數據新聞在廣播節目中的應用困境與出路
摘 要:隨著“大數據”的興起,數據新聞成為媒體爭相嘗試的新聞生產方式,但是廣播節目的嘗試卻稍顯落后,這既與廣播自身特點有關,也是數據新聞生產的思維模式轉換不暢的結果。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數據新聞在廣播節目中的應用困境,結合數據新聞的核心要素,探究數據新聞在廣播中的應用路徑。
關鍵詞:數據新聞﹔廣播節目﹔困境﹔出路
一、研究背景
阿爾文·托夫勒將大數據比喻為 “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隨著社交網絡、物聯網、雲計算的興起,數據規模越來越大。 大數據在新聞領域的應用比較早,如《衛報》將1821年發表的關於調查未成年教育系統的新聞定義為數據新聞,但是直到全球數據新聞獎的評選才使數據新聞得到重視。
數據新聞是以數據驅動為基礎生產的新聞,數據新聞並不是簡單的運用數字的新聞。數據新聞是通過海量數據的抓取、分析,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揭示事件原因,推測事件發展的新聞,重在原因和預測。近年來,我國新聞界也開始了數據新聞的嘗試,從《中國經營報》的數據新聞實踐到央視的“據說”系列、“數說命運共同體”再到新華網的“數據新聞”,數據新聞成為報紙、電視和網絡媒體的寵兒。廣播電台雖然也開始了數據新聞的嘗試,但都集中在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平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2014年推出的“圖說”就是在網站上的試驗。在以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衰落的今天,廣播因車載廣播的存在而使其發展形勢良好。雖然廣播電台經營壓力不大,但是也要不斷進行新聞業務探索,始終與時俱進,保持內容競爭力,因此廣播電台也應開始數據新聞的嘗試,通過良好的平台傳播優秀的內容,從而提高自身競爭力,打造廣播節目的品牌。
二、數據新聞在廣播節目中的應用困境
數據新聞鮮少出現在廣播節目中說明了廣播節目運用數據新聞的難度很大,這是由數據新聞可視化的特點和廣播以聲音傳播內容、轉瞬即逝的特點決定的。
1.我國數據新聞的大環境
目前我國在數據新聞方面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央視、網易、搜狐、新浪、澎湃等都設立了數據新聞欄目。但是跟國際先進的數據新聞制作理念、制作過程和制作結果相比,我國數據新聞的發展仍處於起始階段,在可使用數據量、制作方式、受眾參與度方面都存在不足,這使廣播節目的數據新聞嘗試缺少樣本。
數據新聞是以大數據為樣本,以大數據處理為方法制作的新聞。目前我國數據開放程度不夠,很多數據隻能通過與百度等網絡公司合作獲得,大數據的可接觸程度低給數據新聞的信息來源造成困難。同時方式落后,在制作方式上仍然採用傳統的統計與分析方法。
數據新聞不僅以大數據為依托,同時也強調受眾的參與。2016全球數據新聞獎評選中獲得公眾選擇獎的《如果敘利亞內戰發生在你的國家會怎樣?》是受眾參與的最好代表。在新聞的最后提供了可供受眾參與的程序並寫到“這場無休止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六個年頭,我們大多數人已經被這個中東國家的持續暴力和死亡麻木。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敘利亞內戰發生在你的國家會怎樣?有多少人會被影響和死亡?現在開始發現吧。”隻要點擊開始鍵並輸入國家名稱,就可以知道如果敘利亞內戰發生在你的國家會怎樣。這則數據新聞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展示了敘利亞戰爭的影響,更讓公眾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戰爭的危害。
目前國內外都缺少廣播節目制作數據新聞的優秀案例,而目前探索出的可視化、動態化呈現不僅不符合廣播節目的制作規律,還是廣播節目的短板,因此數據新聞在廣播節目中的應用需要從頭探索。
2.可視化的困境
可視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並進行交互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在廣播節目中,數據根本無法直接轉變為圖像和圖形,更不可能實現目前被逐漸應用的動態可視化的要求。
而可視化在報紙、電視、網絡中卻極易實現。美國FiveThirtyEight網站的《什麼左右著選舉?》獲得2016年度最佳新聞數據應用獎(大型新聞編輯室),這篇報道通過可視化的圖表呈現了選舉是如何被左右和翻轉。我國澎湃新聞開設的數據新聞欄目“美術課”也是通過可視化解讀數據,如2017年1月18日發表的《回看搜尋MH370的1046天:那些失望與希望》,利用地圖和時間軸的形式詳細介紹了馬航失蹤的前因后果、搜尋情況及停止搜尋的原因等。
在廣播節目中,如果不能實現可視化的呈現,基於海量數據的數據新聞就很難做到通俗易懂,如果在廣播節目中對數據不加篩選,直接運用,在造成新聞內容枯燥的同時,也給廣播聽眾帶來理解上的困難。
3.收聽的困境
在傳統媒體遭遇經營危機的時候,廣播仍然保持較大的市場份額,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車載廣播的發展。雖然目前廣播發展情況良好,但是由於以聲音傳播內容、轉瞬即逝的特點,也使廣播很難在內容上實現突破。
數據新聞相對於數字新聞而言,包含的數據更多,如果廣播節目不加改造的直接使用包含海量數據的數據新聞,則可能面臨收聽危機。澎湃新聞“美術課”2017年2月6日發表的《數說“一號文件”的糧食大背景:高產量、高庫存、高出口》涉及六年來我國糧食進口量、出口量的數十個數據。如果將類似數據新聞直接搬到廣播節目中,會將聽眾引入還未理解上一個數據,就已經講述下一個數據的收聽困境。
三、數據新聞在廣播節目中的應用路徑
目前數據新聞如何在廣播節目中應用面臨巨大困難是不可掩飾的事實,但是這並不代表廣播節目中完全不能使用數據新聞,隻要轉變數據新聞生產的思維模式、增強數據新聞相關性、實現動態可聽化,數據新聞同樣可以為廣播節目所用。
1.轉變數據新聞生產的思維模式
雖然可視化豐富了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目前大多數數據新聞都使用圖表、地圖、可參與的程序豐富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但是應該認識到可視化只是數據新聞的手段,並不是數據新聞的必須要素。數據新聞的本質是基於海量數據所生產的新聞,可視化呈現只是為了方便數據新聞的解讀。
英國《衛報》的數據記者和該報網站數據博客的編輯西蒙·羅杰斯認為數據新聞並不拘泥於可視化,它也可以以一個新聞故事的形式呈現,甚至僅僅展示數據。數據新聞是運用新的新聞敘事形式,如何運用形式是靈活和富有彈性的。數據新聞以大數據為驅動,但是在呈現時並不是簡單的數據羅列,受眾更傾向於數據背后的原因、數據的影響及與自身的關系。因此,可視化並不是數據新聞的唯一表現形式,廣播電台在生產數據新聞時,要轉變思維模式,舍去可視化的呈現方式,發掘廣播的聲音優勢,將可視化呈現轉換為可聽化呈現。
2.增強數據新聞相關性
廣播節目在運用數據新聞時要增強相關性,將大量的數據轉換為與受眾息息相關的生活情景。不可否認,目前H5作品更能提高相關性,2017年兩會期間火爆網絡的“2017兩會,李克強邀你加入群聊”是最有力的証明。雖然廣播在數據新聞制作中具有先天不足,但是可以通過增強數據相關性進行彌補。
首先要找到核心數據,加強對核心數據的解讀。理論上講數據越多,結果的正確率就越高,但是在廣播節目中,不可能實現對所有數據的呈現,因此要提取核心數據,重點揭示核心數據的意義。但是這並不代表對其他數據的忽視,正確的邏輯是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抓取、分析獲得正確結論,在正確結論的基礎上加強核心數據的解讀。
其次要增強故事性,將數據新聞中的數字轉換為聽眾容易接受的故事。例如將工資增長幅度轉化為每個人增加多少工資。數據新聞實現了宏觀敘事,在廣播中,進行宏觀敘事的同時更要注重微觀敘事。
最后,要重視相關性,實現數據價值的轉換。對受眾而言數據新聞的意義並不在於數據的呈現,通過數據的分析找到相關性並進行預測才是受眾真正關心的。正如記者大衛麥克坎德萊斯所說“數據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並不是因為數據的量大,而是我們擁有了工具和能力去分析數據,找出模式、結構並揭示”,因此數據新聞在廣播節目中要運用相關性的故事化敘述和正確可信的預測彌補可視化呈現的不足。
3.增強受眾參與
可視化、參與性都是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廣播節目在可視化呈現中具有先天弱勢,因此要增強受眾參與的優勢。雖然廣播實現受眾參與的優勢不能與網絡媒體相提並論,但是隨時可以接聽的觀眾電話為其實現受眾參與提供了便利。
首先通過大數據建好模型,利用聽眾電話,在廣播過程中隨時讓聽眾參與,可以是體驗式參與、提問式參與、回答式參與和反饋式參與。體驗式參與即讓聽眾知道自身與數據存在何種具體聯系,又將如何影響自身生活﹔提問式參與即讓聽眾提出數據新聞中對數據的困惑或其他問題﹔而回答式參與則是讓聽眾回答聽眾的問題,將廣播數據新聞打造成聽眾的數據新聞,讓聽眾不僅享有收聽權,同時享有回答權,提高聽眾在廣播數據新聞中的地位,增強聽眾粘合度﹔而反饋式參與則是側重效果,需要通過新聞策劃實現,例如在工資增長的廣播數據新聞報道中,可以在工資增長的落實過程中,讓聽眾反饋個人工資增長情況及對生活的影響。
其次,提高媒介融合程度。廣播受時間的限制,不能滿足所有聽眾表達意見的需求,因此需要通過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等增強受眾參與度。但是在廣播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開發中,要始終堅持聲音的主體地位,打造廣播與公眾號和客戶端融合的微廣播,同時利用網絡平台實現可視化、動態化的數據新聞呈現。
四、結 語
數據新聞在我國的應用已漸趨廣泛,報紙、電視、網站都已經開始數據新聞的嘗試。廣播電台雖然也開始了數據新聞的試驗,但都集中在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平台,鮮少在廣播節目中運用。雖然數據新聞在廣播節目中的運用存在先天弱勢,但是隻要轉變思維模式,挖掘廣播優勢,數據新聞也可以為廣播節目所用。
參考文獻:
[1] 俞立平.大數據與大數據經濟學[J].中國軟科學,2013 (7):178.
[2] 劉杰.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J].科技傳播,2013(8):26.
[3] 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J].2013(6):7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