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4期

地方高校傳媒教育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李文甫
2017年04月26日16:4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當下的傳媒教育格局中,地方高校是比重最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構成部分。地方高校的傳媒教育應時代要求而生,既是其發揮高校職能的一種表現,也是其求諸生存與發展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它們興辦的傳媒教育處在現有高等教育格局的夾縫中,並在辦學條件、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存在種種欠缺,就業市場反饋尚不如意。這需要地方高校找准地方感,形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找准專業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與知識體系﹔找准行業感,使人才培養真正與行業要求接軌。

關鍵詞:地方高校﹔傳媒教育﹔問題﹔策略

進入現代文明之后,人們對信息需求的不斷增加催生了傳媒的出現。今天已經是信息膨脹、信息爆炸、信息掌控社會的時代,傳媒產業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壯大並進一步助推了信息量狂飆突進式的增長。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加速融合發展、公眾文化信息需求多元化、國家對文藝界傳媒界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更高要求的時代語境裡,傳媒業更是迎來新的機遇,“十三五規劃”寫入了相應的發展目標與願景,大力鼓勵和推動傳媒業的新發展。傳媒在社會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業界需求的急速增加,順理成章地要求傳媒人才在量與質雙重意義上的供給。

近年來,傳媒教育發展如火如荼,基本上可以分為幾個板塊,一是以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為代表的傳統專業強校,二是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為代表的實力強勁的綜合院校,三是分布在各省市尤其是省城以外的地方院校,四是不斷崛起的民辦院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數量最多、佔比最大、分布地域廣泛的地方高校,紛紛開設傳媒專業,有效緩解了傳媒人才的供給矛盾,但這一過程中也呈現出許多發展中的問題。正視這些問題進而尋找出相應的策略,是地方高校傳媒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應運而生:地方高校傳媒教育的繁盛

1.高校自身職能的要求

眾所周知,高校的傳統三大職能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地方高校以“地方”冠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職能的發揮,都與所處地域息息相關。在全國高等教育的布局中,地方高校的大量存在是平衡教育資源分配的需要,對於地方高校而言,這又意味著它們天然承擔著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造福地方、回報地方的重任。在當前的媒體發展浪潮中,地方也有多種多樣的人才需求,傳統的尤其是具有喉舌身份的報刊、電視台依然需要專業人才﹔在新媒體崛起的背景下,地方的新媒體平台也不斷涌現,傳統媒體也面臨著新媒體化的轉型或者補充。但是,國內知名高校的傳媒畢業生,往往聚集在傳媒業發達的大中城市。一方面是大中城市的人才過剩,一方面是地方有求少應的需求缺口。地方高校開設傳媒專業,定位於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充分發揮了自身應有的職能,滿足了地方相關的人才需求。

2.高校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求

發展到今天,高校傳媒專業漸呈泛濫之勢。不分原有學科背景、不分主打行業領域,國內絕大多數地方高校都已開設了傳媒專業,師范、林業、石油、農業等等專業屬性較強的院校,已經成為傳媒教育的生力軍。這既折射出當下社會傳媒業的紅火,正是傳媒業的繁榮促進了高校傳媒教育的繁榮﹔也反映了在這一潮流當中潛在的失序。單純的指責是無意義的,況且這原本是地方高校發揮自己職能的一種表現。中國高校的撥款機制、競爭日漸激烈的招生市場,都讓高校難以滿足於既定的格局而尋求不斷的擴張,小而美只是理想,大而全盡管頗受批評,卻成為地方高校更為穩妥的生存法則。進入門檻相對不高的傳媒專業,遂成為高校辦學的一個新興領域。無論是為了生存還是求諸發展,傳媒專業都成為地方高校熱烈擁抱的對象。

二、進退維艱:地方高校傳媒教育的尷尬

1.在辦學格局中的尷尬

地方高校的主體是新世紀以后升格為本科的一批新興院校。這批高校辦學歷史較短,辦學底蘊較為欠缺,在升格為本科后其辦學模式多模仿綜合大學,但因校情不同,這種借鑒的意義相對有限,造成它們在辦學定位上常常游移不定。具體到傳媒專業教育中,地方高校在歷史底蘊、辦學實力、師資設備、生源質量等全方位落后於專業院校以及知名綜合院校。與此同時,又因為體制原因以及體量相對較大,它們在資金的投入力度、辦學方式的靈活性上與新興民營院校有差距,成為一個進退兼難的夾心層。

2.在辦學條件上的尷尬

一直以來,地方高校的辦學經費來源以財政撥款為主,自籌經費能力較弱,在知名校友較少的情況下,校友捐贈辦學也在操作上存在不小難度,與知名高校相距甚遠。在當下火熱的“雙一流”建設中,優勝者依然是在長期辦學歷史中底蘊深厚、實力強勁的老牌高校,辦學歷史較短、積累較弱的地方高校的入場券門檻高得多。經費的不足限制了地方高校在各專業的投入力度,諸如傳媒這類新興專業在獲取學校經費上就存在劣勢,導致這一層次的高校在辦學條件上欠缺甚多。而民辦高校因為多有強大的企業作為依托,隻要保証足夠的回報,經費投入並不是問題,且往往以更為扎實的辦學條件和資源作為吸引生源的手段。所以,四川傳媒學院能夠在官網上宣稱“斥巨資購置高端專業器材”,擁有“西部地區首台3D高清8+1電視轉播車”“西部第一錄音棚”[1]﹔河北傳媒學院則早於2011年10月獲批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成為全國首批進行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民辦高校”[2],這些是許多地方高校還做不到的。

3.在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市場反饋上的尷尬

如何培養傳媒人才,是各院校一直以來不斷探索的課題。地方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多借鑒專業院校與知名綜合院校,但基於不同的師資力量、設施設備、行業氛圍、學術資源、生源質量,照搬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不同,實際的培養過程與培養效果也就形成差異。傳媒類專業同時涵括科學、技術與藝術,看似容易上手,要兼收並蓄、融匯貫通卻並不容易。許多院校將傳媒人才的培養偏重在“術”上,著重於讓學生習得實際的操作能力,但是往往忽視了其“學”的方面,忽視了扎實的學養與深厚的人文素養在學生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性,導致學生進入崗位后后勁不足,發展空間狹窄。也存在著盡管重視“學”與“術”的齊頭並進,但實際操作上容易成為“兩張皮”而各自為政。且因為地方高校生源質量總體不高,學生在知識基礎與學習習慣上常常難以與學校的培養理念以及市場需求有效對接。更不必說,市場需求總是領先於傳媒教育的培養理念,高校對行業產業的后知后覺,導致就業市場對畢業生評價與接納度都不高,進而也就對高校傳媒教育失去認同感。

三、傳而有道:地方高校傳媒教育的發展策略

1.找准地方感

所謂地方高校,一定要有深刻的“在地性”,既要有大學的格調,以精神高塔的風范引領地方的氣質和品味,又要有服務者的謙遜,將自身的發展有效嵌入地方之中,形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如學者所言,“地方政府應為地方院校傳媒教育與基層媒體和文化產業搭建橋梁”[3]。這意味著,地方高校首先有自己的堅守,成為所在地方的精神旗幟與文化高標﹔又具備真誠的服務意識,充分認識到自身與地方榮辱與共、興衰與共的本質,將地方的需求作為自己的需求,將地方的難處當成自己的難處。當一所大學真正與地方融為一體,地方必然也會真誠地擁抱高校,這才能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傳媒教育本身具有的極強操作性,更是決定了它必須充分認識和了解所在地域的地理、經濟、社會、文化、民俗,才能夠在本地傳媒圈以至本地社會輿論中獲得話語權。當然,這種地方感並不等於地方高校的傳媒教育一定要將視野限制於一地,而是指其應有的一種恰當的傳媒姿態。

2.找准專業感

在當下地方高校的傳媒院系中,學生普遍有重視技能課、忽視其他類型課程的傾向,這一傾向的形成,一方面出於學生的認識偏差,另一方面也在於學校自身沒有找准專業感,對何謂傳媒專業、如何辦好傳媒專業,沒有站在一個高度來看待和理解。然而早有學者在呼吁:“傳媒教育要回歸教育的本質,不僅要重視專業技能,更要重視能夠升華技能的理論素養,重視學生的人格和內在精神世界,避免技能與思想、道德的背離。”[4]傳媒專業學生的素養結構中,技能運用的確是最看得見的地方,抓學生的技能也是最立竿見影的。廣博的知識面、深厚的人文素養與人文情懷,這是學生長遠發展的基礎所在,因為見效慢、學生自身接受度不高而被院校所忽視。找准專業感,意味著二者不可偏廢,如同一對翅膀,哪一方面的失衡都影響著學生的未來,也影響著地方高校傳媒學科自身的發展。當下中國在經濟崛起的同時,樹立一個良好的對內對外形象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是傳媒領域需要面對的新課題,這就要傳媒教育的舉辦者提高認識,通過課程體系的重構與強調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與知識體系,形成具有穿透力的理解能力,進而才可能在各種信息的整理與傳播中,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進而發出自己獨有的聲音。

3.找准行業感

不同於基礎學科的各個專業,傳媒專業是非常強調學以致用的,要求學生的能力結構足以對接行業需求,進入相關的崗位后能夠快速上手。這就對各高校的傳媒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師資結構、課程體系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都需要積極響應行業發展,及時將行業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現象、新趨勢納入教育教學的內容當中。地方高校在這一方面往往較為滯后,需要切實改善和提高。師資結構上,毋庸置疑應堅持“雙師型”的思路,培養和引入一批既有較強理論素養又具杰出的實踐能力的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傳媒界優秀人才為學生講學或教學,在崗的教師也需要積極研究學界與業界的前沿與進展,並把這些研究成果呈現在課堂內容之中。課程體系上,既重視通識課程、理論課程的開設,讓學生具有扎實的學養和人文素養,又重視實踐課程,讓學生勤動手、愛動手,切實養成良好的操作能力。“即便是在理論教學過程中,也要強化實踐意識、專業意識,否則,新聞院系的人才產品將難以受到業界的歡迎。”[5]第二課堂是學生練兵的好場所,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第二課堂的創新、創業,以工作室、微企等各種形式支持學生鍛煉和提高,讓行業的思路與方法真正走進學校。

參考文獻:

[1] 四川傳媒學院官網介紹,http://www.scmc.edu.cn/html/about.html.

[2] 河北傳媒學院官網介紹,http://www.hebic.cn/zjhc/xxjj/.

[3] 高有祥,張西靜,李政.“威斯康辛理念”對我國地方院校傳媒教育的啟示[J].現代傳播,2016(6).

[4] 杜仕勇.傳媒教育的表面繁榮與內心焦灼[J].青年記者,2016(34).

[5] 張昆.略論傳媒教育的十大關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