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4期

淺論我國傳記類圖書出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程文靜
2017年04月26日16:4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傳記類圖書在圖書銷售市場一直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是各家出版社都會或多或少涉獵的領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繁榮的同時,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不僅僅表現在圖書量的增長上,更表現在作品種類、題材、寫作方法的逐漸多樣化上。但在繁榮的背后,我們也要認清傳記類圖書的不足,同質化嚴重、原創性不足、一味媚俗化、人物形象單薄等問題。本文希望通過淺析我國當前傳記類圖書出版的問題與對策,對廣大出版工作者實現傳記類市場的特色出版、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傳記﹔現狀﹔問題﹔對策

一、傳記類圖書的界定

傳記類圖書主要是指以傳記或傳記文學形式著述並出版的圖書。胡適曾在《四十自述·序》中言,傳記就是“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故而它具有文史兼備的特點。

在《傳記文學的性質及功能》一文中,郭久麟也曾對傳記作出了定義:傳記是從人類紀念前輩、懷念英雄中產生的一種文體﹔傳記文學不同於一般的史傳作品,它是用文學的立意、構思,文學的筆法、技法、手法,文學的語言和氛圍來表現真實的歷史人物或現實人物的生平,因而它不再是單純的歷史作品,也不同於一般文學作品,而是歷史與文學的結合,是歷史與文學嫁接產生的。

二、傳記類圖書出版現狀

自從1998年開卷公司對圖書零售市場作監測以來,每年傳記類圖書都在暢銷書排行榜上佔一席之地。經濟、政治、各類明星傳記都始終是傳記類圖書的主要暢銷題材。

我們從開卷的統計數據來看,2004年是傳記類圖書出版的紅火年,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劉翔的《我是劉翔》、吳冠中的《我負丹青》等都是這一年的作品。2011年,《史蒂夫·喬布斯傳》的問世帶動了人物傳記的空前繁榮。除了《一問一世界》《史蒂夫·喬布斯傳》等超級暢銷書, 孟非的《隨遇而安》、李開復的《世界因你不同》、布什的《抉擇時刻:喬治·沃克·布什自傳》、黃西的《黃瓜的黃西瓜的西》等也較有影響力。其中部分傳記類圖書的火爆一直延續至今。

從圖1開卷圖書零售市場監測數據來看,2011年∼2015年,傳記類圖書的動銷品種數持續上升,2015年創歷史新高為23390種,較2014年同期增加423種。2015年傳記類圖書與前兩年相比熱點稍顯不足,暢銷圖書多為延續前兩年的品種,雖出版單位加大了此類圖書的品種投入,但由於缺乏精品,反而碼洋比重下降了。

三、傳記類圖書出版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傳記類圖書市場異常火爆,這似乎為“沒落”的出版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但是,在強勁發展的背后,傳記類圖書出版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了。

1.同質化現象嚴重。顧名思義同質化就是和別人相類似或是區別不大,毫無特色。這麼多年,出版界一直在呼吁多出原創、有特色的圖書,少出跟風圖書,但是走進書店,看到同一書名幾十個版本的圖書,讀者一定會頭疼該如何選擇。

2011年的《史蒂夫·喬布斯傳》的出版可謂引領了一股熱流,三年出版品種數量已達42種,28家出版社均參與出版,而真正成為暢銷圖書的為數不多,也隻有《史蒂夫·喬布斯傳》最具市場影響力。同年NBA華人球星林書豪迅速躥紅,在當年的開卷統計中被命名為“林書豪傳記”的圖書作品多達13本,出版社也有12家。而像馬雲、李開復、李彥宏等企業家也每人均有多部傳記類圖書在架銷售,內容方面勢必存在同質化現象。

2.原創性不足。在現在這個快餐時代,人心浮躁,作者和讀者都好像失去了耐心。作者不會靜下心來對人物形象去作分析研究,去體驗傳主的心理感受以及生活經歷,隻要稍有材料,立馬就能出來一部作品,讀者對於這樣的現象也習以為常,匆匆一瞥后隨手一扔,這本書的使命也就終結了。長此以往,書店的書越來越多,圖書市場看似越來越繁榮,但真正的有效閱讀越來越低,買書的人越來越少。

3.媚俗化嚴重。由於傳記出版市場的火爆,好多作者和出版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分析讀者的喜好,為了迎合部分讀者的好奇心理和獵奇心,就這樣傳記圖書出版媚俗化現象就嚴重了。

根據傳記類圖書出版的真實性原則,作者與傳主應當真誠溝通,傳主也應該積極配合作者的需求,將真實的自我展現給作者,這樣出來的作品才能夠客觀、真實,全面、立體。然而現實中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作者和出版商出於商業價值的考慮,對於讀者可能興趣點不大的部分不寫或是少寫,對於讀者感興趣的部分大肆渲染,爆料或挖其隱私。另外一種可能性是傳主本身為了吸引眼球,或是為了提高知名度,擴大受眾也好,專挑著讀者感興趣的講或是生編硬造。這樣的傳記作品必然媚俗。

4.背離真實性原則。李鳴生先生針對當前傳記圖書失實的問題就曾指出:首先從客觀角度來看,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局限性使作者隻能接近歷史真實而很難還原歷史真實﹔其次是主觀原因,作者本身缺乏責任感,人為造假使然。

第一種現象是人類的局限性所限我們沒有辦法,但是我們的好多傳記作品,尤其是領導人傳記作品,作者因著一些不知何處得來的資料,不加調查,就想當然的操刀上陣,開始了文學創作,這勢必會出現史料不准確,甚至歪曲事實等結果,從而和傳記文學的真實性原則相背離。有將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擔任的職務錯寫的,有將重大歷史事件張冠李戴的。甚至在涉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前輩的重要史實上,也會運用編造、虛構的手法。

5.人物形象單薄。隻有通過典型環境下典型人物的塑造,文學創作人物形象才能飽滿,個性才能鮮明。反觀我們當前的作品,除極少數優秀作品外,其余作品人物形象都太單一,或是太平面,沒有立體感,更別談人物的個性特征與人格魅力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是作者的文學功底水平有限,沒有能力駕馭好人物情感、心理活動過程﹔另外一個原因是作者不負責任,不進行或是少進行對主人公的採訪,而是通過以往的報刊、網站材料進行堆砌,拼湊成書。

四、有關傳記類圖書出版的幾點思考

面對傳記類圖書出版的這些問題,出版單位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下去,就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那麼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就至關重要了。

1.細分市場,圖書出版精細化。原則上,每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相應的出版方向,只是在市場的大流裡逐漸迷失了方向,東一頭,西一頭的覺得哪個方向能掙錢往哪個方向跑。殊不知,找不到合適的立足點,在圖書選題策劃上,偏大求全,重量不重質,雖眼下風光,長遠來看,沒有任何競爭力。

傳記圖書並非專業性很強的專業學術類書籍,它的讀者基本還是大眾,而“大眾”其實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括,細分起來可以有很多讀者群,比如青少年、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文藝女性、商務人士、中老年等等,這些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愛好的讀者群就是一個個細分市場,找准了細分市場就意味著把這個層面的讀者牢牢抓在了手裡。

出版單位一定要集中優勢資源,打造少且精,尋找最適合本出版社的傳記類型,逐漸形成獨有的圖書特色,要開發與其他出版社不同的產品,或是把大家都有的產品做深、做透,進行深度開發,長此以往就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樹立起自己的圖書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點,對於資金規模不大的中小型出版單位而言尤其重要。

2.引進人才,強化編輯策劃能力。一切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出版單位作為創意性的單位,消費的除了資金,最主要的就是人了,所以一定要保証編輯策劃能力的跟進。

目前市場上傳記類圖書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編輯策劃能力的同質化。圖書策劃編輯是否具有獨到的眼光,創新的思維能力以及持續不斷的關注力,是決定一個選題成功與否的源動力。編輯絕不能隻憑自己的喜惡,或是人雲亦雲,否則策劃就毫無創意,出版的圖書也就失去了特色。

圖書策劃編輯還必須謙虛謹慎、認真向學,定期對圖書進行市場調研,要對市面上流行的暢銷書、長銷書、滯銷書做認真的研讀、調查與數據分析,盡量做到熟悉市場、熟悉同類書,並從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胸有成竹、持續不斷地策劃出優秀的作品。

3.加強營銷,注重發行能力的提升。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傳記作品除了內容本身,還應在圖書的版式設計、頁面布局、封面設計、文案設計、宣傳手段、營銷方案上多打磨。打磨過后印刷出來的圖書也不是直接發到圖書館就了事,后期的營銷和發行也是至關重要的,它的作用甚至決定了一本書的成敗。出版單位一定要加強圖書生產過程裡前期、中期、后期的營銷、發行、推廣能力,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配合、有目標、有重點、有針對性、有系統、有跟進地推廣宣傳每一本書,使其成為出版單位的堅強后盾,真正做到“精確定位、精耕細作、精細化營銷”。

傳記類圖書具有“鏡子”的作用,讀者通過作品不僅可以了解一個時代的世風民生、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可以通過作品觀照人的內心,正視現實。這也許正是傳記類圖書經久不衰的原因。傳記類圖書對於培養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教化作用,因而對於出版社和作者來說一定要打造具有弘揚正能量、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這樣的作品也一定是具有生命力和品牌度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全展.中國當代傳記文學概觀[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2] 李健.中國新時期傳記文學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3] 郭久麟,王乃考.從傳播學視角看當代傳記文學的勃興[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4] 李瑞虹.傳記圖書的特色出版[J].藝術科技,2013(5).

[5] 閱讀行為調查中心.傳記類圖書市場發展值得期待[J].新華書目報,2012(11).

[6] 林陽.圖書策劃編輯應具備的10種意識[J].出版經濟,2001(12).

[7] 蔣鴻雁.圖書策劃與出版品牌[J].中國編輯,2007(5).

[8] 引常婷.傳記文學圖書編輯方略[J].編輯之友,2007(6).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