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4期

對“中國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建設的思考

宋亞珍1,劉 楓1,許育彬2
2017年04月27日14:4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聯合開展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評價體系建設,近年來在期刊界、科研單位和高校獲得了一定的認可,取得了部分相關單位及人員的肯定。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不斷的摸索糾錯中前進。作者發現評價體系中一些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內容,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議,希望建立科學嚴謹、面向國際的開放式期刊篩選機制,切實打造中國特色並具實際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期刊庫,為中國的期刊及科研服務。

關鍵詞: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學術期刊是科研人員進行學術交流的一個重要平台,雖然當今自媒體高度發展,但它依然是科研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我國是世界科研大國之一,每年的科研論文數量僅次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二位,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也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1-2]。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已成為科研論文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參考。我國科技期刊數量眾多[3-6],但其中能夠成為精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數量不多,我國科技期刊的整體發展水平明顯滯后於科研的發展。優秀科研論文稿源的嚴重流失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因,但問題深層次的根源是國內對科技期刊評價主要依賴於CSCI、EI、 SCI等評價體系。為了擺脫國內學術期刊評價的這種窘境,國家於2012年立項,由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聯合成立的中國學術文獻國際評價研究中心,承擔和建立“中國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以下簡稱“評價體系”)[7-8],對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進行客觀公正評價,以解決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瓶頸問題。然而,對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而言,這僅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這個評價體系的成功還取決於其評價方法的完善程度、推介力度和相關政策的支持[9-12]。

一、“評價體系”尚需完善

(一)評價方法有待改進

“評價體系”的建立為我國科技期刊學術水平的客觀公正評價及實現“走出去”戰略提供一個很好平台,但在科技期刊評價以SCI等為主體的今天,我們自己的“評價體系”要獲得普遍認可,必須盡快自我完善。目前,“評價體系”的指標隻有一個,即國際影響力指數,它是基於“科技期刊辦刊又大又好”這一思路,對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兩個指標歸一化后進行向量平權計算。這種方法雖然簡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影響因子隻能說明期刊近兩年的影響力,反映不了其他年份的影響﹔總被引頻次與辦刊年限、刊文數量等密切相關,辦刊年限和/或刊文數量少的期刊不佔優勢,即使用期刊量效指數對遴選結果進行修正,這些因素的影響依然沒有擺脫,畢竟歸一化所用的最大和最小值是組內數據的最大和最小值,這兩個值與特定期刊的辦刊年限、刊文數量無關。因此,“評價體系”至少在方法上還需改善。此外,對於學術期刊質量的優劣,最有發言權的是廣大的讀作者,因為他們是最了解當前科研發展動態及相關期刊與之的契合度﹔而數字化的評價隻能說明期刊刊發的文章被引用的情況,不能反映其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因此期刊學術影響的評價應該有不同學科研究者的參與,畢竟學術期刊是為他們服務的,他們最知道需要什麼樣的期刊。

(二)TOP期刊遴選比例的調整

“評價體系”建設的核心是從國際角度全面評價中國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與中國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根據2016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証年報》[13],依據CI值排名,我國學術期刊中選取前TOP5%和TOP5%∼10%分別作為最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雖然從2012年到2015年,TOP期刊都有調整,但數量基本保持穩定。根據“二八定律”,20%的學術期刊將佔80%的影響。我國學術期刊目前有6000多種,其中科技期刊數量以及學術論文的產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相對於學術期刊和論文的數量,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提升空間很大。雖然我國學術期刊的影響力還比較弱,但這是文種、國內評價導向、高質量論文流失等因素長期綜合影響的結果。“評價體系”應該在對內對外同步宣傳推介的同時,根據我國期刊和科研發展狀況,適當增加TOP期刊遴選的比例,擴大具有國際影響力期刊的規模,以推動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整體提高。從2016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証年報》統計結果[13]看,分學科遴選的TOP期刊結果存在很大出入,這至少說明劃分學科與否對TOP期刊遴選影響很大,可能為了照顧某些學科,而將其他影響力好的期刊擠出TOP。雖然分學科遴選是為了各學科期刊均衡發展,但不利於期刊的市場化經營和管理。此外,2011∼2015年的統計表明[13-14],我國學術期刊總被引頻次呈非常明顯增長態勢,與2011年相比,2015年科技期刊和社科期刊的他引總被引頻次分別增加了52.47%和167.16%,累計總被引頻次50%所需的最少期刊比例,分別從2011年的3.42%和7.64%上升到2015年的4.77%和10.24%,因此未來TOP期刊比例可隨這種變化趨勢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評價體系”需要大力推介

“評價體系”推介非常重要。長期以來,國際學術期刊影響的評價是以SCI、CSCI等收錄為主要依據。要實現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的發展戰略,“評價體系”建立后在不斷完善的同時,也要積極地推介它。國外的評價體系已發展很多年了,而且影響程度、范圍都很大,國內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也都非常重視SCI、EI、CSCI等收錄情況,並將其作為科研水平評價的重要依據。因此要改變這種現狀,讓國內外都認可“評價體系”非常不容易,也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實現的。這就需要積極、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大力宣傳和推廣“評價體系”成果,讓更多的人和單位了解和支持中國學術期刊,逐漸擴大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認知度,以吸引優質稿源和提高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地位。

三、建 議

(一)建立科學、開放式的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已建立了5年(2012∼2016),雖然取得不錯的成績,但評價方法依然主要採用CI排序。什麼樣的期刊最好,刊載的內容能最充分反映學科發展,最能為科學研究提供有用信息,這些隻有它的消費者即廣大作者(讀者)最清楚,因此評價方法不能局限於簡單地數字分析,而應大量吸納廣大作者(讀者)的評價。這就需要提高“評價體系”的開放度,這種開放不僅僅要對國內,而且要對國外,隻有廣泛征求學術人的意見和評價,才能了解科研界對優秀學術期刊的需求情況,才能遴選出“真正”高影響力的期刊。

(二)評價體系推介需要多部門通力協作和政策支持

“評價體系”的建立目的是全面調查分析和公開公正評價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以期引導我國優秀成果回流和吸引國際優秀稿源,強化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要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國家有關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和給予政策支持。2012年中國科協聯合財政部啟動了“中國科協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隨后幾年,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也參與支持。“評價體系”的建立為國家實施學術期刊“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指導依據,但這僅限於國家層面。要引導國內科研成果回流,就必須讓科研單位和人員充分認識到“評價體系”的客觀、公正公平性及其戰略意義,同時通過一些行政措施規定和提升其在國內科學研究評價中的作用和主要地位,鼓勵和確保國內大部分優秀科研成果發表在自己的期刊上,否則“評價體系”就會成為無本之木,隻能流於形式,無法突破SCI、EI等在國內科研界的影響,也談不上國內優質稿源回流和吸引國際優秀稿源,更別說提升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固本很重要。

(三)加快期刊市場化步伐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的市場體制改革尚處於試驗階段,期刊經營體制依然是計劃經濟模式。我國學術期刊借助“評價體系”向外推介國際影響力的同時,還要面對國際同類期刊的市場化競爭,包括優秀稿源和出版發行兩個方面。因此,我國學術期刊市場化步伐應該加快,轉變期刊管理模式,減少行政管理對期刊經營的過多干預,給予期刊更多的經營自主權,促進其積極應對國內外期刊發展環境,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參與市場化競爭,逐步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這樣也才能將“評價體系”的成果落到實處,並實現提升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伯海.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歷史與現狀[J].出版發行研究,2002(9):70-73.

[2] 賀德方.我國科學研究國際影響力整體提升[EB/OL].[2013-03 -04].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 /2013/3/275225.shtm.

[3] 袁桂清,游蘇寧,包務業,蘇青,王曉彬.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50-1055.

[4] 史紅,包務業,游蘇寧.中國科技期刊發展中的有關問題探討[J]. 編輯學報,2005,17(5):313-316.

[5] 趙雁,趙宇,隋肅.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瓶頸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622.

[6] 游蘇寧.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J].中國科學基金,2008(6): 348-351.

[7] 伍軍紅,肖紅,張艷,孫秀坤,張義川.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評價指標研究[J].編輯學報,2015,27(3):214-218.

[8] 蘇楠.35家科技期刊獲“中國科協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支持[R].中國科技產業(報),2012(12).

[9] 溫曉平,郭柏壽.2013年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科技學術期刊的現狀及思考[J].編輯學報,2014,26(6):612-616.

[10] 孫豐成,崔護社.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完善及思考[J].編輯之友,2013 (4):32-34.

[11] 顏帥,張昕.科技期刊如何服務於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國科技期刊的“三步走”[J].科技與出版,2014(1) : 22-25.

[12] 李亞平,劉麗斌,周秀峰.學術期刊市場化運作及編輯業務管理研究[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14(4):77-80.

[13] 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清華大學圖書館. 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証年報[R].北京, 2016.

[14] 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清華大學圖書館.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R].北京,2011-2015.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