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4期

全媒體環境中報紙副刊的文化責任

——淺議西安晚報副刊的欄目創新

徐曉紅
2017年04月27日15:0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作為思想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堅持弘揚優秀文化,引領時代風氣是報紙副刊的文化責任和使命擔當。同時,在今天全媒體的新業態環境中,正是副刊對自身文學特質的強調,對文化品質的追求,為報紙贏得了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間,副刊的文化面孔將成為一份報紙的識別條碼和金字招牌。

關鍵詞:報紙副刊﹔文化責任﹔欄目創新﹔文學周刊

2016年9月,在全國報紙一片縮版、裁員、停刊的風浪聲中,西安晚報在原有文藝副刊和《文化周刊》的基礎,又推出了一個新的文學周刊——《悅讀周刊》。這個周刊分為小說、散文、詩歌、評論四個版面,欄目的名字分別為《世說》《文心》《詩簡》《銳評》,不難看出,這是一個重歸文學傳統、向中國文學致敬的周刊。

在大多報紙面臨縮版的狀況下,西安晚報為什麼要拿出版面來做一個純文學周刊?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在2016年11月的全國文代會和作代會上,習主席在發言中又一次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1]”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作為重要的思想文化宣傳陣地,報紙副刊當仁不讓,要重新高舉起弘揚優秀文化,引領時代風氣的旗幟。這是百多年來報紙副刊的優良傳統,也是副刊在新的時代環境中責無旁貸的使命。同時,在當下全媒體的業態環境中,副刊對自身文學特質的強調,對文化品質的追求,也為報紙贏得了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間,副刊的文化面孔將成為一份報紙的識別條碼和金字招牌。《悅讀周刊》正是在這樣一個方向上的一種嘗試和創新。

一、副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責任

報紙首先是一張新聞紙。隨著時代的前進,隨著新聞媒介的擴展和新聞理念的更新,在報紙新聞紙的大旗下,旗幟林立,觀點、評論、文化、知識、服務、娛樂、廣告等,成為一個互動的聯合體。如果你生活在一座城市,一份都市類報紙,幾乎可以包納你的生活,可以說,報紙不僅呈現著這個城市的狀態,也體現著這個城市的精神和文化氣質。

就報紙本身而言,新聞語言、評論風格,甚至圖片選擇、版式設計,都能體現出它的特色,但副刊,則是其文化品質的主要載體。因此,一份報紙的副刊辦得如何,在很大程度就反映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樣貌。

金庸先生曾言,對於報紙而言,新聞為攻,副刊為守。作家龍應台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點:副刊是一個社會的文化指標,社會有多麼成熟深刻,副刊就有多麼成熟深刻﹔反過來說,副刊更應該是文化的標杆,一大步跨在社會的前面,副刊有多麼成熟深刻,社會就有多麼成熟深刻[2]。

實事上,文化精神和文化責任,是副刊有始以來一直保持的優良傳統。無論是新文化運動,還是《晨報》副刊上魯迅的《狂人日記》,副刊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所有重要的思想變革、文化啟蒙的參與者﹔無論是連載張恨水的小說,還是刊發賈平凹的大散文,中國大眾文化的品味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報紙副刊培養的[3]。可以說,在中國近現代的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副刊一直是舉旗者、弄潮兒﹔副刊的人文精神、個性品格和文學審美,也一直是澆灌讀者心靈的源源清泉。

20世紀末21世紀初,副刊遭遇了一次空前低潮的時期。經濟的高速發展,新技術帶來的信息爆炸,新聞媒體的生存競爭,社會思潮的浮躁和拜金,讓副刊重新被打回成一隻丑小鴨。許多報紙大量壓縮了副刊版面,副刊成了擺設,名存實亡﹔有的甚至“砍掉”了副刊,輕裝上陣好奔向經濟大潮。此波來勢洶洶,理由很充分:現在還有誰看副刊?副刊要給新聞讓路!給經濟版讓路!給廣告版讓路!

那是報紙最好的時期(擴版,增收,影響力巨大),其實也是報紙最壞的時期,它迷失在廣告的洪流中,就像這個社會迷失在物質和拜金的叢林裡。

但副刊終究還是生存了下來,《今晚報》《新民晚報》《羊城晚報》《西安晚報》等一些老牌的都市報的副刊堅守陣地,維持著自己報紙和城市的文化氣息。同時,副刊終究也還是有人要看的,物質永遠無法滿足人們精神的飢渴。到2005年前后,副刊回暖,許多報紙的副刊越辦越多,越辦越好,影響越來越大﹔一些年輕的很“市場”的報紙也開始開辟副刊,打文化牌,打思想牌。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副刊所擁有的文化特質和所承載的城市精神,是讀者所需要的,所渴望追求的,也是一份好的報紙所必須具備的。

同時,副刊經歷這次巨痛,多有反思,面目大有改觀。版面更加細分,形式更加活潑﹔更大氣,也更有個性﹔視野更開闊,也更強調地方特色﹔更追求品味,也更貼近普羅大眾。可以說,副刊跨上了一個更自由、更舒展的平台,這是一個可以全方位、更豐富、甚至更愉悅地展示報紙文化思想和城市精神的機遇,在此方向副刊大有可為,也該有所作為。

二、在不斷創新中成為城市文化精神的代言者

西安晚報有著五十多年優良的副刊傳統。受西安這樣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的滋養,西安晚報的副刊大氣、厚重、品格高雅,一直以來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在全國的報紙副刊中成為佼佼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安晚報的副刊每天都有,即使在全國一片的“砍”“滅”聲中也未曾削減,還成為了西安晚報的一個品牌。西安晚報副刊的陣地大,編輯力量也強,從這塊陣地上不僅走出過一些中國的大作家,編輯隊伍中也出了許多名編輯名作家。今天,這份副刊早已不再只是可有可無的報尾、替補,它已成為西安晚報一條不可缺失的臂膀,一股可以后繼的力量。

為了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跟上西安這座城市前進的腳步,西安晚報的副刊多次改版,不斷創新。2000年前后,西安晚報的副刊經過一次大的改擴版,內容細分,版面到人,除保留原有的文學副刊《終南》和綜藝副刊《曲江》外,又辟有雜文隨筆版《漫筆》、休閑娛樂版《閑情》、中小學生作文版《荷尖》、市民生活小故事《市井聊齋》。這次版面內容的細化和編輯方式的改革,給副刊帶來了全新的氣象,副刊的思想更自由活潑,副刊的觸角伸向更寬闊的領域,文化的多元性豐富性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2008年,又相繼推出了面向都市白領和年輕讀者的《專欄》以及《藝術視窗》《地理》《收藏》《文化縱橫》等文化氣息更濃厚的版塊﹔2009年,面向知識階層的《讀書》開欄﹔2010年,《文化周刊》出爐,一些深受讀者喜愛的欄目進行了整合,書畫、攝影、藝術、收藏、地理、讀書、文化縱橫等匯集一刊,為讀者在周末奉上了一道真正的文化大餐。《文化周刊》的推出向讀者發出了強烈的文化信息:這就是我們推崇的,這就是我們尊重的,這就是我們熱愛的。

對一份地方性報紙來說,做好的副刊,不僅要有高境界的精神追求,也要做出自己地方的味道來。就拿西安來說,十三朝古都,古跡遍地,史料充棟,長安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深厚。基於此,西安晚報推出了《地理》版,以地理為線索,講西安的風物,講歷史變遷,講長安文化。《地理》版策劃的“長安八景系列”“民國建筑系列”“西安老街道系列”“西安老房子系列”“西安的原系列”“西安公園系列”“西安古道路系列”等都引起讀者熱烈反響。考慮到西安文史資源豐厚,研究的人多,喜歡的人也多,歷史氛圍濃,《曲江》文藝副刊開辟成文史專版,力求把文史做精、做透、做出權威來,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西安人,為生活、工作在西安的人,提供一個小小的窗口,了解自己所在的這座城市。這種點點滴滴的了解,是一種城市精神的凝聚,也是一種文化血脈的傳承。《西安晚報》副刊要成為西安的城市表情,成為西安城市精神的吟唱者。

三、全媒體生態下,副刊的文化面孔將成為一份報紙的識別條碼

媒體傳播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互聯網、移動終端、自媒體讓新聞傳播的空間和內容有了多維度的無限可能。作為傳統媒體,報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副刊能做什麼,副刊未來的路在何方?

近幾年來,西安晚報的副刊欄目不斷創新,以副刊為陣地舉辦的中國報人散文獎、全國青年散文大賽等文化活動,也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以反響。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二年一屆)的中國報人散文獎,名家雲集,報人薈萃,成文壇一時之盛事,波及廣大,擴大了西安晚報在全國范圍的影響,提升了報紙的文化品味和社會影響力,成為了報紙真正的軟實力。舉辦了三屆(每年一屆)的全國青年散文大賽,將陝西省及全國一批青年作者吸引到了西安晚報副刊的旗下,成為副刊作者隊伍的中堅力量。大賽期間組織了豐富的採風活動,走基層,採民風,使副刊的作品跳出小圈子,接了地氣,有了活力。在副刊的牽動下,西安晚報有了自己的文氣、人氣,嘗到了做大“文化”的甜頭。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6年初,西安晚報的領導和副刊編輯們開始研討出一個文學周刊的可能性。反對的聲音有,迷茫疑慮有,壓力有,動力也有。動力來自對西安文化的自信:西安需要一份有份量的文學周刊,也值得擁有一份有份量的文學周刊。

2016年9月3日,西安晚報的《悅讀周刊》正式出刊,以整版的形式刊發小說、散文、詩歌、評論,這在全國報紙副刊中還是首例。周刊的宗旨是要推名家、發精品,把這個城市的文學力量、文化精英團聚在西安晚報的周圍,把更多優秀作品呈現給讀者,把更多的正能量帶給這座城市。

可以說,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它基於這樣一種理念: 一方面,弘揚優秀文化,倡導現代文明是報紙副刊責無旁貸的使命﹔另一方面, 副刊的文化特質將為報紙贏得新的發展空間。正如趙超構先生所言,“副刊是報紙的面孔”[4],西安晚報副刊的文化特色將成為這份報紙的識別條碼,金字招牌。

四、結 語

現代人通過媒體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對世界作出自己的判斷。在海量信息和新聞同質化的今天,特別是在網絡語言的“通貨膨脹”化,自媒體內容無過濾無約束的環境下,報紙副刊對文化陣地和文化品質的堅守更顯得尤為重要。

新聞傳媒是社會的守望者,它為大眾提供瞭望世界的耳目,亦是社會文化精神的映射。在這個日新月異、風高浪急的新媒體生態中,報人要深切地認識到文化定位對一份報紙的意義,它不僅關乎報紙的生存,同樣關乎報紙作為主流文化表達載體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龍應台.腦力激蕩的磁場——談副刊[N].文匯報,1997-09-17.

[3] 張馳.論報紙副刊對中國近現社會文化的影響力[J].現代傳播,2012(12).

[4] 趙超構.我們應當怎樣辦晚報[M].趙超構文集.文匯出版社,1999.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