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路徑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路徑研究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成熟和快速發展,以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為依托的新興媒體迅速發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體的內涵及交互性、豐富性、新穎性、虛擬性、便宜性的特征,然后對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最后從社會、高校、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了創新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價值觀﹔影響﹔路徑
一、引 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成熟和快速發展,以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為依托的新興媒體迅速發展。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於2017年1月22日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上網人數已過半。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佔總網民數的95.1%。大學生作為最活躍的新媒體用戶群體之一,既是新媒體信息主要的接受者,也是新媒體信息主要的傳播者,且大學生中,網民佔比基本飽和。新媒體因為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捷的交流深深地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各個角落,日益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並對其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探索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路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影響
新媒體作為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全方位的影響。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拓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路徑
馬克思指出:“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一個人發展到什麼程度。[1]”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其社會關系越豐富,社會交往程度也就越高。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人們交往方式、地域的藩籬,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需要選擇交往不同的人,選擇看不同的書、視頻、圖片等。在大學生的興趣、熱情被極大激發的同時,也拓寬了教學空間。教育者突破了傳統的僅僅依靠課堂、講座開展教育教學,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與大學生進行交流,也可以隨時隨地地把教學材料存放於網絡,供大學生學習、使用和下載,既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也拓展了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路徑選擇。
2.有利於形成大學生全球化價值觀
借助新媒體,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西方,可以通過單向、雙向或多向地交流,及時、全面地了解世界,豐富大學生的知識和見識,拓展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當代大學生進一步了解世界打開了更多窗口,對易於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當代大學生來說,更容易樹立一種全球觀念,從全人類的角度來思考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這有利於大學生優化自身價值觀,形成全球化的價值觀。
3.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大學生向往自由、平等、開放的表達方式和交流方式,隨著新媒體的普及,這種願望變成了現實。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沒有身份、沒有地位、沒有等級的民主空間,在這裡,人人都有平等的話語權,都有堅持或保留自己意見、觀點的權利。大學生在快捷、方便、自由的新媒體環境中“無拘無束”地徜徉,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成為表達意見的主體,有了主人翁感覺。新媒體這種信息交流平台,使得大學生可以跳出個人的圈子,充分地展現個性,獲取自信和滿足。他們能夠利用各種新媒體平台,關注當前國內國際形勢,分析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對感興趣的話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議,這有利於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的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消極影響
1.導致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權威的弱化
傳統媒體時期,大學生接受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有三個,分別是官方媒體、教師以及長輩,這些渠道在學生心中都具有權威性。如今新媒體快速發展,特別是以網絡和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備受大學生青睞。新媒體的交互性特征使得新媒體環境不是一個具有中心與權威的系統,在這裡,人人既是傳播者,也是受眾者。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快速便捷地尋找和選擇自己所需的信息資源,不再受任何權威媒介的強勢制約,主體意識大大增強。主體意識的增強使教師逐漸喪失了其所具有的信息優勢,教師的說教受到了質疑、評判,教師的話語權威和傳播效能受到強烈沖擊。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權威被日益弱化。
2.影響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判斷
新媒體使如今大學生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觀念模式與過去相比有了極大改變。由於大學生社會閱歷不深和認知不夠成熟,尚未完全形成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信息的准確性、客觀性缺乏理性的選擇和判斷,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很難作出正確的選擇,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判斷。那些披著民主、博愛、公平、正義外衣的西方腐朽的思潮、觀念及資本主義價值觀通過多元化的傳播途徑滲透到大學生頭腦,使得大學生原有的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的價值體系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嚴重沖擊。尤其不能忽略西方或代表西方的某些政治勢力的政治攻擊和惡意言論,如把中國某些社會問題擴大化,把經濟、環境問題政治化,煽動大學生同黨、同政府的對立情緒等。面對這些不良信息,具有強烈求知欲、探索欲的大學生來說,其價值觀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甚至有些大學生會盲信西方所謂的民主價值觀,對黨和政府產生懷疑。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中,有真實的、健康的和先進的信息,也有虛假的、污穢的與落后的信息。眼花繚亂、內容龐雜的信息模糊了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判斷,使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大學生容易在多元的新媒體環境中迷失自我,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3.引發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弱化
現在的大學生是“一網情深”的一代,較傳統的交往方式,大學生更喜歡通過新媒體來張揚個性、標新立異、展現魅力。在新媒體環境中,沒有高低貴賤,沒有三六九等,人人自由、獨立而平等,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焦點和中心。對一些喜歡追求標新立異,渴望自由與獨立的大學生來說,新媒體正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虛擬的空間和平台。新媒體的虛擬性使大學生在交往中展現真實自我、表達真實想法的同時,隨心所欲地發表違背主流的言論,甚至根據一些道聽途說的信息來指責政府,中傷國家領導人,攻擊國家制度,謾罵他人。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和監督,大學生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容易放縱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弱化了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約束感。
三、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2]”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從社會、高校、個人三個層面創新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路徑,增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社會各界的有效引導
1.利用新媒體,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新媒體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載體新平台,擔負著重任。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發布者,人們時刻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新媒體可以提供給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各種信息資源,隻要是充滿正能量的事件,哪怕非常微小,也可以迅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的行為,也會在全社會迅疾曝光,受到輿論的監督與譴責。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們應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好豐富的網絡素材及典型案例,充分發揮新媒體的迅捷、互動等優勢,建構起有利於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良好環境,使其成為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
2.加強對新媒體信息的監督和管理
在新媒體時代,政府作為信息的把關人應該採取必要的措施加強對新媒體信息的監督和管理,為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培養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環境。首先,政府信息監管部門應肩負起監督和管理信息的責任,嚴密監控和檢測新媒體信息平台的發布源頭,過濾消除不良信息、反動信息,做到從源頭上淨化新媒體環境﹔其次,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新媒體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最后,對新媒體領域存在的違規違法事件予以制止和嚴厲打擊,全面整治清理違規網站,規范網絡信息的傳播秩序。
(二)大學生應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提高自身修養,主要是指大學生應提升自我消費、婚戀、擇業觀念,理性地認識、對待新媒體的作用。
一是堅持健康的消費觀。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消費群體,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有其科學性、合理性,但部分大學生的消費表現出了非理性傾向,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盲目性。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了解到有18.3%的學生在費用開支上沒有計劃,隨心花費﹔經常出現透支狀況的佔到了15.9%。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貪圖小便宜或是盲目攀比。對於網上眼花繚亂的購物廣告要有抵抗力、辨別力,網絡消費時要詳細詢問商品的有關信息,不存僥幸心理,以免上當受騙。購物時要選擇正規網站,如京東商城、唯品會、當當網等,同時,要保存好購物信息,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構建理性的消費觀,避免盲目攀比,選擇適合於自己的物品,貴的不如對的,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二是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對於戀愛,不急於求成,堅持自己的愛情觀,不能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要處理好學業與愛情的關系,使自己的戀愛生活充滿正能量。言語舉止要大方,避免在公共場所有過度親密的動作,同時,要了解失戀,不要因感情出現問題而一蹶不振。
三是構建理性的擇業觀。首先,在擇業地域范圍上不能僅僅局限於大城市、一線城市,往往二、三、四線城市人才需求較大﹔其次,在擇業上要綜合考慮自身能力、個人興趣、家庭情況等現實,不能亂投海投,要有職位的針對性考慮﹔再次,就業后要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待這份工作,一次就業並不代表一輩子崗位不動,要適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激發自己的潛能。當然不能有臨時概念,要干一行愛一行,最大可能的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高校應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及政治素養
1.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也稱媒體素養,是指人們用多種方式分析、評估、選擇、處理、使用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養是當代大學生應具有的不可或缺的素質。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大學生如果缺少媒介素養,不會正確地評判處理信息,很容易被非理性、情緒化的信息所左右,自我認知能力喪失、價值觀受到沖擊、價值取向偏離。要採取各種措施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使大學生在面對新媒體的不良影響時具有自身強大的免疫力。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一是把媒介素養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比如開設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選修課,或者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之中﹔二是舉辦專題講座,邀請校內外傳媒界的資深專家與大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普及新媒體的相關知識,幫助大學生熟練掌握並運用新媒體﹔三是宣傳部門組織大學生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討論會,對當前網絡上的熱點、焦點事件開展討論,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同樣適用於網絡環境﹔四是充分利用高校宣傳系統的主題網站,用正確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佔領新媒體陣地,唱響時代主旋律,建設內容豐富、管理完善的新媒體教育環境。通過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引導其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時不偏信、不造謠,能對各種網絡信息進行客觀公正地解讀和甄別,不斷加強自我教育,養成良好的媒體道德意識,提高自我辨別能力,促進自身成長成才。
2.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
不少大學生沉迷於虛擬的網絡世界,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導致性格孤僻,社會交往能力退化,所以高校要採取措施,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首先,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同時,要一如既往地抓好課堂教育,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陣地作用,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優勢,推進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改革,運用新媒體播放有教育意義的經典視頻、開展演講、展開辯論等活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其次,還可以利用傳統節假日把學生帶出課堂,結合校外實踐活動、青年志願者服務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最后,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團委、學生處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如“緬懷先烈”的清明掃墓活動、紀念“五四運動”、參觀博物館展覽館活動、學生入黨活動、建黨周年演講活動、中華經典朗誦、知識競賽、講演比賽、看望孤寡老人、大學生“三支一扶”活動以及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激發民族感情、愛國熱情和歷史使命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政治素養。
總的來說,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應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辯証地看待消費、戀愛、就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報, 2014-05-05.
[3] 王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
[4] 黃一芸.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研究[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
[5] 王金磊.借力新媒體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
[6] 陳笑珍.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N].東方煙草報,2016-02-03(003).
[7] 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01-2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