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專家》是怎樣煉成的? 揭秘影片幕后故事

防爆服重達40kg,胸前包裹極其厚重合成材料,用於拆彈人員近距離拆彈防護
片中,蔡瀚億飾演的人質被逼穿上悍匪自制的炸彈背心,劉德華隻有10分鐘時間拆彈
片中,悍匪“劫持”紅磡隧道
《拆彈專家》主創出席發布會 周巍 攝
拆彈機器人協助拆彈
戰時遺留的炸彈,威力可炸毀一輛坦克
由劉德華監制及主演,邱禮濤執導,姜武、宋佳、姜皓文、吳卓羲等參演的電影《拆彈專家》今日上映。片中,姜武飾演的悍匪在香港紅磡隧道安放了一噸炸藥,劉德華飾演的拆彈專家則要解救紅隧、保衛香港。《拆彈專家》耗資1.8億港元,是近年港產片中少有的超級大投資。這部大制作幕后有什麼故事?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導演邱禮濤,為觀眾解密。
為什麼炸的偏偏是“紅隧”?
“如果香港是一個心臟,紅磡隧道就是動脈”
《拆彈專家》有三分之二的場景在香港紅磡隧道發生。悍匪洪繼鵬(姜武飾演)帶領一隊雇佣兵,在一個平常的工作日晚上,“劫持”了紅磡隧道——隧道裡的幾百輛車以及車內的人,全都成了人質。悍匪在隧道口兩端都放置了500公斤的炸藥,一旦引爆,整條紅磡隧道會徹底坍塌。
紅磡隧道是香港三條連接九龍半島和港島的海底隧道中的一條,也是車流量最大的一條。邱禮濤形容:“如果把香港比作一個心臟,那麼紅磡隧道就是這顆心臟的動脈。”這次選中紅磡隧道作為故事主要場景,邱禮濤解釋:“對香港來說,紅磡隧道有著重大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意義。影片設計讓恐怖分子炸掉紅磡隧道,就相當於讓香港經濟、民生都陷入癱瘓。”電影把恐怖襲擊設定在這個香港地標,真實感和恐怖感油然而生。
為什麼要建一條“假紅隧”?
“綠幕會扼殺想象力,影響演員演出”
演員姜皓文透露,《拆彈專家》沒有在真正的紅磡隧道拍攝,觀眾在電影裡看到的所有相關鏡頭,都是在“假紅隧”裡拍的。作為香港的交通命脈,紅磡隧道不可能封路給電影拍攝,劇組便在香港郊區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在香港郊區搭建出一條“假紅隧”。這條“假紅隧”長度為真紅磡隧道的三分之一,幾乎可以以假亂真。這條“假紅隧”造價不菲,僅僅是搭建的費用已經耗資1000多萬港元,還有土地租金、隧道裡的車輛等等。不過,這條“假紅隧”在電影拍攝完成后就被拆掉了……
邱禮濤透露,劇本還沒成型時就決定要搭這樣一條1:1還原的隧道。雖然CG特效是一個更高效的方法,但邱禮濤表示,綠幕太扼殺想象力:“如果是在廠裡拍,到處都是綠布景,這種環境會影響演員的演出,我的想象力也會消失。所以,我從開始就堅持要搭出一條‘紅磡隧道’。你看《指環王》的彼得·杰克遜,他也是個不願意過分依靠特效的人,他還是要搭很多東西、做很多模型。”
在隧道這種狹長的環境拍戲,布局相當困難。因此,除了1:1的“假紅隧”,劇組還有一條縮小版的紅磡隧道模型,導演和其他工作人員就借助模型研究車輛擺位、槍戰走位等等。邱禮濤說:“人質的逃跑方向、劉德華和姜武的槍戰戲、哪輛車要擺在哪……都要提前想好。”
為什麼想要拍“拆彈專家”?
“他們每次出任務都可能回不來,應該拍他們的故事”
《拆彈專家》裡,劉德華有一句經典台詞:“用生命守護生命。”在邱禮濤看來,“拆彈專家”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群體:“我在網上看了一些拆彈專家拆炸彈的影片,炸彈會突然爆炸,真是炸到‘渣都冇’。他們每一次出任務都可能回不來,應該把他們的故事拍出來。”
邱禮濤拍片一向追求真實。《拆彈專家》中大部分爆破畫面都是真的,特效只是用來加強效果:“比如,你看到熒幕上有8輛汽車飛起,其中起碼有4輛是真的被炸飛了。”他還透露,最后一幕炸紅磡隧道的重頭戲,第一個爆炸場景是真實拍攝的,后面連續爆炸的場景才是依靠后期特技來完成。
不過觀眾可以放心,《拆彈專家》並沒有太多邱禮濤招牌的血腥畫面。這次他拍得很克制:“我希望這部電影可以更加老少咸宜,觀眾看得緊張刺激就好,不要太血腥。”
片中的拆彈方法夠專業嗎?
“四五個拆彈專家看我們拍攝,其中還有高級警司”
早在十幾年前,邱禮濤就跟當時香港警隊首位拆彈專家袁漢榮高級警司有過接觸。這次拍《拆彈專家》的時候,劇組跟警方也有不少合作。邱禮濤、劉德華、吳卓羲在開拍前到了香港EOD(爆炸品處理課)總部上課,由真正的拆彈專家為他們講解拆彈方法。拍攝過程中,多位拆彈專家到現場進行指導。邱禮濤說:“一個高級警司,加上幾個手足來看我們拍攝。每一場拆彈戲都會咨詢他們,比如電影裡,華仔拆一個戰時炸彈,我們拍出來的步驟都是真實、合情合理的。唯一不太真實的就是時間,拆一個炸彈有時需要很長時間,但我們呈現給觀眾的就是幾分鐘。”
拆彈專家的工作危險性太大,有些人都不敢讓家人知道自己的工作內容。邱禮濤表示,他希望《拆彈專家》不僅是一部警匪類型片,還希望呈現出拆彈專家的日常生活。片中有一段劉德華在工地裡拆戰時炸彈的情節,雖然看起來跟主線劇情沒有太大關系,但這是邱禮濤有意為之:“香港新聞不時會報道,哪個地盤又發現了二戰的舊炸彈。拆除這些炸彈就是香港拆彈專家的日常工作。我們當然希望劇情可以一氣呵成,但也不想總是追逐、槍戰,希望人物上可以豐滿點。”(記者 胡廣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