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把屈原拍成青春偶像劇 《思美人》令觀眾連呼不能忍

胡廣欣
2017年05月03日16:26 | 來源:羊城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把屈原拍成青春偶像劇不合適吧!

 

  馬可飾演成年屈原

  易烊千璽飾演少年屈原

  屈原與莫愁女兩情相悅

  《人民的名義》落幕后,湖南衛視安排由馬可、喬振宇、張馨予主演的古裝劇《思美人》接檔,收視和口碑卻不盡如人意,4月28日晚首播時收視高達2.11,但次日卻降至0.55。

  《思美人》講述的是我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故事,從少年時代一直演到悲憤投江。該劇號稱“五年磨一劍”,搜集閱讀了兩千余萬字的歷史資料和研究專著,然而劇集播出之后,觀眾看到的卻又是一部古裝偶像劇:服飾大紅大綠,色彩過分明亮﹔屈原沒有好好救國,反而跟女奴莫愁女談起了戀愛﹔更讓觀眾不能忍的是,該劇出現了多處歷史硬傷,讓人直呼“出戲”。

  挑刺1:屈原姓羋,屈是氏不是姓

  《思美人》的歷史顧問是我國楚文化研究大家劉玉堂,他曾擔任中央電視台經典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的歷史顧問。盡管有專家保駕護航,但《思美人》還是被網友找出了不少歷史硬傷,特別是劇中的稱謂。根據史料記載,屈原姓羋、氏屈、名平、字原,但第一集裡,屈原的父親聲嘶力竭地喊出“我們屈家世代忠良”這句話,這讓不少內行笑噴:屈氏姓羋,怎麼可能說自己是“屈家”呢?

  先秦時代,“姓”和“氏”是不同的,“氏”是“姓”的分支。屈原算是楚國王室的遠親,楚王是羋姓熊氏,屈原則是羋姓屈氏。至於屈氏的來源,可追溯到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屈瑕被分封至“屈”這個地方,他的后代都以地名“屈”為氏。因此,單純說“屈家”是不准確的。

  此外,屈原被母親昵稱為“原兒”,被外人尊稱為“屈公子”,都是有待商榷的。先秦“公子“的含義跟現代漢語並不相同:“公子”在春秋時代原指“諸侯之子”(諸侯被稱為“公”,“公子”即為“公之子”),漢代之后才逐漸演變為泛指讀書人或達官貴人的尊稱。

  此外,戰國時期更常見的說法是“公子×”,而不是“×公子”,如“公子小白”、“公子重耳”。有網友認為,屈原是貴族出身,就算他可以被叫成“公子”,那也應該是“公子平”或者“公子原”,而不是“屈公子”。

  挑刺2:青春偶像屈原忙著談戀愛

  電視劇《思美人》的劇名來自屈原的詩作《九章·思美人》,詩作中的“美人”是一種托喻,指的是楚懷王。不過,從前幾集來看,電視劇中的“美人”更像是指張馨予飾演的莫愁女,屈原花在談戀愛的時間比花在參政議政中更多。

  人們印象中的屈原,是一位滿懷報國情懷,卻因奸人所害而報國無門、最終憤而投江的悲劇人物,甚至有人將他戲稱為戰國“憤青”。但是《思美人》前幾集裡,屈原卻成了一位風流倜儻的富家公子:出身名門的他愛上了地位卑微的女奴莫愁女,兩人從歡喜冤家漸漸變成兩情相悅,但因身份的懸殊難以成眷屬……

  總制片人梁振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觀眾如今看到的還是年輕的屈原,當時意氣風發的他自然跟晚年的悲憤形象有很大區別。在他看來,年輕屈原是當年的“青春偶像”:“屈原是超級官二代,17歲就寫了《橘頌》,有顏值、有才華、有背景,是毫無疑問的青春偶像。”

  挑大梁飾演屈原的馬可則表示,《思美人》將給觀眾帶來一個更多面的屈原:“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情感,是美政﹔他和莫愁女、昭碧霞的情感戲,是美人﹔最后,是他跟大君楚懷王的情感,就是美君。”為了演好屈原,馬可做了不少功課:“拍攝之前,屈原寫的《楚辭》和一些詩歌我都有去讀﹔在劇組的時候,我也買了一盆君子蘭,每天收工看一看,去體會這種感覺。”他笑說,拍攝完成之后,他讀《離騷》已經讀得比較溜了。《思美人》一共78集,從屈原的年輕時代一直演到他投江,到底該劇能不能塑造出一個令觀眾信服的屈原,還需要繼續觀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