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手機"黑科技"為何叫好不叫座 噱頭式創新多成雞肋

2017年05月04日07: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手機“黑科技為何叫好不叫座(互聯網前沿追蹤)

  配置3個徠卡鏡頭、千兆手機概念機、5倍光學變焦……在今年2月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各手機廠商推出的前沿技術應用和創新成果令人眼前一亮。相比於生僻艱澀的專業詞匯,網友們更習慣用“黑科技”對這些創新加以概括。

  “黑科技”原指遠超現今人類科技和知識水平的獵奇技術,而如今,“黑科技”涵義日趨廣泛,並日漸成為手機等電子產品宣傳的“招牌”。從虹膜識別到全面屏,從懸浮觸控到眼球追蹤,“黑科技”備受市場關注,但也不時遭遇尷尬:一些技術新穎有余而實用不足﹔有的成果隻顧“搞噱頭”“攤大餅”,卻遲遲未能推廣應用﹔一些設計者執迷於所謂“個性需求”,導致難以收獲市場和用戶的廣泛認可。

  噱頭式創新難獲好評

  語音識別率達97%,每分鐘可識別400字,自動斷句……日前,一款名為訊飛的語音識別輸入法在“又快又准”的基礎上能“聽懂”方言了。據了解,該輸入法已支持粵語、四川話、閩南話等多種方言。用戶紛紛點贊的背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前沿科技的應用功不可沒。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叫好”都能“叫座”,一些以“黑科技”為宣傳賣點的手機技術創新和應用,最后陷入乏人問津、鮮人使用的尷尬。

  去年,有的品牌手機在推出新款時引入“模塊化”設計,即允許用戶定制、組裝和搭配包括攝像頭、揚聲器、電池等在內的手機零部件,“私人訂制”的概念吸睛一時卻並未明顯拉動銷售額。

  又如諸多手機廠商對顯示屏這一方寸之地“錙銖必較”:在觸控屏幕成為智能手機“標配”后,從小屏幕到大屏幕,從單面到雙面,從直面屏到彎曲屏,噱頭層出,反而使多數消費者一時難以適應。

  “產品成本過高,性能穩定性差,用戶體驗不佳,這都是一些手機‘黑科技’難以獲得好評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江指出,“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相關技術的研發虛構了用戶需求或者並沒有擊中民眾需求痛點,其結果隻能是成為不痛不痒的‘裝飾性的新功能’。”

  如今,一些廠商在手機中加入類似“眼球追蹤”技術,創意固然新穎,但也有專家和用戶質疑實用意義有限,甚至調侃“用眼控制”極有可能讓手機閱讀,成為“啄木鳥式”的點頭運動。

  “缺乏現實需求的技術可以上得了天,但落不了地。隻有供給、沒有需求的創新隻能算是無效創新,它們在技術上行得通不等於在商業上也行得通。”在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看來,以應用為出口的技術創新隻有與市場需求結合,才能發揮其應有價值。

  滿足微需求贏得口碑

  一方面是層出的“黑科技”,一方面卻是對“智能了反倒不安全”的擔憂。4月16日,國家質檢總局在對採集的40批次智能手機進行檢測后發現,共有18批次樣品存在質量安全隱患,包括未限制用戶密碼復雜度、非法登陸次數等,這些都可能導致用戶隱私泄露甚至手機被惡意控制。

  據國際數據公司預計,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但市場容量仍將保持穩定增長。手機制造商追逐大體量,用戶需求的“小目標”也不容忽視——安全可靠、防水耐摔、電池持久、充電快速……

  技術創新不是一蹴而就,滿足用戶需求的探索亦然。以屏幕解鎖為例,最早採用的密碼解鎖簡單方便但其安全性難以保証。之后,某國產手機品牌曾推出掌紋識別技術,但手心出汗、周圍擁擠等情況下的使用體驗卻難以保証。此后指紋識別逐漸成為一種可行選擇,其按鍵設置也經歷了從單獨設置到顯示屏內集成的升級。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九屆印度班加羅爾信息科技大會上,我國王曉鵬團隊研發的虹膜識別技術備受關注。目前,該團隊將虹膜攝像頭與手機自拍攝像頭合二為一,並獲得全球專利。99.93%的錯誤拒絕率、較低的硬件成本,虹膜識別技術與手機設備結合后,屏幕解鎖的“看眼”時代令人期待。

  “就技術創新而言,失敗和試錯是不可避免的。企業的科技創新過程也是‘踩地雷’的過程,風險固然存在,但‘大膽試、大膽闖’必不可少。”姜奇平認為,手機制造企業除了在技術升級上努力,也應在產能投入、運營策略、普及宣傳等環節配套協調跟進,而外部環境也應當營造相對寬容的創新和試驗氛圍,鼓勵研發者不斷探索技術與需求的良性結合。(本報記者 錢一彬)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