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摔跤吧!爸爸》:女性力量的反擊與逆襲

2017年05月12日07:28 | 來源:中國婦女報
小字號
原標題:《摔跤吧!爸爸》:女性力量的反擊與逆襲

  影片的成功,除了真人真事的原型感人,演員實打實地敬業付出——阿米爾·汗為演繹好年齡跨度幾十年的父親角色瘋狂增減58斤體重、女演員歷經真刀真槍的摔跤特訓磨礪之外,更在於它把體育、性別平等和家國情懷三大主題有機地糅在一起。

  ■ 莫蘭

  由被稱為“印度良心”的阿米爾·汗主演的寶萊塢大片《摔跤吧!爸爸》首周末3天票房成績便超過8100萬人民幣,並以史無前例的高口碑佔據評分榜榜首——到目前為止,它是引進片中評分最高的商業電影,豆瓣評分9.2,而貓眼評分高達9.8。

  影片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與兩個女兒的真實故事改編。馬哈維亞曾是印度全國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有個兒子來幫他完成世界冠軍夢,結果生了四個女兒。他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卻意外發現大女兒吉塔和二女兒巴比塔天賦異稟。看到冠軍希望的他力排眾議,決定好好培養她們,不讓她們隻能洗衣做飯過一生。最終兩個女兒都贏得了世界冠軍,成為萬千印度女性的勵志榜樣。

  影片的成功,除了真人真事的原型感人,演員實打實地敬業付出——阿米爾·汗為演繹好年齡跨度幾十年的父親角色瘋狂增減58斤體重、女演員歷經真刀真槍的摔跤特訓磨礪之外,更在於它把體育、性別平等和家國情懷三大主題有機地糅在一起。在展現女性的力量之美,很燃很勵志的同時,直擊印度社會潰爛的膿瘡,處處迸射出對性別不平等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也因此更具有思想深度和厚度。

  影片中的幾個主要女性角色的設置頗為耐人尋味,她們迥異的命運呈現出男尊女卑的印度社會中女性的不同人生軌跡。

  馬哈維亞的妻子是一個溫順的賢妻良母,因為生不出男孩而被村民們看不起,全村人都可以指點和指導她與丈夫的生育之事,而她卻不得不忍辱屈從,遵照各種秘方行事。出現在每一個鏡頭裡的她,不是躺在產房裡,就是圍著灶台轉,被淹沒在無休止的家務勞動之中。丈夫雖然算得上傳統意義上的好男人,但在家中有著說一不二的權威。在家庭大事、子女教育問題上,她是隱形的,少有話語權。

  吉塔和巴比塔則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她們不像母親那樣溫馴恭順,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們從小被父親勒令剪去長發,穿上了大短褲,像個男孩一樣去拼搏,轟動了村庄,受到無數冷嘲熱諷。因為不滿父親的殘酷訓練,她們表面上假裝順從,暗地裡卻對鬧鐘動手腳,搞壞燈泡,謊稱完成訓練,跟父親作對。

  轉折緣於一位14歲新娘的婚禮。在印度,童婚比例非常高,很多女孩在14歲之前就被迫嫁人,還要支付高額嫁妝。每年約有9000名婦女因為嫁妝達不到婆家的要求而喪命,更多人致殘或身體留下永久傷害。

  婚禮被馬哈維亞攪亂后,吉塔和巴比塔坐在床上,向滿面愁苦的新娘抱怨父親是如何冷酷、不講情理。新娘卻很羨慕她們有一個為女兒未來著想、疼愛女兒的父親,不像自己,一輩子隻能與鍋碗瓢盆打交道,早早就被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以減輕家裡負擔,除了相夫教子之外,沒有其他人生選項。聽完這席話,二人愣住了。

  從此,姐妹倆拼命練習,希望能夠改寫自己的命運。艱苦的訓練鍛造了她們過硬的本領、鋼鐵的意志和獨立自強的精神,她們勇闖男性一統天下的摔跤領域,將男摔跤手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她們完成了自我成長,登頂職業生涯的巔峰,成為印度女性的榜樣。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勢,成千上萬的女孩開始練習摔跤。

  這其中,吉塔的形象最豐滿厚實,也最有靈魂。她熱愛自由,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意志,不願做父親的奪冠工具。脫離父親嚴厲掌控后的她跟其他年輕女孩一樣,看電影、涂指甲油、吃大餐,盡情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她善於接受新事物,不墨守成規,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父親的訓練方法。但她也有自己的判斷力,當發現教練的指導在實戰中並不奏效時,她選擇了重新相信父親,很快調整自己,在父親的指導下步步為營,向世界冠軍發起沖擊。

  “勝利不隻屬於你,也將屬於千千萬萬個被認為不及男孩,隻能跟鍋碗瓢盆打交道被困在家務中、一輩子相夫教子的女孩。”這是馬哈維亞最震撼人心的一段話,點燃了吉塔奪冠的斗志。最后,在父親缺席無法給予指點的危局下,她突破自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實現了冠軍夢。可以說,除了最初的職業選擇外,她所作出的決定更多的是主動選擇。

  然而,盡管阿米爾·汗曾解釋稱“這部電影主旨在強調印度社會中那些因性別歧視而遭到不公平對待的女孩子們”,但影片仍然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認為這是一部處處襯著男權和父權的女性電影,女兒沒有任何選擇權,被父親殘暴地教育成世界冠軍,這個冠軍的“正確”結果就意味著父親教育的正確。

  實際上,馬哈維亞雖然出發點是借女兒圓夢,但這一切是建立在發現女兒天分的前提下。起初女兒們是沒得選,但后來卻是主動靠摔跤來改變悲劇命運。在女兒的成長歷程中,馬哈維亞始終扮演的是一個精神引領者,而並非單純的父親角色。無論是潛心發掘女兒的摔跤天分,還是對她們實行地獄式魔鬼特訓,抑或帶領她們與男孩摔跤打遍全國,又或者是執著於自己獨樹一幟的教學方法與國家隊教練抗衡,最終為女兒們鋪平了通向世界冠軍領獎台的道路,他更多地是以教練的身份示人。正如他面對妻子的抱怨時所言:“如果我選擇了教練,我就要舍棄父親的角色。”

  當然,不可否認,馬哈維亞算不上一個女權主義者,他的身上有著濃重的大男子主義特征——霸道、強權、嚴苛、控制欲強,但他有可貴的一面,同情女性、支持女性改變不公平的命運。

  影片既是真實的寫照,自然難以做過多的美化和加工。阿米爾·汗曾如此描述印度的性別歧視:“由於人口太多造成貧困,國家物資貧乏,印度各機關都印發了文件大力提倡生男孩,認為女孩是非必需的,就像是榨甘蔗,女孩不過是剩下的殘渣,是副產品。”

  事實上,在印度,女性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由於男孩偏好嚴重,許多女性胎兒無法出生﹔針對婦女的性侵問題非常嚴重,榮譽謀殺盛行﹔女性無法像男性一樣享有受教育權、就業權,大多數女性除了相夫教子之外,沒有別的出路﹔絕大多數婚姻都由父母包辦,妻子被視為丈夫的私有財產。在世界經濟論壇《2016世界性別差距報告》中,印度的兩性地位在142個國家中排名第87位,屬於中下水平國家。

  在這種客觀條件下,能拍出《摔跤吧!爸爸》這樣的影片也算是一種進步了。如果看過在全印度遭禁播的BBC紀錄片《印度的女兒》,了解女醫學實習生喬蒂慘遭輪奸致死案背后的深刻根源,看到凶手及其親屬反而譴責受害者不自重的冷血態度,就更能理解在性別平等方面的一點點突破都已實屬不易,從而會對這部影片多一些寬容。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