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摔跤吧爸爸"教會我們什麼

任曉寧
2017年05月17日13:3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摔跤吧!爸爸》教會我們什麼

  對於一部電影,掌聲是最大的贊賞。《摔跤吧!爸爸》值得這種贊賞。

  體育題材、印度電影、主演基本不是明星、再加上相對較少的排片,盡管有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的品質保証,但《摔跤吧!爸爸》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而上映后短短幾日,便在票房上實現了逆襲,隨著口碑的發酵,《摔跤吧!爸爸》票房逼近好萊塢巨制《銀河護衛隊2》,更超越同檔期國產片。

  與一些經典傳世電影相比,《摔跤吧!爸爸》也許算不上神作,但是它的品質和其中展現出來的電影精神,值得我們深思。

  有幾個電影拍攝的小細節一直在流傳著:飾演爸爸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阿米爾·汗,在影片中體重前后有50多斤的差異,為了演繹出最真實的胖子的感覺,他讓自己1個月內增長了50斤,完成中老年角色拍攝后,又在半年內減掉50斤,練出八塊腹肌的魔鬼身材,再完成青年部分戲份的拍攝﹔飾演青少年時期巴比塔的演員桑亞·瑪荷塔,盡管在電影裡隻有幾秒鐘的摔跤畫面,她也同樣跟著專業摔跤手一起訓練了7個月,摔到遍體鱗傷也始終堅持。

  電影裡,爸爸為了訓練兩個女兒,讓女兒們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跑步、鍛煉、節食,甚至挑戰生命極限﹔電影之外,這些演員們為了演好角色,也與專業摔跤手同吃同住同練習,甚至把自己鍛煉成專業選手。

  熱血運動的故事很多,而能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征服所有觀眾卻非常不易。阿米爾·汗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了,並贏得了滿堂喝彩。反觀我們國內,不斷有演員出現在拍攝現場用替身或“摳像”方式參演影視劇的現象……可以說,在敬業精神上,一些國產影片和《摔跤吧!爸爸》就差了十萬八千裡。

  《摔跤吧!爸爸》取材於真實題材,原型故事的大女兒與電影中一樣,是印度第一位贏得英聯邦運動會的摔跤選手,也是第一位取得奧運會參賽資格的女摔跤手。受她的影響,印度成千上萬個女孩開始從事摔跤這項運動。

  影片中有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兩個女兒鍛煉一段時間后不願再服從爸爸,偷偷去參加朋友的婚禮。在她們向朋友抱怨時,14歲的新娘卻羨慕地說:“我希望有你們那樣的父親,至少你們不用在14歲時就嫁給你們不認識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飯。”這一刻,兩個女兒開始覺醒了,她們不再是被迫狀態,而是有了自己的夢想,想去學摔跤,想贏得比賽,想去奪得冠軍。爸爸的角色也由“壓迫者”轉變為“引導者”。

  整部影片中,爸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女兒,爸爸與印度傳統對抗的情節不勝枚舉。可以說,如果爸爸不是那麼堅持,成為世界冠軍的女兒隨時有可能被世俗的眼光所打垮。

  在印度,男女不平等現象非常嚴重。與傳統印度電影中漂亮聰慧、能歌善舞、被男性追求的傳統形象不同,《摔跤吧!爸爸》中的吉塔和巴比塔賦予了印度女性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也因此在印度掀起了社會轟動效應。這部電影自去年12月23日在印度上映以來,已獲得34.5億盧比的國內票房,且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如果能通過一部影片改變更多女孩的人生,給予《摔跤吧!爸爸》再多的贊譽,也不為過。

  其實,印度電影“通吃”中國甚至全球觀眾,《摔跤吧!爸爸》並非個案。《印度往事》榮獲200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是當年亞洲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2009年,英國導演拍攝的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第81屆奧斯卡8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2015年,《我的個神啊》在全球市場刷新寶萊塢電影的歷史票房紀錄,是首部海外票房到1億美元的印度電影……

  不得不說,印度電影和“國寶級”電影人阿米爾·汗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以超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敘事力給觀眾營造視覺奇觀和感官娛樂的同時,又將對傳統文化信仰、對生命價值、對靈魂追求的思考傳遞給觀眾,反種族歧視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反思教育體制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反抗殖民統治的《芭薩提的顏色》等,莫不如此。

  將電影鍛造成一把“利劍”,一面直插社會問題的命門,一面用真摯的情感插入觀眾心房,用一部部飽含批判精神的佳作觀照國家、民族與社會——這就是《摔跤吧!爸爸》和印度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