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視劇還是"廣告劇"? 太多花式植入"辣眼睛"

2017年05月18日07:35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是電視劇還是“廣告劇” 太多花式植入“辣眼睛”

今天的觀眾通情達理。所以,劇中醫生顧不上吃飯而頻頻打開泡面時,他們不會覺得突兀﹔劇中小情侶捧著手機聊得歡暢時,他們也不會認為手機的品牌露出有何不妥。畢竟,市場環境下,植入廣告可以為劇方和品牌方帶去雙贏,何樂不為。

不過,一切的前提是有理、有節。“有理”在於能與劇情、角色無痕嫁接,考驗著編劇智慧;“有節”在於不讓廣告喧賓奪主,全憑劇組誠意。

近來,電視劇中的植入廣告再度被詬病。絕非觀眾抵制商業行為,大家只是不想看到“辣眼睛”甚至壞了節奏、傷害劇作的廣告,比如都市劇裡過載的插曲其實是商業合作,古裝劇裡一片綠葉遮面其實在為面膜打廣告。

在花式植入的創意上,營銷手們思維無邊界

《歡樂頌2》開篇,安迪和包奕凡先后選擇“以歌明志”,觀眾納悶“仿佛看了一集MV集錦”。熟悉的角色怎麼變了性情,不是編劇換人,插曲頻密的奧妙全在於劇方與某音樂平台牽手合作,不僅這一對有專屬的背景音,接下去,其他“四美”也各有為她們量身定制的歌曲。植入廣告跨過單一的輸出模式,又升級了。

有人歸納了電視劇中植入廣告的幾種方式:場景植入、劇情植入、台詞植入、道具植入、音效植入、題材植入。一個完整的品牌植入往往從劇本創作階段就開始介入,廣告商與編劇團隊協商,怎樣能更巧妙有趣地嫁接,使得廣告既醒目又不致遭人嫌。同樣是《歡樂頌2》裡的植入,某互聯網企業直接成為劇中人應勤的供職公司,台詞或場景變得順理成章。而且,應勤看似不經意地提起獎金數額,還引發一群IT男在網上“詢問真相”。可見,觀眾反感的不是廣告本身,而是罔顧觀感的植入方式。

論這些年罔顧觀感的“廣告劇”,去年夏天熱播的《致青春》算是一個。劇方恨不得每個場景都有品牌對接———為給沐浴露多些鏡頭,原著裡沒有的女生誤闖男浴室可以成立;為讓運動品牌多多露出,劇中無論家境怎樣懸殊,從男一號到男N號可以統一服裝……

更讓營銷手挖空心思的是“穿越”到古裝劇裡安插廣告。譬如《擇天記》,某護膚品牌讓劇中人在臉上貼一片葉子,還配以台詞,“本少爺這叫內在注重氣質,外在注重顏值”。即便在都市劇裡,這般生硬的植入已夠雷人,何況古裝劇。該品牌的營銷心思還不止於此,他們專門按商標圖形打造了若干配飾,戴在重要角色的身上賺夠特寫。

營銷手的努力幾乎趕超了編劇的智慧。不信看看這些年古裝劇裡“進階”的台詞植入:《古劍奇譚》裡“我本是山中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藍根”簡單粗暴﹔《青雲志》裡靠藥方藏頭,“三白草二兩,九龍根九錢,感須子三兩,冒芽烏四兩,靈芝九錢”﹔到了《擇天記》,一闕七言古詩也有玄機,“東風一渡精絕起,鵬程萬裡入雲霄”,直把某品牌神化成“修行特飲”。對廣告上心至此,敢問劇情如何?!

讓觀者會心一笑的植入才是雙贏

對於廣告植入這件事,這些年觀眾的反應大致經歷幾層:會心一笑、見慣不怪、防不勝防、無力吐槽。《影視藍皮書 (2017)》 中有數據顯示,65%的觀眾不排斥植入廣告,但希望廣告的數量、形式、與劇情的融合度都經謹慎商榷。可問題是,如今太多廣告植入考慮的只是對沖成本,抵消因為追求流量明星而抬高的天價片酬。

市場裡游泳久了,品牌方的嗅覺勢必靈敏。因而,越是人氣演員扎堆,越可能成為植入廣告的“重災區”。於制作方,人氣演員往往意味著較高的片酬;於品牌方,人氣演員等於引流開關。雙方一拍即合,一部接一部的“廣告劇”就此誕生。

觀眾也是成熟的,一方面沒什麼植入能逃過他們的眼睛,另一方面他們並不要求所有的影視劇自絕於廣告商,隻問令觀眾會心一笑的“完美植入”現在何處?

業界喜歡把 《武林外傳》 當成古裝劇廣告植入的“鼻祖”,認為該劇的喜劇效果有一小半歸功於這些植入。但復盤下劇情便知,入圍該劇的廣告都隻為服務劇集而生。比如白駝山壯骨粉的宣傳詞,“看著很像面粉,吃著更像面粉”,十足諷刺,純屬假廣告、真搞笑。

異曲同工的還有早年間的電影《大腕》。該片本身講的就是植入廣告的趣聞。雖有大量的實物植入,但又不是生搬硬套。片中,“可笑可樂”“666香煙”“樂哈哈”等名稱,令人莞爾的同時自然聯想到現實中的品牌,巧妙不做作。

還有被中外廣告界奉為經典案例的電影 《阿甘正傳》。片子給了主人公的跑鞋無數次特寫,這固然是實物與形象的露出,影片裡的阿甘不斷奔跑、前行,仿佛就是該品牌一則加長版廣告。但影片本身宣揚的執著、奔跑、堅持等核心主題與品牌的價值理念完全合拍,堪稱內容與商業完美聯姻的范例。(記者 王彥)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