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奇妙夜,跟您聊聊伴游那些事兒
5月18日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
堂主作為主流媒體的工作者,又是一個“博物館控”,特別希望我們的宣傳和倡議能讓更多的中國人走進博物館,尤其是我們的孩子們,讓他們近距離接觸博物館,沉浸在博物館浩瀚知識的海洋中。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
近年來,國內外各大博物館都在研究和開發博物館的伴游系統和軟件,很多媒體也接入了相關端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裡面的故事,談談其中的奧妙。
到博物館需要什麼?
過去,進博物館的第一件事是找導游。沒有導游的講解,你的游覽就會索然無味,甚至錯過了鎮館之寶都有可能。今天這個融媒體時代,我們進博物館需要什麼,當然是好的伴游系統或軟件,它們比導游有耐心,不會催著你抓緊欣賞展品,還有更豐富、更清晰的資訊提供給你。
根據堂主的親身經歷,現在流行的伴游系統或軟件主要有三個類型,一是最普遍的博物館直接提供的導覽系統。這是最常見的伴游設備,像一個小收音機一樣,可以挂在脖子上或者揣在口袋裡,到了某一個展品前隻要輸入相應的數字,一段溫柔的女聲解說就會自動播放。現在國內大部分博物館還是以這種方式為主,租用設備有的免費,有的需要付10-20元設備使用費。
二是基於微信、支付寶等交互軟件的導覽方式。現在隨著智能手機和微信、支付寶等軟件的普及,這種伴游方式方興未艾。隻要你通過微信或支付寶上的掃一掃功能掃描展品上的二維碼,或者關注博物館的公眾號輸入相應的展品代號,都可以實時收聽到展品的介紹。
比如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都採取了這種方式。它的優越性明顯,游客省了導游費或租導覽設備的費用,隻要有微信和暢通的網絡即可﹔對博物館來說,升級、維護都比較容易,成本也不高。
三是基於專業APP的導覽方式。資金雄厚、思想創新的博物館特別青睞這種APP導覽方式。它不需要借用別人的平台,專門設計的APP也不隻有“展品介紹”一項功能,還可以通過知識問答、小游戲吸引游客參與互動,即使離開博物館還可以回顧展覽,便於“博物館迷”們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
法國盧浮宮的app截圖
比如法國盧浮宮的APP提供盧浮宮樓層地圖和導航定位功能,游客走到哪APP就會自動感知並輔以適時的介紹,不需要我們費力尋找展品掃碼或者輸入序號﹔故宮博物院開發了“皇帝的一天”“胤禛美人圖”等非常精美的APP,讓人一下子被古典畫風吸引,通過游戲了解故宮的建筑布局、了解明清皇室生活等。
故宮博物院開發的APP
“媒體+博物館”,也許是個風口
我們已經看到了媒體在“伴游系統、軟件”方面的積極作用,無論是微信還是各種APP,媒體不僅提供了入口,還在社交、信息採集和挖掘、展品新媒體方式展示等方面開辟了可能。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我們可以說“伴游系統、軟件”是博物館傳播的一種延伸。作為媒體,我們應該抓住“伴游系統、軟件”這一“風口”,體現我們的社會責任,並把我們的增值服務加上去。
比如我們可以在人民日報、新華社這些影響力、傳播力極大的客戶端中加入專門的入口,讓受眾不僅能“一鍵交水電費”“一鍵預約就醫”,還能更方便地了解所關注的博物館和它的藏品﹔
我們可以把成熟的新媒體技術引入博物館導覽之中,藏品的AR、VR展示已經開始廣泛開發,我們戴著特定的智能眼鏡就可以暢游我們最愛的博物館,藏品可以立起來、轉起來、動起來﹔
戴著VR眼鏡看展覽
我們還可以在博物館開直播、錄視頻,讓更多的小伙伴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視覺盛宴、文化大餐。
未來的伴游,你可自由想象
就在半個月前,法國巴黎推出名為“Insidr”的伴游手機,有了它,你就像有了一個全天候服務的當地導游。除了安裝了地圖導航、餐飲、交通及其它服務項目預訂等APP外,它還預置了能與100位當地內行人士聯系的群組,任何問題隻要提問,就能得到當地人的回答和好建議。這下好了,堂主不需要再提前好長時間做攻略、找“地陪”、定餐廳,“一機在手,什麼都有”。
巴黎insidr伴游手機
未來“機器人伴游”也將是很火的應用,日本很多科研機構和我國南京大學都已經開發出專業的“伴游”機器人。它們在博物館可以代替人工講解,知識儲存量也遠遠超過常人,還附加提供小朋友或老人看護等附加服務,最大的優點是工作不知疲倦。它們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肯定會超出博物館的范圍,以后我們到哪都可能會有一位“美女機器人”伴游,是不是有點小激動呢!
UGC(用戶提供原創內容)在伴游方面的擴展也是未來可以預見的趨勢之一。以后我們在博物館的發現之旅可能會有不同的陌生人加入,大家可以就喜歡的展品討論,可以自己講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並把自己拍攝的照片、視頻及時共享。
另外,隨著全息投影技術和MR的普及,體驗式的博物館之旅會很快變成現實。也許你也可以來一次“尋秦記”,過一次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生活,在長城上看著征夫的勞作,坐在阿房宮裡看著歌舞,體會古人的哀愁與快樂。
TVB電視劇《尋秦記》劇照
(圖片來自網絡)
撰稿、編輯:劉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