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原上景黃昏拍吃飯 電視劇白鹿原細節制作獲贊

正在江蘇衛視等平台熱播的《白鹿原》在豆瓣獲得9.1分,口碑炸裂。史詩般的視角、演員精湛的表演以及經得起挑刺的細節,都讓該劇成為國劇門臉。導演劉進更是細心到吃飯的時間、氛圍都准確把握。
電影級畫面質感
用航拍表達“土地感”
電視劇《白鹿原》展現的是20世紀初渭河平原50年變遷史,以白鹿兩大家族三代人的人物命運為主線,講述了白鹿原上在時代變遷中的恩怨紛爭。開篇皚皚白雪覆蓋著黃土地,馬車奔馳在遼闊的原上,牌坊矗立在蒼茫天地之間……再加上豐收時節原上麥浪滾滾,麥客割麥的恢宏場景,讓人對陝西風光有了鮮明的印象。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原上盛景,讓許多觀眾盛贊“大氣”、“精致”、“美如畫”“完全就是電影的質感啊!”
電視劇《白鹿原》的場景是通過劇組共同努力展現出來的,在劇組主創看來,想要再現《白鹿原》的精神內涵,首先是要完美呈現白鹿原以及關中的地域特色。導演劉進介紹畫面拍攝時候說:“因為《白鹿原》寫得底蘊厚重,要表達的東西很多,所以它需要宏大的手法來表達。其實在拍別的戲,航拍有時會有些矯情,但這個戲份不一樣,它要有一個寬廣的土地感。”
攝影指導黃偉表示,他們抱著闡述原上這些人心胸的開闊還有陝西人大氣的想法,確立了拍攝風格。據悉,在場地取景上,《白鹿原》拍攝團隊從陝西藍田開始,經三原、南京、上海、合陽、晉城、太谷回到藍田,最終返回北京,先后完成全組10次國內大規模轉場。由此可見,《白鹿原》制作上的精益求精。
油潑面成網紅
吃面的都是陝西人
電視劇《白鹿原》除了史詩級的震撼場景還原,一日三餐的制作工藝都彰顯了地方特色。劇中白嘉軒的妻子仙草就憑借一手“油潑面”俘獲了夫家的心。劇中從擀面條、下鍋到放辣子都還原了陝西風味。“白鹿原油潑面”也由此成為“網紅食品”,網友稱贊道“秦海璐做的一碗油潑面簡直絕了,滾燙的菜子油澆在褲帶面上的蔥花和辣椒上,這就是舌尖上的白鹿原啊!”
除了美食還原陝西特色,《白鹿原》的“吃面群眾”都是來自本地的群眾演員,導演劉進說:“《白鹿原》是要依托這個群眾場面的,是要依托群眾的。我找的都是當地的農民,因為他們臉上那種質朴勁兒和一般的不一樣。”
為符合年代
傍晚拍攝戲份多
電視劇《白鹿原》在服裝、化妝、道具等方面精益求精,美術部門提前10個月進入勘景、搜集道具的階段,不合格的場景布置就推倒重做,僅舊農具、舊紡車都收了好幾車。劇中出現的很多道具都很有年代感。導演劉進說:“我們就定下了這麼一個原則,一切要寫實。所以才會有劇組完全按照那個年代做了八輛馬車,你像那個軋花機,都是找了很多很多地方,才在一個博物館找到的。”
除了服化道的寫實,劇中女演員裹小腳的走路細節、吃飯蹲著的細節都很符合當時情境。劇中還有很多傍晚的戲份,傍晚收工、炕上嘮嗑、門口吃面等等,導演劉進介紹:“在那個年代農村人是沒有電的,所以基本上都在傍晚吃飯,然后天黑了就睡覺,所以這個戲拍攝了大量的傍晚戲,這個是和以前的戲是不一樣的”。 華商報記者 羅媛媛 攝影 陳團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