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標題要“會說話”
——從本報一季度口語化好標題說起

看書先看皮兒,看報先看題兒,標題對於新聞報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媒體時代,簡明生動、通俗形象的口語化標題更易引發讀者關注。以2017年第一季度本報的標題為樣本,可以發現有很多“會說話”的標題,而且說得有味、說得有理,讓人耳目一新,連連點贊。
口語化要體現人情味兒
新聞說事實,標題是開場。開場說得好,才能吸引受眾往下看。口語化標題,使用群眾的生活用語,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講出的話有生活氣息,更能體現人情味兒,這樣會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2月15日,本報頭版“新春走基層”欄目的報道《俺用手機“種”蔬菜》(見下圖),標題取自某生態園負責人對記者說的話“沒想到俺們可以用手機‘種’菜了”。口語化標題,接地氣,有溫度,講出了群眾對科技惠農的真實感受。這樣的標題,若非記者親身經歷,任憑挖空心思也難以想出。
3月8日,本報頭版的評論員文章《讓“她時代”綻放更多光彩》,標題中的“她時代”用得妙,既概括了越來越多女性以實績贏得尊重的時代特點,又抓住了眾多讀者對婦女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情感認同。在3月8日這一天,“她時代”一詞的百度搜索指數創了一年多來的新高,本報的這個標題對“她時代”的流行,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同類標題還有:
《農業這條船要向“優質優價”調頭》(1月13日第5版)
《銀行的日子為啥不太好過了?》(1月16日第13版)
《保險業的“壞孩子”能管住嗎?》(2月18日第18版)
《這裡咋猛長綠色產品》(2月19日第11版)
《京津冀,走出“一畝三分地”》(2月22日第5版)
《脫貧攻堅要下一番“繡花”功夫》(3月9日第4版)
《城鎮化,不能重“面子”輕“裡子”》(3月14日第10版)
口語化不是普通大白話
標題的口語化,並不是把群眾口頭語言原封不動進行呈現,而是要對這些原生態語言進行加工、提煉,在准確、簡練的前提下,讓標題更加形象、生動,突顯文化品位。
一是語感強,對稱美。中文表達講究修辭,體現博大精深文化。新聞標題中運用對仗,能夠使標題呈現平衡感與對稱美,不僅利於傳統文化弘揚,還能有效提升報道的文化氣質。
2月21日第14版的文章《淡泊明其志 修辭立其誠》(見下圖)中,“淡泊明其志”源於成語“淡泊明志”,出自三國時期諸葛亮《戒子書》所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修辭立其誠”,出自《周易•乾•文言》的話:“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修辭立誠”也是成語,意思是寫文章應表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淡泊明其志 修辭立其誠》是一篇讀后感,所介紹的六卷本《管士光文存》的作者,是“作家學者化”的典范,用改編后的兩句古語作為標題,可謂非常恰當。
同類標題還有:
《早鶯爭暖樹 春水起微瀾》(1月12日第24版)
《地下空空 地上難停》(1月17日第3版)
《球星價未減 小將海外還》(2月7日第15版)
《禁區居民多 濕地保護難》(2月15日第14版)
《廉自慎獨始,心由慎獨安》(2月17日第4版)
《農民做電商 需要怎麼幫》(2月22日第9版)
《善治小事,善莫大焉》(2月24日第14版)
《漫天冰雪飛 滿地“白銀”生》(3月13日第23版)
二是語意豐,有理趣。中國的漢字,本身就有強大的文化魅力。看似平常的話語,放在不同的標題語境下,能產生不同的解讀,蘊藏的辯証、雙關、懸疑等哲理也能讓人拍案叫絕。
2月8日第22版頭條,針對美國政府提出的貿易保護主義主張帶來的沖擊,報道把文中墨西哥學者的觀點“修建一座橋,遠比砌一堵牆要好”用在標題中,用“橋”和“牆”分別代表“合作”與“隔離”,兩字之別蘊哲理,讓人心領神會(見下圖)。
2月24日第11版的標題《當好流動哨 查處燈下黑》,“流動哨”和“燈下黑”在漢語中各有多重含義,用這兩個詞來概括中央巡視工作首次開展“機動式”巡視,能讓人從文字中讀懂報道的深意。
同類標題還有:
《呵護好“旅行箱裡的中國”》(2月17日第5版)
《降費“禮包”,你收到了嗎》(3月6日第12版)
《降能耗 “加減乘除”怎麼干》(3月8日第10版)
《貴州開放發展按下“快進鍵”》(3月9日第21版)
《當好公平正義“守夜人”》(3月13日第14版)
《我們為什麼看漲中國》(3月13日第23版)
口語化要有時代感
時代的特點也會在標題中留下印記,短標題的流行和網絡化標題在廣泛使用,體現的就是當今時代的特點。
讀題時代,標題短而精,不僅讀來朗朗上口,而且易讀易懂易傳播。
1月18日,第4版“新春走基層”報道的標題是《回家有坐票 過年有新房》,短短10個字,能讀出我國交通建設給群眾春節回家帶來的便利,也能看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氣象。
1月20日,第19版標題《生孩易,養孩難》,反映了人們面對全面二孩時代的真實心聲。
3月14日第12版的《“當你老了,有我在呢”》,一句話朴實無華,卻表現出年輕一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主動擔當,弘揚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同類標題還有:
《無人機,有前途》(2月17日第20版)
《環保糾紛不出村》(2月22日第16版)
《這家醫院沒藥房》(2月27日第22版)
《雪豹王子回家了》(3月22日第12版)
《一個共享的地瓜》(3月28日第12版)
網絡流行語用在題中,也能跟上時尚節拍。2010年11月10日,當“給力”首登《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時,曾讓不少人感到“意外”。如今,網言網語在報紙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用得准確,會讓讀者感覺親近、自然。
3月6日第6版的《中國經濟 “顏值”更高“氣質”更佳》,“顏值”和“氣質”都是近兩年的網絡流行語,用這兩個詞來形容2016年中國經濟的表現,可謂恰如其分。
3月13日第11版頭條標題《別再讓孩子們“壓力山大”》,“壓力山大”諧音人名亞歷山大,用詼諧方法表達壓力像山一樣大,用這樣的詞語來概括兩會代表委員們就學生減負的建議,一下就拉近了報道與讀者的距離。
同類標題還有:
《地方兩會“小目標”裡有大期盼》(1月25日第5版)
《雲南游:口碑如何趕上顏值》(2月23日第10版)
《多元就業,敢做“不一樣的煙火”》(3月1日第5版)
《你遇到的“中年危機”可能是“假危機”》(3月28日第19版)
標題反映文風,“會說話”的標題有情有意,能讓讀者產生閱讀快感。融媒體時代更崇尚講故事,標題的“說話”本領確需提高。如何更好地和受眾平等對話,設置什麼樣的受眾關心的疑問,都影響到報紙的吸引力和傳播力。期待我們的報紙上能夠有更多好看好讀、耐人尋味的口語化好標題,期待本報好標題能更好地在融媒體時代大放異彩。
(原文刊載於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內刊《新聞傳媒閱評》2017年第6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