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毒雞湯"段子成年輕人新寵 "無害的廢話"錯在哪兒

2017年05月23日07: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心靈雞湯”?不!給我“毒湯”!

  研究表明,秉持樂觀看法與降低疾病風險之間存在聯系。

  常見的“毒雞湯”段子。

  常見的“毒雞湯”段子。

  常見的“毒雞湯”段子。

  “毒雞湯”段子、表情包異軍突起,很多人笑稱“毒湯”說的才是大實話。

  憑借簡短的話風和抖機靈,年輕人青睞的“毒湯”段子分走了“心靈雞湯”半壁江山,與朋友圈裡父母那輩熱衷轉發的“暖湯”分庭抗禮。

  ----------------------------------------------

  “雞湯”的自我麻醉

  在西方社會的舶來品“心靈雞湯”進入中國多年后,如今很多年輕人的新寵卻是“毒雞湯”。下面這些段子,你一定不陌生: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多被騙幾次就好了。

  就算失敗99次,我也要努力湊個整數。

  當你覺得自己又丑又窮、一無是處時,別絕望,至少你的判斷是對的。

  年輕人嘛,現在沒錢算什麼,以后沒錢的日子還多著呢。

  很多時候不逼自己一把,你真不知道自己還有能把事情搞砸的本事。

  回首往事,我發現自己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東西,但我並不難過,因為我知道,以后會失去更多。

  不同於傳統的“雞湯”,這些“神轉折”的句子讓人看了好氣又好笑,被網友冠以“毒雞湯”之名。憑借簡短的話風和抖機靈,“毒湯”分走了“心靈雞湯”的半壁江山,與朋友圈裡父母那輩熱衷轉發的“暖湯”分庭抗禮。

  美國《財富》雜志稱,1993年6月,美國勵志演講人杰克·坎菲爾德、馬克·漢森將平時演講的各種故事編輯成冊,以《心靈雞湯》的名字出版,不料大受歡迎。這本屢次投稿未中、歷經磨難才面世的書,本身也成了一則勵志故事。

  如今,該系列僅在美國與加拿大的銷量就超過1.1億本,在其他國家也大受歡迎,熱度經久不減。不過,有心人不難發現,其中的樂觀精神大多通過故事來傳遞,很少有邏輯分析,這意味著它擁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卻不能提供理論支持。至於它為何常年大行其道,網友將其總結為“雞湯的自我麻醉”——它們給深陷苦悶、失敗的讀者提供了精神上的麻醉劑。

  大體上,“麻醉劑”可以分為3種。第一類是提醒讀者注重內心的幸福而非社會的廣泛認可,從而釋然,走一條輕鬆的路。第二類是相信隻要當個好人就能有好報,對社會的殘酷和激烈競爭視而不見。第三類是繪聲繪色地描述境遇出奇糟糕者的倒霉事,勸讀者知足常樂。

  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對“暖湯”有著海量需求,大多數讀者並不關心故事是否真實,敘述是否合乎邏輯。有網友指出,“暖湯”被大量轉發,根本原因在於其對任何人都無害。

  2014年,文學巨著《百年孤獨》作者、哥倫比亞文學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去世時,各國瘋傳一篇“馬爾克斯寫下的《告別信》”:“我會少睡覺、多思考,因為我知道,每當我閉上眼睛一分鐘,我就失去了60秒。如果上帝賞我一段生命,我會簡單裝束,伏在陽光下,袒露的不僅是身體,還有我的魂靈。”

  這些正確的廢話頂著馬爾克斯的大名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傳遍社交網絡,甚至被許多媒體贊為“加西亞·馬爾克斯為生命謳歌”。不過,這篇不甚高明的散文詩出自墨西哥藝人喬尼·韋爾奇之手。

  而在中國社交媒體中,假借白岩鬆、王朔之名傳播的段子也不勝枚舉。近些年來,網上流傳大量“白岩鬆語錄”,白岩鬆本人2013年鑒定並表示,其中絕大多數不是他本人所講。“我以前覺得,叫白岩鬆的人在全國可能很少,這些年卻覺得一定非常多,因為有很多白岩鬆說那些話,說得真好。”他調侃道。

  “無害的廢話”錯在哪兒

  有個段子說得好,“道理聽了不少,可我們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一生”。隻要不損害他人,人為制造或保留一些希望乃至幻想或許無可厚非,但一味篤信“暖湯”思維,僅靠勵志故事來判定自己的人生,濫用因果關系、把可能性引申為必然性的做法,無異於自我麻醉。

  有網友表示,人們吐槽“暖湯”不在於其有沒有用,而在於相當多的“暖湯”缺乏邏輯、假大空甚至“污染智商”,人們反感。

  比如下面這兩個故事。故事主人公的大名如雷貫耳,他們成就卓越的一生為人們津津樂道,殊不知背后有特殊因素,而且非普通人所能企及:巴菲特的傳記故事強調他8歲就去參觀紐約証券交易所,但忽略其父是國會議員,更不會說當時帶領他參觀的是高盛集團董事。比爾·蓋茨的傳記故事贊揚他從哈佛輟學、白手創業,卻鮮少提及其母是美國全國聯合勸募協會執行理事會首名女主席,與IBM時任CEO約翰·埃克斯是老友。比爾·蓋茨賺來的第一桶金,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母親的影響力。

  “毒雞湯”異軍突起后,很多人笑稱“毒湯”說的才是大實話。“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灰姑娘嫁給了王子,是因為她本身就是公爵的女兒。”“多少做手機貼膜的人,經過不懈努力,貼了更多手機的膜。”

  不過,如果你以為發布“毒湯”的聰明段子手只是耍嘴皮圖個樂,那就太天真了。“毒湯”早已搭上互聯網營銷的快車,熬一鍋好“毒湯”,賺取高額月薪不是夢。

  “暖湯”確實延年益壽

  “暖湯”真的一無是處嗎?《紐約時報》3月27日的報道或許會讓“暖湯”愛好者們眼前一亮。報道稱,通過閱讀“雞湯類”文章培養正面情緒,能有效增強免疫力和抵抗抑郁﹔研究表明,秉持樂觀看法,與降低血壓和心臟病風險、改善體重與血糖水平之間存在無可爭辯的聯系。

  27年前,美國知名醫學作家、內科醫生溫迪·哈珀姆患上了非霍奇金淋巴瘤。接下來的15年,她經歷多次癌症復發治療,其間不斷有意識地同能夠振奮自己情緒的人來往,堅持寫“感恩日記”,觀看有趣的電影,並多做讓自己幸福快樂的事。如今,她的癌症進入緩解期已12年,為癌症患者撰寫了《風暴中的幸福》(Happiness In A Storm)等多本書。

  “培養積極情緒讓我過上了有望實現的最好的生活。它對癌細胞沒什麼直接作用,但讓我變得輕鬆。”哈珀姆說。

  說到底,“雞湯”究竟暖心還是“有毒”,因人而異。專家指出,一個人選擇以何種精神資源來支撐自己的精神生活,是受教育程度和價值觀決定的,如果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很容易上“雞湯”的當。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爆款“暖湯”文,你備受鼓舞,決定把懶散無計劃的日子堅持下去,並說服自己心懷期待、歲月靜好,這就是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明天,微信推送讓你看到一篇熱門情感長文,聲稱“所有愛情都是自欺欺人,讓自己變得更好才是王道”,瞬間感覺醍醐灌頂的你,懷疑自己在感情中過於失去自我,深陷恐懼……

  缺乏判斷力的人容易當牆頭草,事實上,不僅僅是“雞湯”故事,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時刻需要的是甄別信息、提出質疑、批判性看問題的能力,而非盲目“點贊”。

  (張寶鈺 摘自《青年參考》2017年4月6日18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