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羅杰·摩爾過世引發"刷屏" 為好萊塢開發了新類型

王彥
2017年05月25日08:29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好萊塢開發了新類型,卻從未被學院派蓋戳認可

曾七次出演“邦德”的羅杰·摩爾過世,成為許多人的談資。

人們稱他為“史上最迷人的007”﹔再復盤迄今24部007電影的變與不變,最典型的遣詞造句莫過於“鐵打的邦德,流水的邦女郎”﹔還會挖掘一番系列電影的文化意象,這位“女王特工”既是最出名的英國男人之一,也是在電影裡被疊加了無數奢侈品的好萊塢消費符號。

或可以這樣總結:朋友圈裡因摩爾過世引發的“刷屏”,泛起一種緬懷,但也摻雜著嘆息。緬懷的是史上最長壽的系列電影,是一個家族如何把軟性符號經營為英國的國家形象之一的路徑﹔嘆息的則是同類電影愈發相似的面目,以及被消費裹挾的“邦德們”愈加模糊的形象。

泛起一種緬懷,但也摻雜嘆息

1962年10月,一部成本不足百萬美元的電影 《007:諾博士》 上映。影片根據前二戰情報工作人員伊恩·弗萊明的間諜小說改編。肖恩·康納利完成了詹姆斯·邦德的第一次銀幕亮相,他身著薩爾街出品的西裝,開豪華轎車,喜歡喝搖晃而非攪拌過的馬丁尼,並且這樣介紹自己,“我是邦德,詹姆斯·邦德”。從1962年到2015年的《幽靈黨》,007系列的總票房已突破70億美元。

每隔兩三年出一部續集,半個多世紀不曾離開。007電影的生存秘訣何在?再擴大些范圍,自邦德以降,好萊塢以批處理的方式開採出一大片知名“特工”,鼎鼎大名的還有《諜影重重》杰森·伯恩、《碟中諜》伊森·亨特。后來者的加入,豐富了007倚重頭腦和“輕武器”的單一模式。就像嚴肅文學的版圖從來就容不下弗萊明的小說那樣,間諜片再如何廣收票房,再如何為好萊塢輸送螺旋上升的能量,007們也無法染指學院派的主要獎項。這又是為什麼?

電影文化學者西蒙有一段感性到任性的描述:那些還記得一個沒有邦德的世界的人們,一定很老很老了。我們的父輩、我們這代人以及我們的孩子,代代相傳樂此不疲地進電影院看邦德先生的香車美女和全球旅行,對邦德的持續關注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007系列的終極目標只是建立一個男性偶像,虛擬的邦德先生是鐵打的主角,他有些乖戾的性格、享樂主義的傾向,以及無所不能的身手才是電影的永恆主題。

曾帶著驕傲和自信,消費性讓他隻能雨打風吹去

人們都記得,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把英國女王護送到現場從天而降的,正是同年《天幕殺機》裡的007丹尼爾·克雷格。那一刻,英國人用這個具有全球認知的符號輸送著他們的幾分驕傲、幾分自信。

小驕傲的基石,無非源於熟悉感。在007系列電影50周年慶典時,羅杰·摩爾說中了關鍵秘密:“觀眾對007的期待不會比孩子們對睡前故事的期待更多。孩子們總是執著於聽重復的睡前故事,就像觀眾期待每一部007電影裡,會出現讓他們心照不宣的暗號。”觀眾從一部接一部的007電影中期待並得到重復的東西:追逐、槍戰,最后一分鐘逃脫,神乎其技的高科技小玩意兒,有頭腦的特工文雅又風騷———這所有理直氣壯宣示男性審美的指數,半個多世紀以來基本恆定。

能在半個多世紀裡反復給觀眾“洗腦”,不得不提布洛克裡家族兩代人對弗萊明原著的高度還原。科比·布洛克裡,一個不甘於售賣農產品而前往紐約苦苦求生的移民,早年前往洛杉磯始終不得其法,直到他看見弗萊明的小說,購買下電影版權,此后50多年時間,其家族把007經營成一種播撒全球的文化現象。他們注重每部電影之間的內在連續性,在一部商業片的面貌下安插傳統、繼承的內心。在許多學者看來,當007的小說出現時,正是英國這個老牌工業帝國在走下坡路的時候,它的經濟、情報系統、包括全球影響力都在衰減。系列小說與電影的出現,刺激了英國老紳士們對於昔日榮光的重新渴望。

但正如許多人都曾犯暈的一件事———007系列究竟是美國電影還是英國電影,這個終極問題點了邦德的“穴”。所有邦德影片裡,當然有英國津津樂道的元素———泰晤士河邊的軍情六處大樓或者紳士做派等等,但也從來不缺好萊塢大片裡常見的奢侈品———跑車、腕表、西裝、皮包。就拿2012年大張旗鼓的007系列電影50周年慶典來說,與其說是文化回望,莫如看成一場盛大的品牌秀。

有學者評價:“雖然007在電影中充滿主宰世界的渴望,但是,一個無根的、扁平的人物在好萊塢消費性的體系中,再怎樣任性想象,也是徒勞。”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