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雙百三同”是啥?人民日報奏響砥礪奮進的中國禮贊!

陳利雲 研究事兒
2017年06月05日15: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6月2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左下角刊出兩條“導讀”標題,其中一條是《全國新聞媒體“精准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綜述》,4版刊發《激情,在脫貧攻堅一線揮洒》,綜述全文講述了上個月中國新聞界“雙百三同”的故事。“雙百三同”倒是個啥?很好奇吧,讀報君跟您細細道來。

4月25日,中宣部啟動了“雙百三同”蹲點採訪調研活動,它是中央媒體落實“三貼近”、踐行“走轉改”的具體體現。

雙百,就是全國新聞媒體派出130名記者,用一個月的時間扎根全國22個省(區、市)110個貧瘠鄉村。

三同,就是記者們要與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親身感受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顯著成效,真切體會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

瞧見了吧,這動靜可真不小,這力度可真夠大!

是不是還想具體了解記者們到底看到了啥,想到了啥?是不是很想看看扶貧村的新變化、新面貌?那咱就把日歷往前翻。

原來,“雙百三同”蹲點調研是“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主題宣傳的開幕曲。早在5月18日,各媒體就統一開設了“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連續推出系列重點報道,努力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宣傳開好局、起好頭,掀起了報道熱潮,形成了宣傳聲勢。

面對今年最重要的主題宣傳、迎接黨的十九大大型報道,人民日報作為新聞戰線的排頭兵,自然要走在前列。

重大主題宣傳出新出彩?sure!

因為我們見証並記錄偉大時代

為做好此次宣傳,人民日報的記者和編輯可下了大功夫。有高度、有溫度、有新意的組合報道濃墨重彩,拉開了大型主題宣傳的帷幕。

5月18日,重頭言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率先登場,《傾情書寫砥礪奮進的這五年》一文,以簡潔有力的筆觸勾勒五年來奮進中國的鏗鏘軌跡,讓人深切體會到時代前行的脈動,充滿振奮人心的力量。

同時,1版以淡黃色背景鋪底,以《精准脫貧的中國故事》為題,和4版以“1+1”形式推出專欄報道,刊發記者駐村調研的綜述,集中呈現他們與當地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早期收獲”,借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扶貧案例,記錄時代巨變,反映貧困群眾脫胎換骨的精氣神兒。

當日,評論版還開辟“砥礪奮進的五年•駐村手記”專欄,駐村記者結合親身體驗談感受、話感悟,突出了思想性,也有啟發意義。

比如,首篇《精准扶貧,不要獨奏要交響》指出,脫貧攻堅不僅是產業扶貧,還包括醫療、教育、住房、基礎設施、互聯網+、思想文化等,進一步加深了讀者對扶貧攻堅的認識。

首日報道,重頭言論有分量,兩個專欄有特色,為人民日報此次重大主題宣傳打響了頭炮。

后面的報道也不含糊!創新比比皆是,編輯的睿智處處有體現。

5月2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推出“砥礪奮進的五年•今日談”專欄,將新欄目“挂靠”在傳統欄目中,借力傳統欄目的傳播力,有效放大了新欄目的影響力。版面編排上,通過加紅框處理的方式,在頭版為主題報道開設“專區”,加上雙頭條、通訊加言論等靈活多樣的報道形式,打造出一個頭版“視覺高地”,不僅更便於讀者閱讀,也有效提升了報道吸引力和影響力。

蹲點體驗報道有情有“意”?of course!

因為我們感動並講述中國故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雙百三同”調研活動,為記者提供了難得的體驗式採訪的機會。他(她)們既是做好採訪報道的新聞工作者,又是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的扶貧工作者,肩負的是“兩種身份”“兩種使命”。他們努力抓取基層“活魚”,以“中國故事”解讀“中國奇跡”,給人感悟,也令人感動。

離生活越近,離真實就越近。當記者走進村、俯下身,坐上老百姓的炕頭,不僅拉近了空間上的距離,也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他們真情融入,情注筆端,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真實記錄下來,通過對比看變化,以原汁原味的百姓語言說變化,很容易引發讀者共鳴,也更易產生直達人心的效果。“由於長期閉塞,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2012年人均純收入隻有1200多元。”“一算賬,村民們兩眼放光: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總產值達90萬元。”“他可是上面派來的博士!別看我們才小學文化,天天跟在他后面,不都是‘博士后’啦!”“活到這個歲數,能在村裡住著,還能掙著錢,子女們又在身邊,這事啊,偷著樂吧!”“空氣裡已經充滿了蜜的味道,就像這家人的生活,今后准能越過越甜。”……字裡行間,百姓的喜悅溢於言表,脫貧攻堅的成效躍然紙上。加上直白生動的標題,像《成了合伙人 幸福來敲門》《日子開始甜起來》《村裡有一批“博士后”》等,讓報道可讀可觸更可感。

選材上也很見巧工。精准扶貧,涉及的領域方方面面,涉及的地區成千上萬。編輯注意選取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扶貧脫貧案例,來反映“精准扶貧”“全面脫貧”政策的扎實落地,像《村裡有一批“博士后”》重點講科技扶貧,《合作社裡更紅火》重點講政策扶貧,《大路修進深山裡》講的是以修路助脫貧,《日子開始甜起來》講的是以醫改促扶貧……百姓生活日新月異,基層干部干勁兒十足,給人信心,也令人鼓舞。

是不是很佩服我們的記者,他們大多是新到報社的年輕同志,很多都是在大城市成長起來的“獨苗”。農村,對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像這樣長時間駐扎貧困村,他們受得了嗎?他們能勝任嗎?

他們以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一篇篇有情有“意”的作品,作出了響亮的回答:我們能!因為,砥礪奮進的時代在呼喊,走向復興的中國在召喚!

撰稿:陳利雲 統籌:王向令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