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議程”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摘 要:“微議程”的提出對於研究議程設置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微議程”因其平民化、社會性、議題廣泛等特點彌補了傳統媒體議程的不足,可直接或間接對公眾議程產生影響﹔但同時面臨傾向性明顯、過度議程等發展困境。通過對“微議程”概念、特點的詳細分析,筆者認為,發揮傳統媒體議程優勢,結合技術支持、政府宏觀調控是解決“微議程”發展困境的關鍵,也是實現新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有效發展的合理途徑。
關鍵詞:微議程﹔新媒體﹔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046-02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師高憲春最早提出“微議程”概念,並對其產生背景、概念界定、影響方面做出分析,並著重對微議程、媒體議程、公眾議程三者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筆者承認這種議程方式的存在,並認為該議程方式的提出對於研究議程設置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不適應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筆者在進一步分析中發現,“微議程”頗具傾向性,情緒化、過度議程、泛娛樂化現象明顯,鑒於新媒體環境下其對公眾議程的作用日益凸顯,若不加以規避必將為議程設置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筆者認為探尋“微議程”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困境並為其尋找出路勢在必行。
一、“微議程”概述
1.概念解讀
微議程是“特定個體和社群通過新媒介技術平台傳播、擴散形成的對特定事件、人物等較為一致的意見傾向”[1],它專指新媒體環境下各種網絡媒體平台出現后議程設置出現的新現象,反映特定個體或社群的利益和興趣。從概念上提煉“微議程”得以形成的關鍵點:(1)新媒介技術平台﹔(2)有意願參與的特定個體和社群﹔(3)較為一致的意見傾向,三者必須同時具備﹔即新媒介技術平台的支持是微議程形成的必要且客觀條件,而較為一致的意見傾向則是它最終呈現的形式,參與主體由個體和社群擔任。
高憲春提出了四種激發源來解釋一致意見傾向的形成,具有借鑒意義。他認為由某一特定事件激發產生的微議程大多經過如下過程:a當個體受到某一事件刺激后,便上傳信息觀點形成微議程雛形﹔b在社群內部通過意見碰撞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傾向,而后形成微議程框架﹔c與其他社群進行意見融合、碰撞,促使微議程進一步擴散﹔d借用新媒體環境的特性反復發酵,直至對媒體議程、公眾議程產生影響[1]。但並不是所有的微議程均經過上述四個步驟,以網絡大V、社會公知為代表的輿論領袖發表的觀點、看法往往無需經過漫長的發酵過程,便可直接形成微議程,對媒體議程、公眾議程產生影響﹔此外,針對傳統媒體報道過的事件發表的觀點、意見往往也較容易達成一致,對議程設置產生影響。因此,其傳播過程較為復雜,具有跳躍性、可逆性,微議程帶來的影響又可能反過來影響個體或社群最初的觀點。
2.“微議程”議題特點分析
(1)議題廣泛且具反常性。“微議程”關注的議題內容范圍廣泛,不受局限。特定個體和社群或因興趣相同,或因彼此利益相同,而對特定內容有所關注﹔內容不受局限,媒體報道熱點事件的再次發酵,個體或社群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個人或社群情緒的集中表達,敏感事件的觀點討論等都是討論范圍。而這些廣泛的議題能夠發酵成為“微議程”往往具有強烈反常性。本身具有反常噱頭的事件在網民獵奇心理驅動下不斷發酵、愈演愈烈。早前微博熱議的“雷洋之死”、“富二代吃穿山甲”等議題均具備反常性這一特點。
(2)議題社會性強。“微議程”議題大多具有社會性,且社會性議題內容構成的微議程較為容易對公眾議程產生影響。社會性議題指代那些代表了廣大社會成員利益的社會性事件,個體和社群往往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台將事件發布,以期望通過網絡即時性、迅速擴散的特性將信息散布,尋求解決。由“女子麗江旅游被打”事件,引發的關於“雲南旅游安全性無法被保障”的討論被迅速傳播。旅游安全性問題從來不是個體現象,它關乎廣大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該女子的遭遇激發了大量相同利益個體或社群的關注。
(3)議題具有延伸性。通過網絡媒體發酵形成的“微議程”,其議題往往具有延伸性[2]。議題在發酵過程中由表及裡,由裡涉及外延,如果把握不好常常造成對事實的過度解讀。關於“女子麗江旅游被打”事件的討論,已從最初的麗江旅游安全性缺乏保障,上升至其他城市、地區的旅游安全,再將事件回歸被打女子本身,探究其個人生活作風問題,打人者的個人信息等。話題的延伸性為微議程持續發酵提供素材,更體現出微議程發展過程中不可控的一面。適度的話題延伸有助於公眾更好地了解事件原貌,而過度的話題延伸隻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判斷。
(4)議題娛樂化傾向明顯。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紛繁復雜,傳統的把關人作用被弱化,資本力量借機涌入,結合微議程主體缺少專業新聞知識,獵奇、窺探心理等特性,使得議題內容良莠不齊,娛樂性質的議題常常佔據各大網絡平台的首位。從微博平台每十分鐘更新一次的微博熱搜榜可以看出,佔據榜單前列的多以明星動態(言論、出軌、整容、離婚、戀愛)、網絡紅人等娛樂化傾向明顯的議題居多,甚至出現對嚴肅問題娛樂化討論的現象。
二、“微議程”發展困境
“微議程”提高了受眾對社會事件的參與度,使得原先處於社會邊緣化、失語狀態的個體獲得了發聲平台,為實現話語權的平均分配提供保障。其次憑借自身優勢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最大程度地還原事情真相,實現對各類議題的完善、重構,甚至批判和修正。誠然,在這些影響中也有不利的一面,正確認識“微議程”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境,並為其尋找出路顯得尤為重要。
1.從微議程參與主體考量。參與主體的平民化、草根性特點決定了在個體議程形成過程中,新聞專業性的缺失。面對信息爆炸的網絡世界,普通受眾甄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遭受挑戰,其對信息的處理和發布缺乏專業性,出現了盲從、非理性、群體性等特點,情緒化、主觀傾向性明顯。侵犯個人隱私、知識產權等網絡暴力事件頻繁發生,甚至對主流意識形態造成沖擊。部分網友甚至出現情緒宣泄式的極端言論,滋生網絡謠言等,已經觸犯了相關法律。
2.從“微議程”議題特點考量。議題自身的延展性增加了公眾接近事實真相的難度。“雷洋之死”事件中“微議程”形成初期,雷洋的死亡時間,地點及原因等具體過程成為網民究探的重點。隨著爆料的不斷增加,對議題的關注逐漸加深,一系列揣測甚囂塵上,手機信息為何刪除,雷洋個人經歷、家庭、妻子、孩子,都成為個體議論的焦點,事件的發展也在武斷揣測中走向扑朔迷離的境地。網民通過微議程影響了公眾議程,但在推動事情進展過程中,也發生了過度解讀、揣測的現象,對事實真相的獲取帶來消極影響。
此外,泛娛樂化傾向已成為當下整個文化產業面臨的不爭事實,新媒體環境下微議程的出現更加劇了這種傾向的形成。明星動態熱搜成為各大媒體平台的吸粉利器,新聞網站、綜合論壇、微博、朋友圈等都充斥著濃厚的娛樂氛圍,議題娛樂化傾向的特點也極易模糊公眾焦點,嚴肅問題娛樂化處理等均不利於公眾議程的形成。
3.把關人作用弱化后的資本涌入。新媒體環境下,紛繁復雜的信息可自由通過新媒體平台傳播,不再受限於傳統新聞媒介的把關,把關人作用被弱化。資本力量借機涌入,影響了個體或社群對事件的認知,對“微議程”的客觀真實性帶來巨大挑戰。魏則西事件的起因便是由於百度搜索競價排名,影響了魏則西及其家人對治療單位、治療方式的選擇,而耽誤了治療﹔其次,微博熱搜更是資本介入后對個體或社群帶來影響的直接體現。
三、“微議程”未來發展出路
1.發揮傳統媒體議程優勢。傳統媒體一直扮演著信息把關人的角色,承擔社會責任,奉行新聞專業主義﹔因此其對議題的選擇、內容的制作、新聞的採寫報道等更為專業,擁有微議程無可比擬的優勢﹔傳統媒體理應發揮主動性,將優勢擴大。但當前傳統媒體議程缺乏相應主動性,與“微議程”的融合、博弈還不夠積極,在信息的獲取、主流意識形態的把握中常常失去先機。“女子麗江旅游被打”事件實際發生於2016.11.11日,而公眾卻在事發兩個多月后的2017.1.24日才通過微博爆料得知此事的發生。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沒有一家傳統媒體加以報道,呈現失語狀態。誠然這種滯后受制於傳統媒體特性,難以突破﹔但即便傳統媒體意識到微議程的重要作用,在對議程的選擇、把控或是融合過程中,也常常因為發力不足、把控力弱導致信息失真、客觀性遭受質疑等問題,收效甚微。
提高媒體議程的自主性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以為首先需嚴格把控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重視新聞團隊隊伍建設,提高獲取新聞素材、關注新聞事件的能力。其次,面對關乎民生的各類突發性社會事件,需要在與個體議程的博弈中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尤以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為主,面對突發事件理應率先做出反應,率先發聲,從而打消個體各種揣測,避免群體極化現象產生。再者,對問題的呈現、背后原因的探析需要深刻且全面,能夠及時傳達民意,同時提供官方聲音。
2.制度與技術雙管齊下。對於“微議程”發展過程中,因把關人弱化帶來的資本入侵、議題失真、過度議程等問題,除了借助傳統媒體議程優勢外,仍需從制度、技術層面進行同步把控。一方面,我國相應的網絡管理制度未能跟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速度,存在較大缺口。對極端惡劣言論加大處罰力度、落實實名制等有關條例,在保護言論自由的基礎上更要從法律法規層面杜絕網絡謠言的滋生,從而有效規避“微議程”形成、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弊端、困境。另一方面,“微議程”產生於新媒體環境下,由此帶來的問題仍應尋求技術支持。完善相應信息檢索、審查技術,從大數據層面對每一位互聯網用戶信息進行精准定位﹔通過信息算法和過濾技術對內容發布者進行分析,篩查內容發布者及其發布的內容以達到監管傳播主體的目的。此外,積極引導和主動加強對公民素養的培養均有利於規避議程設置在新媒體環境下出現的種種問題,從而促進“微議程”、媒體議程、公眾議程之間的和諧互動,助力議程設置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得到良性發展。
四、結 語
新媒體環境下“微議程”的出現並不是議程設置理論顛覆性的發展,卻也不是一次簡單的議程方式的變革。從媒體議程向“微議程”的轉變經歷了受眾方式的變革、媒體環境的改變,是議程設置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客觀演變。分析“微議程”的特點,探析其發展困境對於促進議程設置的良性發展提供了經驗,同時對未來議程設置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參考。新媒體已成為大勢所趨,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媒介環境中推進議程設置理論的演進、創新理應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微議程”也許就是下一個“突破口”。
參考文獻:
[1] 高憲春.微議程、媒體議程與公眾議程——論新媒介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研究重點的轉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3(1).
[2] 紀昱.微議程:全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的新發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