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人民日報和你一起走過的高考
今天,6月7日,2017高考大幕拉開。想到這兒,從60、70、80到90后,甚至少數50后、00后,可能都有點兒小激動,畢竟咱也是過來人。從1977年至今,中國恢復高考制度迎來了40周年。40年間,《人民日報》上呈現了怎樣的高考圖景?讓我們一起翻開歷史的記憶。
恢復高考: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1977年的冬天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粉碎“四人幫”后的第一次全國高校招生考試盛況空前,在文革間中斷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在這個冬天,中國卻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共話高考
《人民日報》上沉默十年的高考話語也隨之破冰。1977年12月16日,高考結束后,《人民日報》第四版開辟欄目“考場內外”,發表了《考場內外處處春》《老教師話高考》《考生的心願》等五篇文章,通過考生、教師、華僑青年等不同群眾之口,談考場感受,說學風變化。
12月21日和26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兩篇題為《高考以后》的文章,圍繞“高考之后怎麼辦”的話題,深入城市、學校、廠礦、公社,看高考結束后的考生在做些什麼,對未來又有何規劃。通過採訪,描繪了知識青年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面對錄取結果的平常心態,以及崇尚知識的社會風氣。
第一次全國高考閱卷錄取工作結束后,1978年2月12日,《人民日報》2版推出了讀者來信策劃“本屆高考評卷教師筆談感受”,邀請三位閱卷教師筆談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並得出“文化考試是選擇人才的好辦法”的結論。
1978:政策解讀
與1977年的總結性報道不同,有了前一次的經驗,《人民日報》1978年的高考報道明顯有備而來,加強了前期策劃和政策宣傳。1978年4月22日,《人民日報》4版發表評論《搞好復習,迎接一九七八年高考》,號召青年們生產、復習兩不誤,吹響了高考沖鋒號。4月26日,《人民日報》2版顯著位置發表本報評論員文章《高考政審必須堅決執行黨的政策》,重申了考生政審“不唯成分,重在個人政治表現”的原則,以確保更多考生不因“成分”而影響升學。6月26日,又發表讀者來信《趕快解決知青高考報名問題》,反映一些地區以“土政策”阻礙考生報名的問題。
此外,《人民日報》還發表了關於全國統一命題和部分地區擴大招生的新聞,解讀高考新政策。
1979:批評監督
在《人民日報》1979年的高考報道中,關於王小平作弊案的批評報道引人矚目。山西考生王小平,利用其父原中共雁北地委書記(后任山西省委常委)的身份,以權謀私,在1977年高考中徇私舞弊,通過不正當手段被北京大學錄取。1979年,此案經過兩年的調查水落石出。
《人民日報》聚焦王小平案,連續追蹤,有始有終。1979年4月27日,4版發表《維護高考制度 嚴懲徇私舞弊 山西紀律檢查部門查清王小平高考作弊案》,詳細揭露了王小平作弊經過。5月19日,3版發表三封讀者來信,呼吁嚴肅處理王小平作弊案,表達了群眾對公平公正的強烈要求。8月11日,《人民日報》及時報道了王小平案涉案人員的處理結果,展現了黨和國家維護高考制度的決心。至此,《人民日報》對王小平作弊案的系列報道圓滿結束。在恢復高考制度初期,對這一反面典型的批評曝光,起到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效果,也堅定了群眾對高考制度的信心。
在《人民日報》上有關高考的報道中,1977—1979年三年間的報道,具有奠基意義。此后的各個時期,請考生和教師發表言論,談感受、表意見,成為高考報道的主要策劃方式之一。而對高考政策的解讀和對高考制度的監督,構成了多年來高考報道的兩大主題。
落榜生和“狀元”:高考鏡頭下,理性看人生
萬馬千軍獨木橋,幾家歡喜幾家愁。天之驕子自然站在聚光燈下,而落第考生的心態更需疏導。“一考成敗定終身”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長期以來,《人民日報》的高考報道中,注意將鏡頭投向落榜生群體,曾先后發表《關心一下高考落榜者》《落榜不落志》《有夢就沒有落榜的人生》等評論,鼓勵落榜生群體奮發有為。
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人民日報》先后塑造了一大批落榜生典型。農村考生鐘亮華落榜后回鄉從事農產品經營,勤勞致富﹔農村青年劉霄落榜后勤學苦鑽,在論文競賽中拔得頭籌﹔落榜女青年孟慶翠、張義艾共辦私人幼兒園﹔二十年前高考落榜生田子渝自學成才,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北京青年葛曉峰從落榜生成長為發明家﹔譚興華落榜回鄉務農,四年后成為全國勞模﹔沈陽東陵區十年來近五萬名落榜生在實踐中成才致富﹔當陽市萬名落榜青年開墾荒山謀創業。通過報道這些典型個體和集體,以鮮活事例為落榜者激活正能量。同時,廣泛報道各地面向落榜生開辦業余補習學校、職業技能培訓、考試咨詢輔導、提供就業優惠政策等舉措,為落榜生拓寬發展思路。
另一方面,對於“高考狀元”話題,《人民日報》則始終致力於呼喚理性社會心態,避免過度炒作。縱觀《人民日報》各時期關於“高考狀元”的報道和評論,比如《國家教委負責人答本報和中國教育報記者問歡迎各界支持教育不贊成重獎“高考狀元”》(1992年10月7日)、《莫再大炒“高考狀元”》(1998年7月17日)、《不必炒作“高考狀元”》(2005年7月5日)、《誰在炒作“高考狀元”?》(2007年6月27日)等,都對過分炒作高考“狀元”持否定態度。
2010年7月5日,《人民日報》13版發起了“禁止公布高考狀元,該不該?”的話題討論。對於山西省禁止高考排名和炒作“狀元”的舉措,請考生、專家、教師談各方觀點,並同時刊登支持者和反對者兩方立場。在討論最后,公布人民網調查數據,統計顯示逾六成網友反對公布高考狀元。這樣,在觀點交鋒和數據佐証中,將輿論引向理性。
新世紀以來:打開高考“萬花筒”
2000年以后,隨著社會轉型進入加速期,高考領域新話題頻出,《人民日報》上的高考話語,也呈現出復雜多樣的景觀。
“高考移民”和自主招生:制度監督新領域
“高考移民”是上世紀80年代就出現的現象,但在90年代以后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2000年以后,《人民日報》加大了對“高考移民”和自主招生制度的輿論監督力度。針對西部地區成為高考移民“重災區”的情況,《人民日報》從2003年開始,幾乎每年報道西部和其他偏遠地區對“高考移民”的整治力度,其中涉及新疆、青海、內蒙古、陝西、寧夏、海南等多省區的整治成效。
自主招生是高考制度的一項改革創新成果,但也頗具爭議。2003年開始,《人民日報》除了報道每年自主招生的新亮點、新政策,還特別關注自主招生的公正性。2003年高考前夕,《人民日報》開設“高考熱線”欄目。由於當時絕大多數公眾對自主招生這一創新制度還很陌生,6月4日,該欄目刊登讀者來信《高校自主招生后,如何杜絕走后門?》,編者在復信中詳細介紹了教育部為確保自主招生公正性,而設置的一系列監督、保障和懲戒措施,回應了這一普遍性困惑。
2009年3月26日,14版圍繞“高校自主招生”話題進行了專題策劃。其中,《五大名校招辦主任談——自主招生如何保証公平》一文,聚焦公平公正,從透明、多元、自主三個角度,談自主招生公平性的實現路徑。2010年,高校聯合自主招生,使自主招生進入“結盟時代”。面對這一重大變化,2010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文教周刊》的2010年終盤點以《自主招生:三國演義 未完待續》為題,盤點自主招生新趨勢,並重點關注了公眾的爭議和擔心。
藝考:近十年高考新熱詞
2005年以后,隨著報名人數的逐年攀升,“藝考”成為高考輿論場中的一個高頻詞。翻閱《人民日報》十多年來關於藝考的報道,絕大多數聚焦其“熱度”。比如,《理性看待“藝考熱”》(2005年3月24日)、《誰催生了“藝考熱”?》(2007年4月12日)、《藝考為何“越澆越熱”?》(2007年4月19日)、《我看“藝考熱”》(2008年2月21日)、《藝考,“高燒”背后的憂思》(2012年3月2日)等。傾向於用理性為“藝考熱”降溫,是這些報道和評論的基本態度。在叩問藝考之熱以外,藝考動機折射的社會價值觀、藝術教育面臨的功利化危機、藝術類畢業生的求職困境,都成為《人民日報》關於藝考報道的思辨視角。
異地高考:高考語境下的民生命題
教育本就是民生的題中之義。而異地高考,因為涉及大量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升學問題,涉及城鄉流動人口的教育資源分配問題,成為高考語境中最具民生意義的話題之一。2010年以后,《人民日報》持續關注異地高考的推進動向和破解難題。2012年11月16日,12版推出專題策劃“異地高考破冰倒計時”,由五篇文章構成。《異地生源 同等待遇》《高職單招首嘗異地高考 完整配套方案尚在醞釀》分別介紹了黑龍江和福建兩省作為“先行者”的成功經驗。《省內異地借考曾遭高考移民異地高考方案不會一部放開》《錄取分數過高對外吸引力小 四條分數劃線阻礙省內借考》則分別展示了廣東和山東兩大“困難戶”省份的尷尬難題。同時,右側配發評論《門檻怎麼設很關鍵》,一針見血地道出了門檻設定是破解異地高考推進障礙的關鍵所在。
國外高考:國際視野中的高考話題
教育資源和教育市場的開放,為中國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參加國外高考、申請國外大學,成為常規高考之外的另一條道路。《人民日報》對近年來大陸考生申請赴港澳台攻讀本科,以及參加美國SAT考試等高考新現象也投以關注,同時拓寬了高考報道的國際視野。2001年7月6日,7版推出策劃“國外高考掃描”,分別介紹了法國、美國、印度、韓國、日本等五個國家的高校招生制度。另外,如《外國高校為啥認可中國高考》《總有一個“兩難的高考”》等文章,對亞洲及歐美各國的高考制度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不同國家高校招生制度的特色與優劣,進而說明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完美的高招制度,隻有在相互借鑒和不斷改革中逐步走向完善。
深改三年來:改革底色上的高考報道
2000年以后,高考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關鍵一環,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前文所述的異地高考、自主招生等話題也都屬於高考改革的范疇。從2014年起,隨著深化改革在各領域的穩步推進,改革日益成為《人民日報》高考報道中的關鍵詞。
首先是加強了高考改革話題的評論力度。2014—2017年,《人民日報》圍繞“改革”,刊發了一系列關於高考制度的重要評論。《高考,在改革中書寫新的答卷》堅定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和決心﹔《高考:改到深處是公平》緊抓“公平”這一高考制度精髓,表達了對教育公平的社會期盼﹔《高考改革需要更多寬容》《高考改革要有歷史耐心》紓解高考改革下的集體焦慮,培育改革進程中的理性心態﹔《高考改革讓“選擇”成為必答題》《期盼高考改革帶來教育“新生態”》從考試制度改革聯系教育教學改革,道出了高考改革的本質訴求——學生的自我成長,教育的日臻完善。
其次是開展關於高考改革的系列策劃、特別策劃。2016年是高考的大變局之年,20個省份密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形成全國高考的系統性改革。2016年2月3日,《人民日報》12版推出策劃“年度特別觀察”——《高考改革,“定義”教育的未來》,梳理並以圖片呈現了1999—2016年高考改革的關鍵節點,以半版篇幅深度解讀由改革串聯起的中國教育發展歷程。5月4—6日,12版連續推出三期“關注高考高招改革”,全方位透視“新高考”。
2017年5月26日,《人民日報▪文教周刊》“深聚焦”欄目發表文章《“新高考”:已是臨門一腳時》,重點回答了“新高考”究竟“新”在哪兒的問題,詳解“新高考”帶來的新挑戰和新變化。
高考改革仍在路上。但每一個走過高考的人,都不會忘記這段珍貴的人生經歷。堅毅、拼搏、奮進,是高考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預祝今年參加高考的學子們取得好成績!
(“研究事兒”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煮酒話媒工作室聯合出品)
撰稿/統籌:榮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