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宏觀經濟中民生新聞報道的技巧和對策
GDP、CPI、PPI,這些在各大媒體出現頻率較高的宏觀經濟中關鍵性詞語,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常常是一知半解,甚至讓很多人一頭霧水。它們到底距離百姓生活有多近?實際上,宏觀經濟報道隻要找准切入點,也就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當好宏觀經濟“翻譯官”,即使是重大經濟題材,再宏觀的經濟也能確定民生視角的方位。
一、大經濟小民生 解讀民聲質疑
數據發布月月、季季有,回避數據堆砌,讓讀者從數據的視角疲勞中轉型,以吸引其了解數據解讀中,諸多的民生情懷,是宏觀經濟報道中值得學習並探索的路徑。
被統計、被增長、被平均……每次數據出爐以后,各種詼諧調侃就會出現,尤其前些年這方面的聲音最為典型。“陝西GDP達到16045.21億元。”陝西2013年的GDP至今令人記憶猶新,面對這樣漂亮而宏觀的數據,如何避免不再被網友、讀者冠以“被統計”“被增長”之名?為了從GDP中挖掘出民生含金量,記者採寫時,將一幅原本干澀的數據發布會,通過官方新聞發言人的解讀予以報道,使老百姓一目了然。
以2013年全省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為例,報道以官方新聞發言人解讀為切口,“2013年是我省今年來經濟發展困難最大的一年,這種困難大於2009年,盡管這樣,一些主要指標都是在全國前列,全省經濟呈現總體平穩、穩中趨好的發展態勢,成績確實來之不易。初步核算,2013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6045.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刊發於《三秦都市報》2014年1月23日A16版)簡單的數據背后,對經濟困難的因素進行了剖析,同時,在報道過程中,對質疑較大的“各省GDP總量加起來緣何超全國”這一問題,通過新聞發言人現場解讀:“有的人很細心,將公布的各市的數據再加一遍,比全省公布的總量多了接近200億元,所以多出來的這個比例是1%,按照計算規律,誤差在3%都算在可控范圍。”(刊發於《三秦都市報》2014年1月23日A16版)這樣的回答讓讀者一目了然,輕鬆走出數據誤區,既普及了統計知識,又體現了強烈的現場感,且及時准確的將數據融會貫通其中,回避了“炮轟”所造成的負面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是決定人民幣匯率長期發展趨勢的根本性因素,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主要表現在GDP的增長上,哪個國家(地區)的GDP越高,就說明這個國家(地區)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很活躍,而且經濟也很繁榮[1]。此外,GDP越增長就越會提高本國的經濟綜合實力,經濟綜合實力的增強就越會提高本國貨幣在國際中的地位,從而代表強大經濟實體的貨幣趨於堅持上升而不下降。
二、貼近生活話題 傳遞人文情懷
宏觀經濟報道選擇民生視角,既是新聞宣傳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需要,也是新聞報道的內在要求。從民生的角度去報道經濟新聞,用體驗的方式去感受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不僅使經濟新聞摒棄冗雜的數據,富有人情味,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媒體傳遞出濃濃的人文情懷。
發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經濟鏈中,許多行業出現低迷、下滑趨勢,引起上至政府、下至經營者的高度關注,這一宏觀經濟現象唯獨普通百姓抱著看熱鬧的心理袖手旁觀,而職業的敏感性讓記者捕捉到,廢品回收行業因產業鏈條收緊、價格普遍走低、庫存積壓,導致經營每況愈下,甚至有的廢品站、收廢人員壓根不敢再收居民家裡的廢銅爛鐵,顯然,金融危機已悄然波及市民生活。隻有掌握賣廢家庭希望高價格回收的共性心理以及不斷走低的廢品行情,才能讓這篇鮮為人知的經濟題材新聞更貼近服務性。於是,記者經過深入採訪,最終以《廢品回收價格下調了 “破爛王”的日子難過了》(刊發於2008年10月30日《三秦都市報》)為題整篇推出,由於文章切入角度很小,而涉及到的金融危機這一個話題很大,被當日評為是一條真正貼近市民生活的經濟新聞。
三、扎實採訪 挖掘 CPI感念
宏觀經濟的背后實際就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從民生視角深化宏觀經濟新聞的報道,是做好做精新聞的關鍵所在。如果宏觀經濟新聞報道僅限數據分析、就事論事,留給老百姓的則是看不懂、用不上。因此,要將重大的宏觀經濟現象、數據、政策,及時轉化為老百姓身邊的具體民生,梳理清楚來龍去脈,及時答疑解惑,授人以漁,傳播理性、科學的經濟觀察理論和方法。
要採寫出一篇好的經濟新聞,不但是夯實社會和諧的基礎,更應該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來進行詳細記錄,讓讀者更加深刻地予以理解。其中不但要從側面體現出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選材能力、布局謀篇能力,還要把握寫作技巧,最基本的就是採訪一定要扎實、到位,否則前功盡棄。
就拿統計部門每月中旬公布的物價指數(CPI)來說,從國家到地方,隻要是關於CPI的數據,就會被各家媒體作為重要新聞放在最搶眼的頭條位置進行重點報道,由於關乎老百姓前一個月的生活消費,無論是官方還是普通市民,都十分關注。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CPI數據真正的內涵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理解不透的情況,有的將CPI理解完全等同於物價,概念上產生了偏差。網上更不乏質疑聲一片,都認為與自己的切身感受大相徑庭。
《三秦都市報》2009年7月22日刊發的《CPI 你的柔情我咋不懂》一文,針對大家對物價波動及CPI不同的反響和理解,從市民切身感受出發,歸結了房價、菜價、成品油頻調價三個較為集中又貼近生活的話題,大膽質疑權威數據發布,用都市生活化的新聞採寫手法,將一篇涉及民生的經濟稿件通俗化,並上升為一定高度,使市民輕鬆走出CPI的感念誤區。
經濟發展需要人們積極參與,可持續消費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要把可持續消費理念植根於人民群眾,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2]。第一,加強輿論宣傳和思想教育,引導消費者了解可持續消費理念。通過一定的宣傳方式,讓人們了解可持續性消費的實質和意義,使其代替那些過度節約和過度奢侈的錯誤觀念﹔第二,建立和健全有關法律和政策體系,為可持續消費提供制度保障﹔第三,企業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為可持續消費提供產品保障。
四、硬材料軟現場 謀求雅俗共賞
怎樣從改進和創新經濟報道著手,以關注民生為己任,寫出讓讀者心動的經濟報道來呢?這就需要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切入點,要清楚百姓關注什麼?想知道什麼?拿大家非常熟知的一般會議來說,都備有充足的材料或新聞通稿,因此大可不必認真地在會上做記錄,殊不知,“硬”材料“軟”現場,手勤才能出好稿,尤其是一些圍繞地域地緣優勢、產業經濟等舉辦的經濟活動,比如座談會、推介會。
2010年的西洽會前期,根據會期安排,有一場關天經濟帶城市群市長見面會,按照一般的新聞規律和新聞價值,僅僅隻能刊發一篇短消息,換句私話來講,一篇短消息,掙得的“工分”捉衿見肘,連打的費都不夠。要想將此次活動報道的有聲有色,抓人眼球,隻能現場抓新聞,讓生硬的材料通過新聞的筆法鮮活起來。《三秦都市報》2010年4月10日刊發的《關天經濟帶城市群“父母官”妙語PK》這篇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証。通過9地市“父母官”現場競相推介的場面,將政府一場普通的經濟活動巧妙轉切為關天經濟帶城市群中,百姓關注度較高的未來發展方向上,從而激發百姓對未來美好願景的向往。文章突出了現場“父母官”們的“豪言壯語”,顯然是作者手勤記錄下來的活素材,因此被評為好稿。
五、貼近民生熱點難點 凸顯說服力
面對層出迭變的宏觀經濟現象,作者應仔細研讀並察其源流,答疑解惑,並不是按部就班,盲從附和,人雲亦雲。而應該融會貫通,整合群言。對一些無法回避的專業性很強的經濟學術語和枯燥的數字圖表,甚至不乏艱澀煩瑣的數理論証,通過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化的筆法,來詮釋讀者想要知道、了解的市場動態。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經濟現象,每當夏末,全國各大空調品牌紛紛降價﹔每年冬天,北方正值銀裝素裹,海南旅店房間的價格呈直線上升趨勢﹔當中東爆發戰爭時,國際原油價格上升,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景,農民卻可能發愁收入會降低。這些現象都反映了供求規律的作用[3]。討論一切經濟問題一般都從最基本的供求關系著手,甚至有人謔稱“能學會供求分析的鸚鵡也可以稱得上是經濟學家,”即說明了供求分析在經濟學中的重要性。
以房地產市場為例,住房需求一直是一個熾手可熱的話題,對普通居民家庭來說,房價的高低是一個家庭消費承受能力的體現。每月國家統計局會發布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的變動情況,對於想在某一個城市購買住房的消費者來說,第一反應就是想要了解該城市房價到底是每平方米是多少錢?可是統計數據所體現的是環比上漲了多少?同比上漲了多少?這樣以來,對於非專業消費者來說,往往是一頭霧水。 《西安新建住宅市場去年量價齊升 剛需小戶型一路領跑》(刊發於2017年2月14日《三秦都市報》)就結合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所發布的一份對房價的宏觀監測指標數據,結合較為熱點的房地產稅進行有效落地,並通過專業的機構對新的一年房價走勢進行預判,使有購房需求的消費者一目了然,既對宏觀經濟進行了有效解讀,又體現了宏觀經濟報道中的民生情懷和熱點。
六、辯証梳理 樹立穩定意識
宏觀經濟往往出現的都是一組組抽象數據,但本質是大民生,影響廣泛,需要深入淺出地授人以漁,為普通讀者提供觀察經濟趨勢的思路。特別是一些重大宏觀政策從出台到顯效需要過程,與老百姓的直觀感覺可能差距較大,更需要使人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辯証的梳理思路,樹立社會穩定意識。
刊發於2014年02月15日《北京青年報》4版的標題為《22省份城鎮居民收入去年“拖后腿”》的文章,這是經過記者梳理全國31省(區、市)的2014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以后,所寫的一篇報道。文章對31省份城鎮居民收入、GDP增速目標完成情況以圖表的形式出現。常被提起的“收入增速與GDP增速同步”表述進行了詳細解答。值得一提的是,在GDP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都不景氣的情況下,為什麼居民收入還是“跑輸”了GDP?文章中引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政府研究所副所長楊永恆的表述:“收入增速慢於GDP增速,說明經濟增長的收益沒有對應地讓老百姓享受到,現在一些省份的經濟增長模式仍然依靠‘上項目’、‘拉投資’為主,對民生考慮不足。”這樣一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腦海中的質疑一下茅塞頓開。
七、融入典型事例 當好“翻譯官”
如何有效解讀宏觀經濟報道?需要有相當的知識積澱,有較為權威的專家解讀,很重要的是有一個“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合適採訪框架,提前扎實地做好採訪這一門功課,在實施採訪過程中盡量少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盡可能地全面反映實際情況。因為宏觀經濟的背后隱藏著老百姓無數的衣食住行,從民生視角挖掘深化宏觀經濟新聞的報道,這就需要當好一個“翻譯官”。宏觀經濟新聞報道僅限於表面的數據分析、就事論事,以及分析人士的隻言片語,還遠遠不夠。在深化報道時,更重要的是要將重大的宏觀經濟現象、數據、政策,及時轉化為老百姓身邊的具體生活。
《新產業 新業態 新商業模式 “三新”經濟:陝西未來可期》這篇報道刊發於2017年2月10日《陝西日報》9版,標題看似宏觀,但切入點較為貼近百姓生活。“出門前按按手機預約快車、想嘗美食了動動鼠標網上訂餐、去醫院網絡挂號免去排隊之苦……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市民感受到這些‘新生事物’帶來的好處和便利。在順利融入人們生活的背后,是以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悄然崛起……”這篇文章實際上是陝西省統計局的一份統計調查報告,但是記者在報道過程中,對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分別融入了典型事例,以小見大,特別是在新商業模式的報道中,注入了民生元素,通過採訪專業人士,對這篇宏觀經濟報道進一步做了深化,使平日枯燥的數據、經濟現象等變得鮮活耐讀,更加有趣味,一下子將抽象的數據與百姓生活拉近了距離。
顯而易見,要使宏觀經濟報道富有貼近性,需要記者在採訪時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來研讀數據,縝密思考其背后所折射的一些鮮為人知而廣眾應知的信息。所以,作為有責任有擔當的記者,必須養成深入研讀各項經濟指標的良好習慣,盡管採寫時相對比較勞神費力,但稿件刊發出來,如果與同行媒體千篇一律的報道相比,往往更勝一籌,因此,精品力作的煉成往往是在相當的積澱中收獲的。
參考文獻:
[1] 杜天佳,王佳佳.“十三五”到2030年 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研判[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
[2] 陳承明,李巍.消費經濟學概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3] 蘇素.微觀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