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人工智能將顛覆人類社會?看看李彥宏、劉慈欣的回答

讀報君 研究事兒
2017年06月15日15: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人工智能時代是否已經到來?在互聯網思維、移動思維之后,人工智能時代的思維方式到底應該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思考?

今天,6月13日的《人民日報》讀書副刊版頭條刊發了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時代的曙光》,是科幻作家、《三體》的作者劉慈欣為李彥宏的新書《智能革命》寫的序言。此前,6月1日的《人民日報》新媒體版曾發表李彥宏的文章《人工智能呼喚思維“變頻”》,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而更詳細的答案,則蘊含在這本《智能革命》中。

在該書的序言中,劉慈欣談到了他對人工智能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相信,他的講述對我們理解人工智能會有很多啟發。讀報君特地將這篇序言中的精彩內容進行摘編,與大家分享。下文中的小標題是讀報君自己加的,方便大家“撈取干貨”。

人工智能究竟是什麼?

人工智能是什麼,為什麼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一書中反復提及這一概念,為什麼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2017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發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的警告?

劉慈欣通過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的對比,為我們講述了人工智能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其內部運算過程是人類智能所無法解析的。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在人們的心目中,自動化就是人工智能。雖然,自動化系統表現出了相當多的智能特征,但這並不是我們心目中的人工智能。

原因在於,早期開發的工業監控系統,是用匯編語言編程。匯編語言的特點就是透明性,它要在硬件層次手把手地教機器做每一步操作。程序員清楚地知道它們是如何根據邏輯樹檢索數據庫,然后組合出答案,所以至少程序員知道這不是智能。

現在我們認為擁有智能的那些系統,如進化算法和深度學習等,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了黑箱的特性。

雖然從理論上講,它們內部的運算步驟仍然可以追蹤,但由於計算量的巨大,這種追蹤實際上很困難甚至不可能。於是,我們就感覺它們真的有智能了。

到這裡,我們仍然無法得出人工智能的准確定義,但能夠看到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它的內部運算過程是人類智能所無法解析的。換句話說,隻有我們不知道機器在想什麼、怎麼想時,才認為它有智能。

人工智能終將失控?

看到上面的分析,是否會心裡一驚?當人類無法理解人工智能在想什麼時,是否也意味著我們終將無法控制它?

不用害怕,劉慈欣告訴你:智力遠超人類的“強人工智能”仍屬於科幻的范疇。

公眾喜歡從科幻的角度看問題,比起平常的現實,科幻確實能讓人興奮,任何從現實出發所進行的理智預測都被斥為保守和沒有想象力。但作為科幻作家,我隻能說,與大家通常的印象不同,科幻小說中的預言變成現實的是少數。

人們的潛意識中認為,隻要在理論上有可能突破的技術障礙,在未來就一定能夠被突破,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人工智能方面,“強人工智能”的實現面對著許多巨大的技術障礙,如非馮·諾依曼體系的新結構計算機、對人類思維機制的深刻認識等,現在都無法確知最終能否取得突破。另外一些看似有希望的技術,如量子計算等,距實用還相去甚遠。

人工智能會奪走我們的飯碗?

如果說智力遠超人類的“強人工智能”還在遙遠的未來的話,那麼,在“近未來”,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可能會更加切實。

《人工智能時代的曙光》為我們描述了這樣的場景:人工智能近年來發展的趨勢是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人類生活,用一位互聯網大佬的話來說,它們變得能用了。這樣我們就面對著一個即將到來的挑戰:人工智能不會奪走我們的自由和生命,但會奪走我們的飯碗。這不需要人工智能的失控,它們可以在資本家的完全控制下做成這件事。

當人工智能大規模進入社會后,人類能做的工作它們大部分都可以做,不會再有更多的就業崗位留給人類。通行的美好說法是,人們在常規工作中被人工智能取代后,可以去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問題在於,創造性的工作不是人人都可以從事的,也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如果社會分配制度不改變,一個全部由科學家和藝術家構成的人類世界幾乎是一場噩夢,這近百億科學家和藝術家中的絕大部分注定一生碌碌無為,對社會和自己都毫無用處,且淪入“創造性”的窮困潦倒中。

但這種思維方式總有些不對的地方。人類自古以來為生存而勞作,實在是迫不得已。工作著是美麗的,但誰都知道,不需要工作的生活更美麗。現在終於能夠制造出把自己從工作重負中解放出來的機器,這是人類文明最偉大的成就,無論如何不應該被看作一場災難,相反,這可能是人類所面對的前所未有的偉大機遇。只是,我們需要改變。

未來的世界會好嗎?

對於如何完成由現代社會向人工智能社會的過渡,劉慈欣為我們介紹了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十分黑暗:在現有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下,人工智能帶來的問題幾乎是無解的。如果沒有及時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機制,在席卷全球的失業浪潮之下,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將陷入長久的混亂之中,一切都籠罩在人工智能及其使用者與大眾的無休止沖突中。

另一種可能是,社會成功地完成轉型。這將是有史以來人類生活方式最大的一次改變。“不勞動者不得食”,這個理念是人類社會的基石,文明誕生以來經歷過多次巨大變革,這一基石從未動搖。但人工智能可能會移除這一基石,進而導致從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到基本的經濟結構,再到政治體制,直到文化,都發生根本的變化。這是真正的人類解放,是向著古老的烏托邦理想邁進的一大步。2016年是《烏托邦》發表500周年,但托馬斯·莫爾無論如何不會想到,他的理想會借助於智能機器實現。

想象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和生活是困難的,即使在科幻小說中,我們也隻能把種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而哪種可能性最有望成為現實,取決於我們的努力和選擇。

但不管怎麼說,那是一個誘人的時代,我們正向它走去。

編輯:耿磊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