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留神!“洗稿時代”的“偽原創”

王志鋒 研究事兒
2017年06月15日15: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洗錢”一詞,想來您已不陌生,但您知道“洗稿”嗎?最近,“洗稿”一詞在網上挺熱鬧,有人甚至說新媒體“洗稿時代”來臨。這是咋回事?研究事兒這就給您敲敲黑板、劃劃重點。

“偽原創”過剩,優質內容稀缺

“洗稿”,從“洗錢”一詞變化而來。與“洗錢”把“黑”洗“白”不同的是,“洗稿”就是對別人的原創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好像“面目全非”,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別人的。

正如網友調侃,“抄襲的時代過去了,高級抄襲的時代到來了”,傳統的“剪刀加漿糊”和“復制粘貼”已經過時。有人驚呼,文字侵權已經步入“洗稿時代”。

難怪網友感嘆,這是最好的時代,這又是最壞的時代。經過改頭換面、東拼西湊的各種“偽原創”充斥網絡空間,看似豐富多彩,實則同質化泛濫,敘事重復、觀點雷同,造成嚴重的信息污染。在各種媒介平台重復推送的,不少是碎片式的重組,讓人不勝其煩。

新媒體內容產品生產力空前強大,“兩微一端”各類資訊日益豐富,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閱讀需求。然而,相對於人們對優質原創內容的需求,一般化甚至低質內容產品的生產已步入產能過剩時期。

如此“爆文”,難以言說的“痛”

“洗稿”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是將幾篇同主題文章的片段剪裁拼裝在一起,有的是提取原創文章的結構並填充新的內容,然后堂而皇之地貼上“自己原創”的標簽。更有甚者,通過“洗稿”軟件生產“偽原創”。近日,就有媒體報道,網絡上流行的“爆文”軟件能夠收集相關平台已經發布出來的各個類別的文章,並且根據閱讀量進行排列,在選定相應文章后自動進行編輯,幾分鐘之內就可以生產一篇“偽原創”文章。

這樣的洗稿,換湯不換藥,與原創講的是同一件事,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是換了些說法,本質上仍然是剽竊和抄襲。只是目前的“查重”軟件無法識別認定,現有的法規也沒有相應的約束條款,原創作者自然投訴無門。所以,對於那些絞盡腦汁、奮筆疾書的原作者,“洗稿”已成為心中難以言說的痛。

網上有人說,“洗稿”是一種文字進步的方式,並引用唐人皎然將偷詩行為分為“偷語”“偷意”“偷勢”三重境界。其實,僅有“偷”是出不了真正的好詩的,不能像有些文抄公認為的那樣簡單刪改,而應是化用,是“借語”“造意”“提勢”,最重要的還是對事物的認識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這不禁讓人想到六祖慧能著名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借語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雖然只是個別字的改動,好像是“洗稿”,但恰恰是這種“洗”,體現了“禪悟”境界的提升。這樣的過程,蘊含著對事物的感知和思考,雖然看似簡單的改動,卻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如果說這也是“洗稿”,那就是一種創作,值得提倡。

別再當文抄公了,行嗎?

寫文章,有時不可避免甚至需要借鑒前人的成果,引用別人的材料。那麼,如何引用借鑒別人,而又避免“抄襲”之嫌呢?

一是要有自己的原創觀點。不得不承認,“洗稿”游離於抄襲與引用借鑒之間。抄襲還是借鑒,關鍵要看有沒有自己的原創觀點。正如前文所述,隻要你的見解獨到、觀點新穎,即使引用別人多一點,隻要你所引用的材料是在為你的原創觀點服務,就算得上是創作。最重要的是,別人讀了你的文章,能夠對所討論的問題有認識上的深化和提升,有真正的收獲。如果沒有自己獨創觀點,即使把別人的文章改編潤色得再精美,材料組織得再豐富,也難逃“抄襲”之嫌。

二是要在消化材料上下功夫。寫出好文章,平時要做好知識和信息材料積累的基本建設,同時也要掌握加工處理材料的技巧,在寫作中能夠恰到好處地為我所用。就是要對手頭的材料進行反復咀嚼、細細消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到了然於胸,進而使之融化在自己的文思裡。通俗一點來說,查閱到的材料就像是一堆靜止的、互不相干的零部件,對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就是把它們打亂揉碎進行再創造,使其“增值”。

三是對材料要活學活用。“材料貴在活用”。人民日報一位老編輯曾說過,“去冗存簡謂之活,推陳出新謂之活,搬來挪去謂之活,聯想生發謂之活……”材料的運用要根據自己的“施工藍圖”將其結構起來,使材料和文章觀點和諧對接、融為一體,無斧鑿之痕。如果只是簡單、生硬的拼裝,就好像是一隻“義眼”,終究不會傳神。

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都有一個深化的過程。自然界的種種現象,作為一種存在就擺在那裡,有的人視而不見,而有的人卻能從中發現規律、提出理論。這些規律和理論的提出,才是真正的原創。自然科學如此,人文科學亦如此。

“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總而言之,一篇文章若有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切身感受和獨到見解,自會揮洒自如、渾然天成。所以,自媒體和公號小編們,還是要多讀善思、有感而發,不做低級“洗稿”的那些事。

(圖片來自網絡)

撰稿:王志鋒 編輯:張天培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