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文言文屢成傳播熱點 別把"網紅化文言文"供上神壇

2017年06月20日07:59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別把“網紅化文言文”供上神壇

近日,某大學一則以文言文寫就的校慶公告在網絡熱轉。有網友為其文採點贊,相比於一些枯燥的公文,“鐘江南之毓秀,善格致而存真”讓人覺得眼前一亮。

文言文寫作近年屢次成為傳播熱點,“理工科碩士用文言文寫論文致謝”“文言文大學自薦信”的新聞不絕於耳﹔網絡流行語、海外流行歌相繼被翻譯成文言文﹔而效法 《史記》 寫就的熱點人物“本紀”“列傳”更是在社交媒體上熱轉﹔就連在線翻譯平台也推出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互譯。

有學者認為,公眾對文言文的興趣,標志著傳統文化的再度升溫,令人欣慰。不過在欣賞與效法之余,更要注意文言文寫作的章法,一味追求辭藻典故堆砌,或冷僻字使用不當,不利於文章的傳播和理解。文言文寫作如果只是哄抬和爆炒,無異於將傳統文化作為符號的奇觀。文言文也好,白話文也罷,歸根結底是一種表達方式,文字更應被重視和承載的是思想深度與文化厚度。

高考“仿古”寫作,有人作文滿分,有人跑題丟分

文言文寫作熱裡,高分文言文作文最是吸睛。自2001年江蘇一考生憑《赤兔之死》成為高考滿分作文第一人,引起全國轟動。之后,每年總有幾篇文言文作文進入公眾視線,甚至出現大量使用甲骨文、生僻字的作文。眼下,高考進入緊張的閱卷環節。幾篇歷年高考文言文又重新在網絡熱轉,引發討論。比如2010年一江蘇考生以《綠色生活》為題寫作的駢文,在這篇800字的文章中,竟有近100字為生僻字。這難倒了批卷老師,求助於古典文獻學專家,仍有“四五十個字不認識”,通過翻找資料,光是對文章的注釋就寫了4頁紙。

說起這篇文章,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告訴記者他印象很深:“這篇文章從不同側面論述了環境破壞帶來的危害,不以生僻字來看,對於高中生來說仍是一篇說理比較清晰的作文。”面對學生嘗試文言文寫作,黃玉峰認為:“文無定法,語文教學中應當包容多元化表達和個性化表達,隻要能夠文從字順,適當展示自己的文字積累和文學修養應該鼓勵。”不過他並不提倡每位學生都要為博取高分來刻意追求文言文寫作。畢竟,作文重點考察的是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文章結構和思想立意。2009年,四川綿陽考生用甲骨文書寫高考作文,因偏題最終隻獲得個位數成績。

在古代詩文寫作中,不乏用字奇崛、語義艱險的推崇者,這之中有文學思潮影響下,古代文人的創新用意。“同光體”詩人代表,陳寅恪父親陳三立作詩忌諱“惡俗惡熟”,模擬剿襲前人,所以選字用韻一度生澀奧衍。不過到了晚年,他的詩作趨向文從字順的古朴之風。也有人把用生僻字用出了個人風格。章太炎作文好用古字、通假字甚至鐘鼎文。這與他的學術背景有關,他對古文字的研究一直可追溯到先秦乃至夏商文字的源頭。他的使用建立在充分掌握的基礎上,所以並不生硬,可以說是自成體系,別開生面。

與其“爆炒”古文,不如以平視的態度體會它

面對“文言文寫作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說:“文言文簡切的表意,淵雅的意境,連同動人的節奏和音律,自有一段白話文或現代漢語不能到達的妙處,人們重拾對文言的興趣,印証著又一波時勢造就的必然,固然值得欣喜。”不過,他也指出,文言文不是辭藻典故的一味堆砌、之乎者也的穿插點綴,“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體式要求,有一整套關於起承轉合、過接繳結的義法要求”,對於這些“知識點”,當代人掌握不多也就不加注意。

基於此,圍觀的網友更多感嘆“霧裡看花”,輿論動輒為寫作者冠以“古文奇才”的名號,這也使得文言文寫作進入一味“戲法”和“炫技”的誤區。

一位古文字研究學者告訴記者,即便是在古文中,某些生僻字的使用頻率也並不高。文言文寫作值得欣賞,但也取決於何種語境。尤其是在大眾閱讀內容上,可以展示知識貯備,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接受者的感受,讓冷僻字和生澀用典成為閱讀的障礙。語言文字既是表達自我的工具,更是傳播思想的載體,我們不能忘了這樣的初心。

汪涌豪認為,對文言文也好,進而對國學乃至一切傳統文化,哄抬和爆炒絕不是尊重,最好的態度是平視它親近它體會它。要讓傳統文化真正活在當下,從近入手、切己用功最是重要,體現在日常、落實於生活最是重要。(記者 黃啟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