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將完結 陝西的面、陝西的景、陝西的人

15年艱辛籌拍、7個多月精心拍攝、總投資近2.2億元,有94位主演與400名工作人員組成的主創團隊以及總計4萬多人次的群眾演員,播出一個多月的史詩大劇《白鹿原》即將完結。與那些播出時很喧囂,過后被遺忘的快餐劇集相比,《白鹿原》注定會在電視劇史上留下一筆,它值得去認真做總結。
很多年后,陝西人會很驕傲,陳忠實老師的枕棺之作《白鹿原》,是由陝西的團隊將它拍攝成一部精品劇集的。而電視劇《白鹿原》的播出,的確也成為一張優秀的陝西文化名片。
陝西油潑面成網紅
《白鹿原》第一集,就在觀眾,尤其是外地觀眾心中種下了油潑面的種子。飾演仙草的秦海璐拍攝前專門學習了擀面,揉面、擀面、切面、下面,最后熱油呲啦一聲潑洒在滿是辣椒面和蔥花的扯面上,熒屏外觀眾的口水已經垂涎三尺。《白鹿原》劇組對於吃面這件事有執念,據華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白鹿原》30集就吃了20幾次面,因為陝西人就是愛吃面,生活裡也是無面不歡。據悉為了拍攝出活色生香的吃面場景,劇組特地在拍攝現場做了巨型灶台和鍋,准備了2000斤面粉,做了5、6千碗面,因為所有演員都提前進行了訓練,掌握了擀面技能,因此從擀面條、下鍋到放辣子,有很多都是特寫鏡頭。與最近被罵慘了的《深夜食堂》裡的泡面相比,這一碗碗陝西的油潑面才是真正的美食。
第一集播出之后,油潑面就成了熱搜,網友稱贊道:“秦海璐做的一碗油潑面簡直絕了,滾燙的菜籽油澆在褲帶面上的蔥花和辣椒上,這就是舌尖上的‘白鹿原’啊!”很多媒體專門做了探秘之旅,從外地跑來西安隻為嘗一碗地道的油潑面,也有商家抓住機會,打出了“《白鹿原》同款油波面”的宣傳立板。《白鹿原》拍攝地白鹿原影視城市場部主管楊縵卿接受華商報記者採訪時透露,電視劇播出之后,景區小吃街中面館的銷售額排到了前三。
陝西影視力量大展示
《白鹿原》是由陝西光中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參與出品、西安曲江光中影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白鹿原》總共有94位主演與400名工作人員組成的主創團隊、總計4萬多人次的群眾演員,雖然沒有具體數據顯示到底有多少位陝西籍影視人,但導演劉進、出品人趙安、總監制趙軍、藝術總監張嘉譯都是陝西人,還有不少演員也是陝西的,鹿泰恆、白嘉軒的父母、鹿子霖的妻子、田福賢、黑娃、郭舉人、冷秋水等都是陝西演員飾演的。值得一提是,《白鹿原》中“吃面群眾”的群演都來自本地,而他們雖然幾乎都沒有台詞,但卻被觀眾稱贊最有戲的群演,他們用淳朴的表情和布滿溝壑的臉營造了濃郁的陝西味道。
導演劉進接受採訪時表示:“不能小看群演,群演隻把自己當背景板,這個戲也是要塌的,很多的東西是依托在群戲上的。因為他們臉上那種質朴勁兒和一般的不一樣。”出品人趙安接受華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家當時做這部劇的時候,張嘉譯就說咱都是陝西人,不能把這劇糟蹋了。我覺得這部劇陝西的影視人可能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經驗,厚重的、有分量的題材可能是陝西影視人的特長,時尚的、都市的、搞笑的比較弱一些。陝西影視人可以把現實主義的大劇作為擅長的劇種,堅持把它做好。”
陝劇帶動陝西文化游
《白鹿原》的主要場景都是在陝西拍攝,劇組在藍田選景搭建了白鹿村,白鹿兩家的家庭生活、祠堂的戲份、第一保障所的戲份基本都在這裡拍攝。拍攝結束之后,這裡變成了白鹿原影視城,開門迎接各方游客,劇組演員的大幅照片被挂在景區最顯眼之處,游客爭相與白嘉軒、鹿子霖合影。在開播儀式上,何冰就曾感嘆,這裡已經變得他完全認不出曾在這裡拍戲。白鹿原影視城市場部主管楊縵卿告訴記者,根據市場調研顯示,電視劇播出之后,省外的游客數明顯增多。電視劇拍攝地“白鹿村”成了熱門,“白嘉軒的家、鹿子霖的家、第一保障所、演員蠟像館等與劇集相關的景點成為了游客的最愛。很多游客還會在有各種道具的影視體驗館自己表演拍攝白鹿原小短片﹔景區裡的演出《鄉約立威》也是與劇中貫穿的鄉約有關,也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 華商報記者 羅媛媛
專訪白嘉軒母親扮演者
劉遠:張嘉譯親選群眾演員
6月18日正值父親節,安徽衛視熱播電視劇《白鹿原》中白嘉軒母親的扮演者、陝籍演員劉遠,作為重磅嘉賓亮相華山論劍西鳳酒“白鹿原上的大愛——大的愛,酒表白”活動現場,接受華商報記者採訪時,劉遠透露了很多為了打造這部精品陝劇,劇組在小細節上付出的努力。
戲裡戲外大家都穿戲裝
華商報:這部劇觀眾都覺得演員選的都太合適了,就連群演也是演技在線,怎麼做到的?
劉遠:副導演跟我們說,過去找角色,尤其是龍套,都是差不多就行了,但這次連群眾演員,張嘉譯都要親自過目,參與甄選。小白靈雖然戲份隻有幾集,但副導演在藍田住了一個月,在當地兩千多個孩子中挑出來的。
華商報:《白鹿原》劇組和拍其他戲有什麼不同?
劉遠:我待過很多劇組,沒有劇組能做到舍得花那麼多錢,讓多達一百多個群眾演員全部跟組,而且要和主角一樣全程體驗生活。
華商報:如何在找到當時原上人的感覺?
劉遠:我自打進組,幾乎就沒穿過生活裝,戲裡戲外所有人天天就是戲裝,我覺得這就是大家對這部劇的尊重,所有人都在尋求一種融入。把自己裝到這個角色裡了。
女演員要經過步態培訓
華商報:還有當時女人還要綁小腳,是怎麼能演到那麼形象?
劉遠:女演員們都是經過步態培訓,為了讓大家更加找到感覺,劇中的小腳鞋全部是定做的,鞋和襪套連為一體,前面則墊了高高的泡沫塑料,人一穿上,走路不自覺的就有那種小腳走路的感覺。
華商報:您飾演的白趙氏也有很多粉絲,演這個老太太有什麼心得?
劉遠:《白鹿原》播出后,很多觀眾對我說你演得太像了,尤其是生氣時拐棍往地上一墩那個神態,還有裹小腳的走路方式,和我奶奶一模一樣!我一進劇組就跟道具組說需要一個拐杖,演好一個老太太的細節,就要觀察上百個老人,我會讓陝西味道在這個老太太身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華商報:從演員的角度看,您覺得《白鹿原》口碑如此高的原因是什麼?
劉遠:我們做演員的,不要覺得隨便演演就能糊弄誰,凡是被觀眾認可的角色,都必須是接地氣的。演員絕對不能放鬆,劇組不能放鬆,這也許是《白鹿原》如今為什麼讓大家愛看的原因吧。 華商報記者 羅媛媛
>>專家聲音
深度開發剛起步
陳忠實將關中白鹿原一帶的文化故事寫成了一部《白鹿原》,講述了半個世紀的風雲際會。而電視劇《白鹿原》更讓很多人對這裡生了興趣。華商報記者昨日採訪了長安大學長安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吉發,他表示觀眾通過電視劇,對陝西文化的厚重質朴恢宏有了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是對“陝西熱”一次有效的營銷和帶動。
劉吉發認為,陝西的關中文化就是一種原文化,“原文化代表著黃河文明、渭水文明的根基,但這麼多年沒有一個集成性的營銷。《白鹿原》正好是關中歷史的沉澱,關中地區風俗飲食文化的集大成者。劉吉發還表示,目前對“白鹿原”文化符號的深度開發,其實才剛剛起步,“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倉啊,這些應該進行系列性的、集成性的開發,應該在把控文化基礎,進行多元化、立體型、藝術化的開發。最好能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和布局,錯位發展。” 華商報記者 羅媛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