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7年3月下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百家講壇》的“道”與“術”

王珊
2017年06月20日14:27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2017年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觀眾中再次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用“再次”這個詞,是因為用電視節目的形式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詩詞大會》並非首創,早在十年以前,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就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直接推動了“國學熱”。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康震、蒙曼、王立群和酈波四位點評嘉賓的表現非常亮眼,他們正是從《百家講壇》開始,走上電視屏幕,走進千家萬戶。此外,《百家講壇》中還走出了易中天、於丹、閻崇年、錢文忠、紀連海等一批活躍於電視屏幕的文化嘉賓,為中國的電視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筆者在《百家講壇》供職十年,並且參與了《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制作,有一定的心得體會。《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話:“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原本的含義是指孔子教導孔門弟子的進德修業之法。筆者在此用來總結《百家講壇》一以貫之的四個要點。

志於道

“道”即欄目定位,是欄目的立身之本。《百家講壇》的“道”,即弘揚與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揭秘”歷史系列,到《三國演義》《紅樓夢》,到《論語》《孟子》《庄子》,再到《史記》《資治通鑒》,最后到《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百家講壇》的選題范圍從單純為觀眾講述中國古代歷史開始,逐漸延伸至中國古代文學、經學、史學乃至蒙學。這是一個不斷向外擴展的過程,也是欄目組逐漸探索普及傳統文化的有益嘗試,事實証明,無論是收視率還是社會效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百家講壇》也憑借此牢牢樹立了國內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第一品牌的形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宏大的概念,有著豐富的內涵。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以及中華人文精神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定義:在思想上,強調“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傳統美德上,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在人文精神方面,則蘊含著“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不僅是《百家講壇》多年來努力貫徹的節目之“道”,同時也為欄目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與理論指導。

據於德

“德”在原文中的本意是道德,在此,可以理解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底線。《百家講壇》欄目從2001年創辦以來,連續16年來每日不間斷播出,能夠順利播出並且保証節目品質在一定的水准之上非常難,靠的是媒體人的堅持與堅守。

首先是節目內容的把關,央視作為國家級新聞媒體、黨的喉舌,播出的節目必須牢牢把握政治導向。《百家講壇》欄目的主要內容雖然不涉及新聞與政治,但仍必須嚴格遵守政治導向。在政治正確之下,節目內容要符合中國國情、尊重文化傳統,引導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審美旨趣。

《百家講壇》的節目形態非常特殊,“一言堂”的節目形式給了主講嘉賓極大的發揮空間,嘉賓以專家身份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國家電視台的認可,因此在普通觀眾心中具有權威性,也因此,專家的選擇極其重要。《百家講壇》的嘉賓大多來自高校,這是因為節目內容需要高層次的專業人才,高校教師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專業上,都能最大程度滿足節目的需要。而對嘉賓的選擇,不僅要考察業務能力,還要考察業務之外的政治傾向與道德作風,無論公德還是私德都要有一定的要求。

由於大眾媒體的特性,《百家講壇》欄目要求嘉賓的言論應當謹慎、客觀,這是一個表達觀點的時機,但更是一個傳播普及的平台,既要嘉賓表達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心得,避免節目重復陳詞濫調,又要尊重學界同仁的觀點。在尊重客觀事實的條件下,區分學界普遍觀點與“一家之言”的界限,向觀眾表達“一家之言”的特殊性與背后的論據支持。而這個環節也尤為考驗節目編導的能力,要讓節目講出新意,角度新、論據新、觀點新,而不是一味標新立異、嘩眾取寵。

依於仁

“仁”是儒家觀點中最愛用的字之一,“仁者愛人”,孔子的“依於仁”是指行事要歸於仁道。而《百家講壇》的“依於仁”則是一個隱藏很深卻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節目內容所要傳達的“三觀”應當“依於仁”。這是一個不易於察覺的問題,但對節目的氣質和品質的影響非常之大。

“三觀”是現在的流行詞,一般是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每個人的“三觀”都不同,如何讓一檔節目傳遞正確的“三觀”,是每個電視節目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有很多節目為了收視率,不惜惡意炒作,不僅傷害了電視觀眾,更惡化了電視行業與社會風氣。

《百家講壇》對於正確“三觀”的傳達,有著自己的標准:

首先,要傳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罷官貶謫,逆境與順境都是人生的常情,既要在逆境中努力奮斗,遇到挫折也要樂觀面對,這是人生觀的層面。

其次,在世界觀的層面要有心懷天下、匹夫有責的責任和擔當。國歌裡有一句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的,縱觀近代以來的滄桑巨變,歷史上的光輝燦爛固然值得驕傲,但我們更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與警惕,我們一直都處於最危險的時候。《百家講壇》曾經播放過一個《中國故事·愛國篇》系列,用歷史上18位愛國英雄人物的事跡,勉勵國人守土有責、齊心協力。落實到個人層面,不必轟轟烈烈,不必為國捐軀,而是人盡其職,團結一心,從細微做起,從本職做起。

再次,在價值觀的層面,不過分強調愛的奉獻,但追求無愧於心,不損人利己。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生活很艱難,誘惑卻格外多,價值取向的問題尤為突出,一味向觀眾強調奉獻精神,反而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我們崇拜那些在民族危難關頭力挽狂瀾的人,我們推崇那些在社會中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人,我們敬重那些愛崗敬業嚴於律己的人,我們也尊重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但我們唾棄賣國求榮、譴責厚顏心黑、鄙視損人利己。《百家講壇》的每一期節目都應該是“三觀”鮮明的節目。

游於藝

孔子說“游於藝”,是指“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簡要理解為君子應該具備的六種技能。在本文中,“游於藝”指的是《百家講壇》的電視傳播技能。如果說“道”“德”“仁”歸於“道”的層面的話,“藝”則屬於“術”的層面。

在媒體高速發展繁榮的時代,《百家講壇》保留了最簡單的演播室單人傳播形式,有人說這不過是電視評書,也有人說這就是電視課堂,他們說的都對,又都不對。評書是曲藝形式,課堂是傳道授業解惑,而《百家講壇》則是把相對繁難的傳統文化知識,結合主講嘉賓的研究、理解與人生閱歷,用通俗明白的語言,准確恰當地傳達給觀眾,比評書有著內容原創以及文化含量高的優勢,比大學課堂有著通俗化、輕鬆化的傳播方式。

正因為單人傳播的單一形式,使得這是一檔看似十分簡單但要做好極難的節目。

首先,嘉賓難得。中國的專家學者不計其數,真正能夠適合電視傳播的嘉賓卻非常少。畢竟電視傳播,口才是首要因素,有相當一批專家學者有極強的業務能力與深刻的思想見解,卻苦於沒有清晰流暢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文字表達能夠縱橫捭闔、嬉笑怒罵,面對鏡頭卻木訥拙舌,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嘉賓難得使得欄目培養成本極高,所以優秀嘉賓的“返場率”也很高,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康震等四位《中國詩詞大會》嘉賓正是由於每人至少在《百家講壇》有一百集以上的錄制,使得他們成為電視上的明星學者,他們本人的優秀與努力固然重要,而《百家講壇》給予他們鍛煉與展示的平台功不可沒。

其次,內容撰寫難。據筆者所知,《百家講壇》是電視界少有的要求主講嘉賓完成全文文稿的電視節目,一般的電視節目,有個嘉賓和主持人的發言提綱,有個節目流程就可以開錄了。但是《百家講壇》對主講嘉賓的文稿要求極高,在錄像之前一段時間,就要提供全文稿,也就是所有錄像內容都要在文稿上呈現,這對很多習慣了用提綱講課的大學老師來說,是一個艱難適應的過程。但這是保証節目品質的法寶,因為節目形態單一,所有內容由主講人獨自在鏡頭前完成,沒有主持人配合、解圍,也沒有其他嘉賓互相討論、激發,一人完成四五十分鐘的錄制非常難,如果事先不准備全文稿,往往在現場就會卡殼、混亂,甚至無法進行。因為撰寫全文稿的過程就是一個充實內容、自我梳理、自我肯定的過程,有了熟悉的全文稿,就有了錄制的底氣,無論對嘉賓還是對編導,都是高效的工作方式。

再次,電視化傳播難。《百家講壇》畢竟節目形態單一,對內容和主講嘉賓依賴性太高,在信息爆炸的多頻時代,如何吸引觀眾不間斷看四十分鐘的“單口相聲”,這是欄目組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果僅是傳播知識的“單口相聲”,那麼我們的觀眾也可以稱為聽眾,電視和廣播也就沒什麼區別了。

電視媒體最重要的就是畫面,欄目組在電視表達上也做出了符合傳播規律的改進和更新。除了古文字詞的提示、短片的加入、現場大屏幕的使用外,還思考並嘗試過把錄制現場搬離演播室,到有特色的場景甚至是戶外錄制。目的就是要把電視畫面豐富起來,用視覺的改變帶給觀眾新意。以后,隨著傳播手段的進步,欄目組還將研發新的表達方式,以利於內容的呈現。

(作者為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編導、《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執行導演)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