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劉震雲馮小剛等聚焦工匠精神 中國電影要在"底線"上起跳

李淼
2017年06月21日13:3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電影要在“底線”上起跳

  什麼是工匠精神?什麼是電影人最該有的精神?

  6月18日下午,幾位電影界大腕在騰訊主辦的“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國電影”論壇上的發言,引爆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和整個行業對於工匠精神的思考和探討。

  用“笨”辦法磨出好作品

  著名導演馮小剛回憶,拍《1942》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怎麼把劇本寫出來。因為原著《溫故1942》是調查體小說,沒有具體的人物和故事。而劉震雲用了一個“最笨”的辦法來寫這個劇本——上路,沿著小說觸及的地方走一遍。“我倆走了3個月,去了河南、陝西、山西、重慶,這一路上慢慢‘看’,看到最后人物就逐步顯現出來。”

  劉震雲不僅堅持自己寫劇本,還不怕費事兒地反復修改。《手機》《1942》《我不是潘金蓮》3部電影都是數年反復打磨出來的,劇本也改了無數遍。在馮小剛看來,“這就是工匠精神”。

  劉震雲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精益求精,做事情不走樣”。“自己不會的事沒做好,情有可原﹔自己會做的事沒有做好,是不能原諒的。”

  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認為,工匠精神最基本的內涵是創作者與作品之間要有一份朴素的愛。他認為,工匠精神的探討意義在於給中國電影畫一條底線。“中國電影要從底線上起跳。”

  視觀眾為“對手”而非“上帝”

  在著名導演陳可辛看來,“追求利益最大化就隻會有一種電影——大IP和小鮮肉。在這樣的情形下,肯定有服務不到的觀眾,這也是電影人堅持工匠精神所面臨的困境”。他認為,電影人還是要在跟市場、觀眾接軌的同時,盡量堅持自己的東西,把故事講好、人物演好。

  馮小剛認為,觀眾是導演的“對手”而不是“上帝”。“作為導演應該考慮怎麼去征服觀眾,尊重觀眾並不是說就要去揣度、猜中他們的心理,而是用我最大的誠意做好自己喜歡的電影。”

  戴錦華指出,從世界范圍來看,能讓觀眾忘記挑剔、陷入感動的電影越來越少了,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差距並不在此。“我們缺的是中流砥柱,從美國的超級大片到塔爾科夫斯基之間還有很多的層次,我們需要的是更豐富、更多層次的電影作品。”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