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節眾電影人探討電影產業 電影利潤配比正在變化
在上海電影節的各式論壇中,多位業內產業運營大佬均對目前國產電影因質量差、優質人才創作短缺,而遭遇票房“冷遇”的現狀,表現了憂慮與探討。與此同時,新興的BAT(百度、阿裡、騰訊)正在侵蝕影院的觀眾。甚至博納電影老總於冬表示,未來就是為BAT打工。那麼,站在2017年的這個年份,未來幾年的電影究竟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呢?
優質電影人才非常緊缺
美制片人建議:要睜大眼睛
相較於被資本燒得發燒的2016年,2017年的電影節已經顯得頗為“理智”,其中真正優質的電影人才的潰乏成為這個圈子的“隱性焦慮”之一。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阿裡巴巴影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提及中國電影圈的境遇時表示,中國電影產業是一個典型的三高產業:資金和人才都高度密集,同時風險也極高。曾制作《解放姜戈》、《低俗小說》等片的美國制片人麥克·山伯格為中國電影提出的兩點建議是培養新人和開發創意:“我們在電影裡邊有一個掙錢的經濟邏輯,這是一個好事,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驅動因素還是創意人才,我們一定要睜大眼睛看到新的人才在哪裡。”
電影利潤配比正在變化
光線王長田:票房隻佔30%
在本屆電影節上,諸多新片除了推介自己電影本身的內容外,還將電影衍生品做成了產業。這其中包括阿裡巴巴今年的電影版《三生三世》,雖然它尚未上映,但相關衍生品已經獲得了3億多元的總銷售金額。對這樣的現象,很多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將一個IP或一部電影變成多重端口的產品,是趨勢。
光線總裁王長田更表示,他不建議大家把所有的目光全部關注在票房上。“因為事實上,在成熟的電影市場,票房隻佔一部電影利潤30%-40%的比例,其他的收入是來源於版權銷售、點播分成、衍生品等等,中國目前這個領域正在迅速擴大,我預計在三四年之后,我們電影公司來自票房收入和來自於其他的收入可能會基本持平,也就意味著我們的電影市場規模會是票房的兩倍以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