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勵志片《我是馬布裡》 籃球明星上陣演自己

吳尊、高以翔、馬布裡、錦榮、王陽明(左起)上演“籃球大戰”
導演楊子
入圍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單元的影片《我是馬布裡》,將於8月11日全國上映。影片由楊子導演,黃建新任監制,在中美兩國取景拍攝,CBA北京首鋼前外援斯蒂芬·馬布裡飾演自己,吳尊、高以翔、錦榮、王陽明等擅長籃球的型男和馬布裡在片中上演“籃球大戰”。導演楊子透露,馬布裡作為電影的籃球指導,每天“虐待”演員無數遍,“演員們的籃球打得很好,他們可以用籃球語言交流﹔馬布裡也可以學習表演,這是最完美的組合。”馬布裡表示自己很享受拍攝過程,會認真考慮從體育圈轉戰影視娛樂圈。在媒體見面會之后,導演楊子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是劇情片而非傳記片
羊城晚報:《我是馬布裡》取材於馬布裡的真人真事,可以說這是一部傳記式體育電影嗎?
楊子:這是一部籃球運動題材的劇情片,並不是傳記片。除了馬布裡出演他自己,還有他的家人本色出演之外,其余的角色和現實中的人物都不是“對號入座”,基本上所有故事都是虛構的,我寫劇本時也有意避開了真實事件。如果做成寫實型的傳記電影,可能戲劇沖突會沒那麼強,發揮的空間也沒有那麼大。
羊城晚報:馬布裡是第一次拍電影,你對他的表演滿意嗎?
楊子:我對他是超乎想象的滿意,很多觀眾也覺得他表現很不錯。拍體育電影最難的是找演員,因為體育項目需要多年的積累,一般演員無法駕馭。籃球運動對技巧要求非常高,馬布裡是最適合這個角色的人選。吳尊、高以翔是准專業的籃球運動員,錦榮以前是校隊隊長,這次大家是因為籃球而走到一起的。
犧牲了馬布裡的隱私
羊城晚報:整個拍攝過程是否順利?
楊子:我是學表演出身的,很清楚新演員初次面對鏡頭往往會手足無措。但馬布裡作為前NBA球員,比賽時常年都在聚光燈下,在鏡頭下非常自信,我對他的鏡頭感一點都不擔憂。反而是馬布裡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整部電影他有一百多場戲,他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極致,一個詞念錯了都要重來。我和他說沒關系,不用完全按照劇本來,但他就是要求重來,總希望能做到最好。這或許就是追求第一的體育精神的體現。我特別希望馬布裡可以拿新人獎,這是他跨界的第一部作品,完成度就擺在那兒。
羊城晚報:哪一場戲讓你印象最深刻?
楊子:有場戲是馬布裡知道了他在中國打比賽時父親去世了,他在崩潰的狀態下和媽媽通電話。當時他的情緒完全爆發出來了,哽咽得說不出台詞,眼淚也完全控制不住,這段戲一條就過了,拍得很順。現實中馬布裡的父親就是在他打比賽時心臟病發去世的,我做了一些改動,犧牲了馬布裡的隱私,還觸碰到他內心最傷痛的地方,並且讓他表現出來,我其實蠻內疚的,好在馬布裡特別理解,允許我用戲劇的方式來呈現。
羊城晚報:影片在中美兩地取景,美國部分拍了哪些地方?
楊子:我們在紐約拍了一周,拍攝了馬布裡的家,他的兒子和女兒也出鏡了。
不按套路去拍勵志片
羊城晚報:你的上部電影《喊山》是發生在農村的劇情片,也是比較小眾的文藝片,為什麼這次會執導《我是馬布裡》這部帶有商業色彩的體育熱血電影?
楊子:這部片我是當成商業片甚至動作片來拍的。我給自己設的目標是像李安導演那樣文藝片、商業片兩者都能拍。我喜歡挑戰沒嘗試過的領域。之前《喊山》拍的是農村,可我其實沒有任何農村經驗。我也完全不懂籃球,在不熟悉的領域會讓你沒有套路可尋。在我看來,陌生的題材不是束縛和限制,而是逼著你去創新的契機,我就想看看自己是否能不用體育勵志片的套路來拍體育勵志片。
羊城晚報:監制黃建新給影片提了什麼建議?
楊子:他懂籃球,在怎麼刻畫和呈現籃球精神上給了我很多啟發。劇作的結構和敘事方面,黃老師也給了我很多修改意見。如果靜態的內容多了,他又會指出這樣會影響體育片的節奏,太拖沓。黃老師不會限制我,也不會把這部片變成他的創作,但會點出存在的問題讓我修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