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道再度出山!企業創新藩籬何在?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這些年,我國不少企業依靠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在細分領域成為“隱形冠軍”。然而,企業創新路上遇到的障礙也不少,特別是體制機制障礙,遏制著企業的創新活力,阻礙著企業的創新步伐。4月24日至5月26日,《人民日報》在“經濟周刊”和“科技視野”版先后刊發6篇文章,深度剖析企業創新中存在的“制度藩籬”現象,這組出色的調查報道,有料、有用,為創新體制改革發揮了輿論助力作用。
4月24日《人民日報》第17版。
有料——
扎實調查,讓“制度藩籬”現形
“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清除各種有形無形的柵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決掃除阻礙創新能力提高的各種“制度藩籬”。但是,企業創新,究竟還有哪些“制度藩籬”?應當如何破除?圍繞這一領導關注、社會關心的重大問題,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記者展開扎實調查,通過對四川省的成都、綿陽,河南省的鄭州、洛陽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等3省6市121家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調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報道披露的問題可謂觸目驚心。申請不上項目、貸款不順、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人才難求難留、產品難以推廣……這些大家時常耳聞的現象,通過大量新鮮、確鑿的事例得到印証。例如,談到“專利蟑螂”,杭州古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說,有人專門注冊3家公司,手裡有幾百個專利,“如果我們跟這個公司和解了,對方一定會用另外一個公司來告,又要訛一筆錢”。不難看出,這樣的人就是在利用市場經濟的空子,專門跟創新對著干。再如,談到創新產品的推廣時,文章提出了3D打印公司雖產品沒問題,但因用戶找不到標准進行認証而隻好使用傳統產品的問題。這些都充分說明,創新的進程日益加快,而相應的制度建設還遠未跟上。
調查報道的基本功是挖掘事實。針對改革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既要把握時代特點,有宏觀視野,更要有沉下基層深入了解事實真相的能力。這組報道中,有不少被採訪對象採用了化名,不難看出採訪的難度。但更多的企業採取了配合採訪的態度,他們相信《人民日報》的報道能夠幫助反映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的調查採訪,彰顯了黨中央機關報的獨特優勢。
4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企業創新,還有多少‘制度藩籬’”系列報道第2篇。
有用——
突出策劃意識,助力政府決策
人民日報社前總編范敬宜說過:“我們的報紙不但要可信、可讀,而且要有用”。“企業創新”系列報道是一組帶有監督性質的報道,“有用”的目標該如何實現?
首先,處理好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的關系。媒體報道為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是不可動搖的一個大原則,但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我們也不能諱疾忌醫,一片鶯歌燕舞,這不僅不符合實際,也無助於深化改革的大目標。事實上,不少企業在創新進程中遭遇重重困難,再不下大力氣解決,這些困難將成為前進路上的大“瓶頸”。這組報道重在平和、准確地把事實寫出來,不預設立場,不加主觀評判,因此見報后反響強烈,被“監督”的各方反而感謝記者的良苦用心。
其次,以大樣本的採集助力政府決策。企業創新難,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因此調查樣本的選擇很重要。這組調查涉及的企業不是10家20家,而是121家,數量足夠大,而且覆蓋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包括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6個城市。特別重要的是,選擇的企業都是創新型企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說明了問題的尖銳性。
再次,強化整體意識,突出策劃意識。6篇報道,先說什麼后說什麼,很有章法。首篇發表的“政策篇”《這些“柵欄”最該拆!》相當於總綱,概述創新的主要困難,讀者隻要看完,就能強烈感受到“制度藩籬”的全局性。之后分別圍繞項目、人才、資金、知識產權、市場推廣5個專題依次闡述,案例豐富,論據充分,客觀呈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在編排上,特別重視標題的制作,尤其是三層結構的小標題,虛實結合,很能吸引讀者。
5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企業創新,還有多少‘制度藩籬’”系列報道第5篇。
調查報道能否促進工作改進,最終要靠實際效果來檢驗。從目前的反饋看,這一組報道受到各級政府的充分重視。國家稅務總局第一時間對相關企業進行了調研摸底,並在全國范圍就相關問題開展調研。山東、河南、浙江等地迅速推出解決問題的相關辦法,如山東啟動中小微企業創新競技行動,河南推出“政融保”產業扶貧項目等。河南省洛陽市成立由人社局、人才辦、科技局、工信委、金融辦、國資委、地稅局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就多家企業的人才情況進行座談調研,聽取企業的需求和意見建議,並形成報告,為相關決策出台提供了參考。
採訪扎實,有料﹔分析到位,有用。調查報道要取得好的效果,上述兩條很重要。這方面,“企業創新”系列報道值得我們品讀與借鑒。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撰稿:蘇長虹 統籌:王向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