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互聯網+"時代的音樂節:當"熱門IP"遇到VR

2017年06月28日06: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當“熱門IP”遇到VR

  【音樂節:城市文化新名片】

  上海草莓音樂節、蘇州太湖迷笛音樂節……各種主題的音樂節正在改變都市人的聆聽習慣,飄揚的音符和翻飛的琴鍵,吸引著樂迷摘掉耳機、走向戶外,用音樂表達自我。

  與此同時,處於“風口”的網絡直播平台借勢音樂節“熱門IP”,很快聚集了一批樂迷。VR(虛擬現實)直播等互聯網新技術讓網上音樂節更加新鮮有趣。線上線下聯動、樂迷互相導流,在互聯網時代形成了一條全新的原創內容產業鏈。

  音樂節搭上直播,線上線下為歌狂

  當幽藍色的燈光亮起,舞台下傳來歡呼和尖叫。伴隨著電子樂的節奏,2017MTA天漠音樂節在距離北京90公裡的天漠景區開演,1300畝的天漠成為激情歡唱的海洋。

  5月以來,全國各地進入“音樂節時間”,各大戶外音樂節以各種新奇元素給樂迷們帶來驚喜。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張北草原音樂節等,吸引著眾多年輕人聚會、狂歡。

  與此同時,網絡直播平台上的音樂節氣氛更加熱烈。據了解,在“樂視音樂”手機應用上觀看2017MTA天漠音樂節演出的用戶超過20萬。透過滿屏紛飛的彈幕,可以看出線上樂迷釋放著與現場觀眾同樣的熱情。

  而在去年的北京草莓音樂節上,摩登天空的“正在現場”團隊就推出了VR版本的音樂節直播。當天,新生偶像竇靖童的出現,讓4萬多現場歌迷一片沸騰。而在“正在現場”手機應用上,她的直播頁面點擊量是當天入場人數的17倍,達68萬多次。

  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表示,網絡直播增加了新的循環和導流,能夠讓線上和線下體驗有更好的結合。網絡直播讓去不了音樂節的人解解饞,不了解音樂節的人嘗嘗鮮。

  網絡直播有賣點,VR技術補充線下體驗

  隨著視頻內容創業、網絡直播、VR技術等熱度不斷上升,資本快速涌入了音樂產業。各大音樂平台看准了衍生網絡直播的潛在市場價值,把音樂節現場看作是內容生產平台,不隻做一次性的傳播,而是與線上內容相互補充。

  在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學院副教授張謙看來,網絡直播是對現有音樂節產業鏈的有益延伸,盡管樂迷們更傾向於進入現場直觀地感受音樂節,但對於難以滿足條件的樂迷,網絡直播觀看音樂節,也不失為可替代的方式。

  2014年,樂視最早探索音樂節的網絡直播,提供全球音樂節4K及高清直播、點播服務。隨后,摩登天空也開始布局網絡直播,推出“正在現場”手機應用。此后,“野馬現場”手機應用也採用付費模式支持音樂節現場直播和錄像回看。騰訊視頻也不甘其后,推出了直播音樂服務。

  張謙介紹,從各大直播平台所給出的數據來看,網絡直播已經被很多樂迷所接受,直播的效果也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更迭。“被引入音樂節直播中的VR技術,可以讓樂迷體驗到與平面視圖不一樣的浸入式觀看效果,既可以用於直播,也可以直接用於現場音樂體驗,讓觀看的角度更多樣有趣。”張謙解釋道。

  沈黎暉也認為,VR的使用為部分用戶增加豐富的想象力,結合音樂節線上互動、打賞,打造出與傳統音樂節不同的線上社區概念。但他也提醒,音樂節的線下體驗沒辦法替代,技術運用和網絡直播更多是一種體驗補充。

  科技+創意,音樂節IP盤活音樂產業

  “過去五六年間,音樂產業發展最快的是現場音樂,而音樂節又是現場音樂中最有活力的板塊。”沈黎暉回顧著音樂節在中國的發展軌跡。

  在沈黎暉眼中,從小眾的音樂聚會,到年輕大眾的新生活方式,音樂節是互聯網時代的戶外生活體驗,也是創意產業的平台。

  “音樂是音樂節的核心要素,但音樂節的魅力絕不止於此,無論是VR技術還是黑科技,互聯網時代圍繞音樂節產生的新玩法,音樂傳播的新創意才是音樂節最吸引人的地方。”沈黎暉表示。

  如今,音樂節在音樂類型、舉辦地、商業模式上出現更多新趨勢:大品牌音樂節之外,很多小眾類型的音樂節也頻頻出現,並在向三、四線城市延伸,加入更多科技元素,與線上的結合也更加緊密。

  張謙認為,在互聯網視野之下,音樂節可以看作是一種內容IP,在不同的直播平台流動,或制成視頻產品,構成可供交易的版權,但音樂節本身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或者平台。

  “像草莓、迷笛等大品牌音樂節通過巡演方式布局全國,每年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舉辦幾十場,構成了非常強大的推廣渠道。”張謙表示,“近10年來,音樂節帶動了整個音樂產業並推動了中國原創音樂的發展,影響不可估量。在唱片業走衰的背景下,音樂節起到了盤活本土音樂產業的重要作用。”(光明網記者 張紫璇)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