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動畫片走紅網絡 10分鐘讓孩子認識36個漢字

暑假到了,家長又在頭疼送孩子上什麼興趣班,或者夏令營了。這幾天,微博上@人民日報等發布的一個帖子很火。細看發現,帖子裡的這部“神劇”居然是1984年上映的,這部僅僅10分鐘的經典動畫片《三十六個字》,將36個象形字,串成了一個個好看好聽又好玩的小故事。不少網友驚嘆,“看完發現,一個字也能構建一部文化史”,而且“比熊出沒好看多了”。
三十六個字,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
記者看但,這部短片是一位慈祥的父親在教兒子識字,通過講解象形文字來說明中國文字的起源。動畫片是1984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品的,於1986年獲南斯拉夫第七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因為是1984年制作的,所以畫面和配音等難免會感受到那個時期的拙朴,但是動畫片中父親每個象形字都畫得非常靈動,孩子看的時候也特別能代入。
影片中父親用毛筆字畫出了三十六個“活動著的象形文字”,連貫起來也就是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紅“日”藍天,遠“山”近“水”,“鳥”在飛翔,“象”在吸水,“森”“林”“草”地,一片翠綠。“夫”騎著“馬”兒,穿“竹”林,過“田”野。突然,“夫”從“馬”上摔下,“馬”跑了,“夫”用“刀”砍“木”,造一“舟”,大“象”將“夫”卷送入“舟”中,將“舟”推下了“水”,“水”中有“魚”。“夫”撒“網”捕“魚”,“魚”逃走。空中飛過“燕”子,“日”邊出現烏“雲”,“雲”兒飄移,下起“雨”來,“夫”便用“傘”遮雨。忽而“舟”翻,“夫”落入水中,浪將“夫”推到“石”上,“夫”用“火”取暖。此時,一“龜”游來,馱起“夫”,“夫”又回到“舟”上。“夫”隨小“鳥”的引導前行,見一“虎”正追一“鹿”、一“豬”和一“叟”,“夫”拉“弓”射箭,“虎”即死去。“叟”進入“舍”內,將一隻“羊”送給“夫”,“夫”牽“羊”來到河邊,地上有“花”,又見一小“虎”在哭。“夫”設法將“虎”、“羊”、“花”運到對岸。這時“夫”才想起跑掉的“馬”,便吹口哨,“馬”又回到“夫”身旁。“夫”帶著一大批動物,讓它們回到“森”林,“夫”回到家,“門”裡出來一“犬”一“子”,后又出來一“女”子,夫將“花”插在“女”的頭上。“子”高興地喊道:“爸爸給媽媽戴花嘍!”此時,天空出現一彎明“月”。最后孩子稚嫩地說:“爸爸,這個故事應該叫馬夫歷險記。”
畫面質朴,匠心留存
在短片中可以看出,這位父親的畫畫技能高超,比如“馬”,一個繁體的馬字,看起來就像一匹靈性十足的馬,而“夫”這位男子看起來好像頭戴斗笠,一躍上馬,嘴裡喊著“駕”,馬兒飛快地越過了大大的“田”字格的土地,而“夫”的身體也弓了起來,顯示馬的速度,隨著馬進入了“森”和“林”,順帶又復習了開頭父親教的這兩個字。
記者發現,音樂也隨著象形字故事的劇情發展還有調整,比如表現“夫”遇到大雨時的急切,太冷得到“火”烤取暖時的溫馨。另外,配音中也有父子倆隨著故事進行的討論,尤其是“羊”要吃“花”,“虎”要吃“羊”的故事沖突時,該怎麼辦,孩子焦急地想辦法,而父親則在引導孩子做出最佳解決辦法,這一段故事體現幾種動植物的關系處理上也很有意思。
雖然畫質等都很質朴,但獲得了網友一邊倒的好評,很多網友說,“以前動畫片都有大量中國元素,尤其是傳統文化的體現,而現在很多動畫片越來越成人化,而且沒有實質性的內容,非常不容易留在腦子裡,好懷念這種質朴的匠心精神。”
更多的家長網友則表示,想起了曾經看過的“兩隻小老虎”這種動畫片,是講形聲字的,也特別好看。這種經典動畫片不僅寓教於樂,裡面還蘊含了很多文化審美,讓觀者也能看出制作者的認真和細致,希望能有類似的好作品再出現。更有趣的是,有一位教師網友說,自己給孩子們上書法課,用這個視頻用了快一百多遍了。(記者 孔小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