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編採探索

黨建報道如何增強吸引力

孫忠法
2017年07月05日11:26 |
小字號

黨建工作是各類媒體特別是黨報的重要報道內容之一,是黨報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由於黨建工作政治性強、內容嚴肅,造成了黨建報道不好採、不好寫,有的報道面孔呆板、內容枯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建設,提出了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近年來,隨著黨建領域改革不斷創新發展,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吏要求落地生根,新形勢新實踐迫切要求媒體創新黨建報道,傳播好黨建工作好聲音。如何增強黨建報道吸引力,讓廣大讀者喜聞樂見,從而營造出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成為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小切口、向下做

社會視角切入軟化硬新聞

選題的切入角度決定了報道的質量,可以說,一個好的視角是決定黨建報道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導力的關鍵。當前,在黨建報道中,由於規定動作多,導致不少報道都是“文件來、文件去”,工作味道濃,不接地氣。破解這一問題,需要切實樹立讀者意識,從社會最關心、最能引起注意的問題或事物入手,使得硬邦邦的黨建報道被軟化。

要避免大而全,以小切口反映大時代。黨建報道雖然嚴肅,但同樣也是要求以新聞為主體,同樣受新聞規律支配。從讀者角度出發,增強黨建報道的吸引力,就是少點工作總結氣息,多點生活味道。為此,要突破傳統的大而全的工作總結形式,積極用發散性思維,將黨建工作選題置於整個經濟社會大背景,審視各種內在聯系,尋求與社會性的最佳切入點。近年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這類作品很多。比如,《車巴溝裡來了“好親戚”》一文,記者跳出長達近60年的草場之爭本身,以最近牧民牧場遷徙平穩有序為由頭,從細微處入手進行報道,很好地展示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重大成果。可以想象,如果記者從當地黨委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何要求的、系統性措施是什麼入手,整個報道會有多沉悶。

尋求黨建報道的社會性,還要用向“下”的視角,建立與百姓的心理關聯。黨建工作的主體是各級黨組織,如果報道只是將目光停留在體制內對象,難免會顯得高高在上,自說自話,與百姓距離較遠。事實上,黨的建設的一切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無論是懲治干部腐敗,還是加強作風建設,基層的變化是最生動的變化,基層的感受是最真實的感受。為此,黨建報道落腳點必須是基層的發展變化,這樣才能跳出“隻緣身在此山中”工作本身,報道才能有可讀性。

見人見事、傾注感情

用有溫度的故事增強貼近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提高宣傳引導水平時明確指出:講好故事,事半功倍。這既是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為各類報道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現了宣傳規律、傳播規律和新聞規律的高度統一。

近年來,黨建工作不斷改革創新,取得了巨大進展,黨員干部作風好了、干勁足了,群眾都有明顯的感受。增強黨建報道的貼近性,必須讓群眾當主角,通過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反映他們的感知、體悟,報道才能個性鮮明、血肉豐滿。很多人都熟知的刊物《故事會》,曾風行全國,它就是靠講故事吸引人、感染人的。近年來,《中國組織人事報》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報道為例,這一工作是中央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重大部署,作為組織人事領域的專業報紙,《中國組織人事報》報道好這一工作責無旁貸,如何才能避免報道生硬?經過內部研討,最終確立了從人物故事入手的思路,策劃推出了“他們眼裡的‘兩學一做’”系列報道。通過各行各業基層黨員群眾來講述身邊變化的典型故事,以人見情、緣情敘事、因事明理,增加了新聞的貼近性和穿透力,受到讀者們的好評。

需要注意的是,好故事不是簡單舉例,必須要有溫度。記者要懷有對人民深厚的情感去採訪報道,踐行好新聞戰線的群眾路線,動真情去捕捉典型細節、典型事例,故事散發著熱氣騰騰的暖意,才能打動人、感染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個要求同樣適用於新聞工作者。黨建報道中的故事要接地氣、有人氣,記者必須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動真情,體會群眾的所思、所想,打撈出的彌漫著煙火味和散發著泥土味的故事,才能真正地引起人們心底的共鳴,使黨建好聲音入腦入心。

做靚標題、活化語言

降低報道的理解成本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黨建報道不能只是把黨建工作內容簡單地大聲宣傳,而是要致力於把黨建領域中的特定話語及其概念,轉譯為受眾能聽懂的語言。

首先要做靚標題。在標題上,字數盡可能精短、簡潔、通俗易懂。由於黨建工作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在制作標題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應盡可能地突出一事。此外,要多用精確語言少用模糊語言、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新聞寫作的實踐表明,一個好標題的誕生,是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艱難歷程。其基礎在於記者、編輯對黨建工作要有一個比較深的認識。記者、編輯眼界高、視角寬、看得遠,才能提煉出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生動傳神的好標題來。為此,從事黨建報道的記者編輯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不斷提高自身認識事物的能力,最終“吹盡狂沙始得金”。

讓“鄰居大媽”也能聽得懂,黨建報道才有吸引力、影響力。黨建報道之所以硬,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理論色彩濃、專業詞匯多,比較抽象。因此,在報道中,要注意軟化掉專業術語,避免文件詞匯堆砌。可以適當運用比喻、替代等修辭手法以及群眾的詞匯,包括俗語、歇后語、諺語等,使深奧的制度政策淺顯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繁雜的數據簡單化。同時,在報道行文時要貫通官方話語體系和民間話語體系,多講管用的短話,多講淳朴的實話,多講富有活力的新話,使報道盡可能“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這樣才能使黨建報道內容好看、百姓愛看。

(作者單位:中國組織人事報社)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