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平靜更是一種力量

對於未來,你有過怎樣的夢想?為實現願望,你是不是足夠虔誠、堅定?當遇到困境時,又是否能夠做到從容、淡定?
幾年前,去西藏旅行時,我遇到過許多朝聖者,他們無比虔誠。與滿身疲憊、一路艱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滿臉燦爛的笑容。
每當遇到朝聖者,我總在想:他們都有著怎樣的故事?他們都經歷過怎樣的跋山涉水,才從家鄉一路抵達心中神聖的地方?朝聖如此艱辛,他們為何如此幸福?
這一切,似乎在《岡仁波齊》中找到了答案。
這是一部紀錄片風格的電影:一個心懷忐忑的屠夫,家徒四壁、因為殺生而有罪惡感,隻能靠喝酒麻痺自己﹔一個期待新生命的母親,明明知道孩子會生在路上,仍然堅持前行﹔一個天真的孩子,離開家去朝聖,是她懵懂的生命中的頭一件大事﹔一個72歲的老人,最終在即將抵達岡仁波齊時平靜離世……從芒康出發,歷經一年時間,沿途2000多公裡,他們經歷各種我們無從想象的艱辛,然而始終無比虔誠,朝著一座叫岡仁波齊的神山堅定前行……
雖然路上遇到諸多未知狀況,但導演張楊的《岡仁波齊》整體卻是一部非常平靜的電影,平靜到好多人認為這部電影沒有高潮。真是這樣嗎?在我看來,那些平靜的細節,恰恰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比激烈的沖突更有力。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漫天的飛雪在飄舞,我以為他們肯定會停住腳步,然而他們頂著風雪繼續向前走﹔奔騰的激流擋住了去路,他們彼此望了望,決定磕過去,於是歡快地脫掉衣服,沒有猶豫、沒有抱怨,笑著匍匐下身體、扑向水裡﹔在翻越一座山時,他們的拖拉機被一台旅行者的越野車撞壞,司機下來道歉說車中有人昏迷,現在急需去醫院。對闖禍的司機,他們沒有指責,沒有要求賠償,只是平靜地讓他開車走。他們不會維修被撞壞的車,決定把車頭卸下,一起唱著歌,推著車廂朝拉薩走。推一段,再把車停下,返回去磕頭。如此平靜的處理事情,比爭執更震撼人心。
朝聖的路上,他們遇到一位熱情的老人,邀請他們到家裡住。因為老人的孩子也去朝聖了,他們特意留下來幫老人春耕。在耕田的時候,老人感慨了一句: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這麼急干什麼。
是啊,年輕人到底在急什麼?每天好像被千軍萬馬追趕著,急匆匆地向前沖,火急火燎地忙於應付各種人與事情,腳步走得太快太快,心卻難以平靜下來,靈魂趕不上腳步。而劇中人物那淡然平和的心態,不正是生活在水泥叢林裡的我們所向往的嗎?
這部電影的海報上,印有這樣一句話:“在前面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看起來很是心靈雞湯,想想卻是這個道理。在前行途上,雖然我們每個人要做的事情、要走的路都不盡一樣,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那就是要始終保持一顆虔誠、堅定、平和的心,用心丈量腳下要走的每一寸路,努力做到最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