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視劇《我的1997》央視黃金檔熱播 展現家國情懷

楊驍
2017年07月05日13:4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展現家國情懷

  電視劇《我的1997》目前正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黃金檔熱播,該劇描述了從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歸以前,內地與香港20多年的歲月變遷中,以主角高建國為代表的小人物為改變命運而不屈奮斗的勵志情懷,折射出一代人在時代的滄桑巨變中生活與情感的起伏沉澱。

  敬業精神完成艱巨任務

  《我的1997》導演王偉民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從去年10月籌劃,到今年6月播出,倒計時隻有8個月的時間,要拍30多集電視劇,其間要經過前期籌備、選演員、選景、拍攝、后期制作、審查、播出等環節,這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他的話說,一旦有任何的閃失和差池,要去補救都來不及。好在團隊跟了他很多年,配合得很默契,不需要磨合期。

  雖然時間很緊,但電視劇完成的效果和質量還不錯。這麼短的時間,對於演員的職業精神也是一種考驗。“大家都有一份情懷,不計勞苦、不惜代價地一起創作。在我們這個劇組裡,沒有演員超時,沒有規定多少時間就能收工,大家完全配合劇組的工作,說干多長時間就干多長時間,說收工才收工,沒有所謂的大牌、大腕,大家非常敬業、非常專心地去創作這樣一部戲。”巫剛、印小天、陳瑾等都是與王偉民第一次合作,但是王偉民對這些演員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演員印小天和瑛子是上世紀80年代生人,而這部劇演的是1976年到1997年期間的故事,戲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沒出生。這需要他們靠學習、觀摩、大量看書、看視頻資料,才能去了解。王偉民介紹,比如知青的生活,印小天和瑛子的生活中沒有這一部分,但是他們很用功,看了很多書,經典影片《甜蜜蜜》也都看了很多遍,能夠對當年的歷史有所了解,讓當年人物的特征體現在自己的身上。“他們非常努力地去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出色,很像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20年的風雨,在他們身上有很好的體現。”

  史料與故事相結合

  為什麼選擇1976年至1997年的時間節點?王偉民回答說:“這20年是香港回歸風雨歷程的20年,也是我們國家經濟騰飛和國力強大的20年,從家國情懷的角度,我對這20年充滿了感情,因為我們都是這20年中的受益者,這20年使得我們獲得了很大提升,作為中國人我為這20年感到自豪。”他表示:“有機會能夠充分展現這20年內地和香港的風雨變遷、社會變革對普通人的影響,是非常驕傲的一件事。”

  《我的1997》嘗試用真實的歷史資料鏡頭與故事片鏡頭相結合的辦法,而這部劇既不完全像紀錄片,也不太像一般的電視劇。紀實感與故事性的完美結合,是這部劇的一大亮點。為什麼採取這樣的方式?王偉民回答說:“這部劇的格局比較大,要表現20年香港和內地的社會進程和大的歷史變遷對普通人的影響。大的歷史背景、歷史節點和歷史事件,在劇中要有充分的表現,這種表現靠人物嘴說是不行的,所以決定採用有點像美國電影《阿甘正傳》的表現形式,用大量歷史資料片,給觀眾一種代入感。”

  劇中還原了當年歷史的場景,在這樣的場景之下,劇中的普通人被歷史進程和歷史轉折所影響,人物的生活和命運因此而改變。王偉民認為,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表現方式,一種比較大膽的藝術形式的嘗試,也是一次很成功的嘗試。

  主旋律應成為市場主流

  很多導演不願觸碰主旋律影視劇,而王偉民拍過《我的鐵血金戈夢》《彝海結盟》《紅色利劍》等一批主旋律的電視劇,為何對此情有獨鐘?

  王偉民說,他有學院派的教育背景,是有情懷的人,從骨子裡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正能量的東西,有自己創作的觀念。他認為:“主旋律應該作為我們國家影視市場很重要的一部分,應該是市場的主流,主旋律的影視劇應該也是商業化的,不應該與商業劇剝離。宣傳正能量,表現家國情懷的主題,在任何國家都是很重要的商業劇,與主旋律一點都不矛盾。”

  王偉民表示:“觀眾長久以來形成了一種偏頗的觀點,一提到主旋律就會認為不好看,是喊口號,是假大空,其實這是一種創作上的誤區。”而王偉民是決心要把主旋律拍好看的導演,“把主旋律裡的人物構建得非常生動、鮮活、能夠吸引人,把故事講好看,觀眾一定會喜歡。”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