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All in AI,百度能否抓住人工智能時代的中國機遇?

2017年07月07日06:44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All in AI”,發布AI轉型戰略的百度能否抓住人工智能時代的中國機遇?

半畝方塘 彩

  一個普通的樂高拼裝玩具,稍加改造,嵌入一枚薄薄的智能芯片,就可以和孩子們說話了。一輛普通的汽車,即使沒有配備激光雷達和攝像頭,加載了智能模塊后,依賴定位系統能實現在固定路線上的自動駕駛。家中的任何一個電器都能成為人機交互的端口,而不再依賴傳統的PC端和手機端……也許很多人還覺得這是遙遠的科學幻想,但中國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已經正式對外發布了這些技術平台。

  7月5日,被稱為BAT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三巨頭之一——百度,在北京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開發者大會,宣布百度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提出口號All in AI,開放了語音交互平台DuerOS(度秘)和自動駕駛平台Apollo(阿波羅)。借助這兩個平台,開發者可以開發屬於自己的會說話的機器人和具有一定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

  百度舉行的這場AI開發者大會,是國內首次大規模的AI開發者大會。這場大會傳遞出一個信號,互聯網的競爭已經從移動互聯網時代邁向了智能互聯時代。這場大會也引發人們思考: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未來的行業與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該如何迎接即將到來的智能互聯浪潮?

WechatIMG836

  AI時代呼之欲出

  在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公司首席運營官陸奇在開場演講中說,我們整個社會正在進入一場全新的、技術革命的時代,AI的時代已經到來。AI將如同前三次工業革命一樣,給社會的方方面面帶來深刻變革。AI技術能讓我們開發智能化的產品,智能是獲取、應用知識達到目的的能力,AI革命將使知識的獲取更加快速。通過大數據的訓練,機器能聽懂每句話、看懂每張圖。未來計算的前台和后台都將發生改變,前台不再是通用計算平台,而是傳感器加智能芯片,后台則是計算雲。我們將從連接人與信息的社會,轉換到喚醒萬物的社會。

  為什麼人工智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呢?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后,60年間,人工智能經歷了漫長的積累,期間還遭遇了兩次熱潮和寒冬。最新一次人工智能熱潮的興起,得益於移動互聯時代大數據的積累、計算機運算能力的大幅提升、深度學習算法的突破。當前,人工智能正處於從感知向認知突破的階段。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都取得長足進步。簡單地歸納,機器可以“聽懂每句話,看懂每張圖”了。

  基於人工智能已經具備的能力,國內外的互聯網公司和創業者,都在為人工智能技術尋找適合的應用場景,智能家居、智能客服、智能教育、智能醫療、無人駕駛等,都是比較大的應用場景。此次百度發布的兩個開放平台DuerOS(度秘)和自動駕駛平台Apollo,將為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在各個行業的落地提供便利。

  據了解,搭載了DuerOS的設備可以和用戶進行語音交互,廣泛應用於智能家居、穿戴、車載等多種場景,語音識別准確率97%,具備多輪對話能力。而根據Apollo路線圖,到2020年底可實現高速和城市道路的全路網自動駕駛,目前Apollo合作伙伴中,包括長安、奇瑞、北汽、一汽等中國汽車生產企業,以及福特、戴姆勒兩家全球化的汽車生產企業。

  布局人工智能,中國需加強人才儲備和基礎研究

  舉行開發者大會是全球互聯網公司的一個慣例,大會主要目的是向研發者們展示最新的技術。近期互聯網巨頭舉行的開發者大會,人工智能都是重磅主題。2017年5月,谷歌2017年開發者大會宣布了從“移動優先”轉向“人工智能優先”的發展戰略。微軟的開發者大會,智能語音助手Cortana的未來應用場景也成為焦點。

  百度向人工智能的轉型,是目前中國互聯網企業布局人工智能的一個縮影。在這一輪的人工智能技術革命中,無論是從人才、政策、產業結構還是用戶基礎看,中國都有著獨特的優勢。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43%人工智能學術論文由華人撰寫。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和轉化。中國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和海量的數據,為人工智能的落地提供了巨大的驅動力。

  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認為,發展人工智能,中國和美國其實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未來中國要想和美國並駕齊驅,吸引全球優秀人才非常重要。目前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在數據、產業化方面做得不錯,但算法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未來應該加大基礎研發力度,通過國家實驗室等項目,踏踏實實做研究,增強基礎研發能力,爭取能出一些領先5到10年的技術成果。(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半畝方塘工作室 趙婀娜 智春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