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6期

電視欄目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形式分析

韓  婧
2017年07月07日10:0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2016年2月至4月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的開播為當下電視節目帶來了一股文化氣息,作為一檔原創本土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一經播出就創下同一時段的收視高潮,並掀起了國人對中國詩詞的學習熱潮。暌違一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似一股清流,火爆春節熒屏,在帶領著全國電視觀眾重溫中華經典詩詞的同時,極具中國傳統氣息的視覺效果增強了節目的形式感和儀式性,配合賽制結構完成了節目的形式訴求。

關鍵詞:欄目﹔詩詞大會﹔視聽效果

一、視聽效果 形象表達詩詞意境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於2017年1月29日晚8點登陸央視綜合頻道,延續第一季中“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節目宗旨,節目組邀請了106位詩詞愛好者進行詩詞比拼和鑒賞,帶領全國電視觀眾重溫經典詩詞,感受詩詞之美。

希臘詩人希摩尼德曾說:“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大部分電視觀眾對於古詩詞的認識仍舊停留在書本上,那麼,如何將文字中的美巧妙地轉化為視聽效果,便是《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即將攻克的一大難關。執行總導演劉磊表示,節目在視覺上力求做到宏大主題微觀表達,抽象主題具象展示[1]。例如,“舉頭望明月”的象征性表達﹔比賽時的“盾牌”“射箭”,如同戰場殺敵。另外,節目開場配以卷軸、3D視覺效果等元素令人眼前一亮:大幕揭開,一幅古代畫軸緩緩展開,春色噴薄而出,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伴隨著滿屏飛花映入觀眾眼帘﹔夏意漸濃,“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時空轉換,“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深冬將至,“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詩詞交替呈現向觀眾展示了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描繪,感受詩詞之美。

同時,場景化設計增強了節目的形式感和儀式感。現場藍色的主題色調將節目襯托的寧靜而嚴肅。背景大屏上的“中國詩詞大會”鑲嵌在一輪圓月上,配合著藍色的背景,使現場有如浩瀚的夜空。浩瀚夜空襯托著皎潔明月,頗能使觀眾聯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古詩詞,意境悠長。背景大屏上不僅顯示“海上生明月”的標志,還動態顯示每位選手的得分狀況,並且還會根據節目內容動態播放有如楓葉竹林、荷露香草、寒山碧水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符號。

古代中國曾借用“會獵”指代戰爭。節目組為了彰顯氣勢,將詩詞比賽與行軍打仗結合在一起。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中場景的安排布置便充滿了戰爭的氣息,參加節目的選手們如同面對一場激烈的大戰[2]。選手們的答題區位於演播廳中央,當他們上場答題時,他們站立區域的圓形底座將徐徐升起。而選手們答題區位置的設定也如同一位位將軍在指揮自己的士兵。“百人團”選手區域位於答題選手的正對面,每位“百人團”選手的桌前都會有一個小的屏幕,上面顯示一個“盾牌”的標志,一百位選手便會有一百個標志的盾牌。每結束一個回合的答題較量時,主持人董卿便會說:“讓我們看看百人團的答題情況”,屆時光線齊聚百人團區域,答錯題目選手面前的小屏幕便會顯示出“盾牌”被“擊碎”,答錯人數於背景大屏顯示。

圖1 冷色調的現場處理

圖2 暖色調的現場處理

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色彩的選擇上,節目以藍色的冷色調為主,象征了寧靜、嚴肅的視覺風格。冷色調的造型元素微妙地達成了對觀眾情緒的控制,選手們答題時整體色調偏冷,象征了比賽的嚴肅性﹔而當查閱百人團選手答題情況時,一小階段的答題結束,暖色調令人放鬆,冷暖色調的對比是節目調節視覺重量的方法[3]。色調的變化也帶來了空間的轉換:當選手答題時,節目組採用藍色調的LED屏幕做背景,場景呈冷色調﹔而當切換到百人團選手答題結果時,現場採用的是暖色調。

除此之外,當專家學者進行點評時,現場的色調也會配合賞析的詩詞進行轉換。如專家學者賞析杜牧的《江南春絕句》時,現場整體綠色調的和諧一致似把我們帶回到了煙水明媚、萬物復蘇的江南。陸游的《釵頭鳳》表達了他追憶唐婉,淒涼離別的情緒,現場的紅色調在此刻象征著深秋的紅,楓葉飄零,離愁別緒涌上心頭。

 

圖3 綠色調的現場處理

圖4 紅色調的現場處理

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節目中的音樂多採用中國古典樂,服務於節目的具體空間與敘事情境,配合視覺方面的場景、道具等。節目開場的音樂《笑傲江湖路》大氣磅礡,凸顯節目氣勢,穿插於節目之中的古典樂也帶給節目古色古香的韻味。當大家的目光轉向百人團選手答題情況時,現場隨即出現一種較為緊張的音效。音效傳達環境信息,打破原有畫面內的平衡,使節目向前推進[3]。當百人團選手答錯題目時,現場擊碎“盾牌”的音效也表現了比賽的真實感與儀式感。當鏡頭轉向有故事的選手時,伴隨著旋律優美的古典輕音樂,如《寒山遠黛》《臨安初雨》《君莫思歸》等。選手們娓娓道來他們的不幸經歷或當下生活。音樂元素在此刻成為場面的直接參與者,配合選手與畫面,渲染選手的情緒,刺激觀眾的情感反應。

二、賽詩爭擂 營造濃郁競賽氛圍

我國古代文人間素有“賽詩”的傳統,“賽詩”具有較強的娛樂性與觀賞性,以比賽的形式結構欄目,更能對觀眾產生較強的吸引力。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在競賽機制上繼續採用了上一季的比賽規則。每一場比賽由106位挑戰者全部參賽,比賽分為個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兩部分,同時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創新性地增加了“飛花令”這一環節。每場比賽結束時,下一場比賽的參賽者由在現場百人團中答題最多且最快的前五位選手組成。每位上台的選手最多可答10題,如果期間出現失誤,便停止答題,每位選手的得分以每一題中百人團選手答錯的人數累積計算。在個人追逐賽中,由5名選手上台與百人團同答一組題,最后5人中累積擊敗人次最多者即為該賽段優勝者,將與百人團中答題最多且最快的選手進行“飛花令”的比拼,勝者將作為攻擂者,將於擂主爭霸賽階段與守擂擂主進行新的比拼,競爭該場比賽中的擂主席位。直至最后一場勝出的擂主即為本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雖然節目延續使用了比賽的規則來區分勝負,角逐冠軍,但比賽僅為節目形式,節目組真正的目的是“以詩會友”,喚醒觀眾們心底對於詩詞的熱愛。

“飛花令”原為古代詩人行酒令時玩樂的文字游戲,節目組創新性地將“飛花令”融入本季《中國詩詞大會》中。在“飛花令”環節,兩位選手現場相對,相繼背誦含有“花”“月”“山”“雲”“夜”“春”等字的詩詞。“飛花令”考查的是選手們的詩詞儲備以及臨場反應能力,由於比賽感強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本季《中國詩詞大會》冠軍武亦姝曾在“飛花令”環節以淡定氣魄背誦先秦《詩經》中的詩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震撼觀眾,數次守擂的彭敏在關鍵字“人”的比拼中,首先將對手打敗,后又以一敵二十五人,讓觀眾連連叫絕。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以及鑒賞的形式,帶領觀眾重溫經典古詩詞,重新感受古代詩人、詞人的情感與智慧,同時也點亮了廣大觀眾在當下的生活。也讓國人重拾中華詩詞文化,重新審視自身的詩詞文化水平,繼續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的較為固定的文化形態,同時也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小 結

與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相較,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創新與發展,本文通過分析電視欄目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畫面構成的視覺元素、色彩色調以及音樂音響等方面,結合《中國詩詞大會》詩意性的創作特征,將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帶給廣大觀眾們一場場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同時,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在形式上的創新與發展,不僅使該節目獲好評無數,也繼承與發揚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晁曉峰.解析《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敘事[J].中國電視,2016(10).

[2] 張利英.《中國詩詞大會》激活中華文明的生命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9).

[3] 張菁,關玲.影視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