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張楊:《岡仁波齊》讓我完成了一次電影的朝聖之旅

桂杰
2017年07月10日07: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張楊:《岡仁波齊》讓我完成了一次電影的朝聖之旅

  7月4日,電影《岡仁波齊》導演張楊和制作團隊的一些成員在朋友圈轉發了一張電影海報,上面寫著這樣一行字:“公映15日,票房累計6656萬元,6656是岡仁波齊的海拔高度,感謝同行的220萬人和我們一道在電影院轉山。”

  最近,西藏題材電影《岡仁波齊》引起廣泛關注。一位公司白領說:“在商業大片扎堆兒的電影院中,《岡仁波齊》猶如一道清流,看完這個電影我沒有哭,也沒有叫,但整個人都變得安靜下來了。”

  《岡仁波齊》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在藏歷馬年,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磕頭2500公裡去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同行的人當中,包括一個即將臨盆的孕婦,一個家徒四壁的酗酒屠夫,一個身患殘疾的少年,一對蓋房子遭遇家人死傷的中年夫婦以及他們的9歲女兒……一行11人,一段不平凡的朝聖路途,他們只是朝著既定的目標走著,走著。

  “我這部片子是電影,不是紀錄片,我是以電影的操作方式、電影的拍法去拍的。”張楊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面色黝黑的張楊戴著藏族帽子,留著長發,手上纏繞著珠串。

  10多年前,張楊就表達過想要拍攝藏地題材影片的願望。直到2013年年底,張楊才正式開拍《岡仁波齊》這樣一部純粹展現藏族文化的影片。

  張楊說:“夢一直在那裡,但之前客觀條件不具備。膠片時代,投資成本比較高,燈光亮度等要求也比較高。我們這個拍攝方式工期比較長,因此必須壓縮團隊,必須把制作成本壓下來。”

  《岡仁波齊》的拍攝方法跟常規電影不太一樣,所謂的演員只是在用心表演他們自己,而不用去表演任何人。“9個多月,我把成本花在時間上,制作團隊壓縮得很精煉。”張楊說。

  有的觀眾感覺《岡仁波齊》“不好看”,沒有視覺奇觀的特效,沒有宏偉闊大的場面,沒有又帥又悲情、扮相美麗精致的青年男女,沒有延展的劇情沖擊,也沒有渲染情緒的配音旁白……《岡仁波齊》太朴素了,朴素得讓人忘記它是一部用紀錄片手法拍的故事片,不由自主地把它當成紀錄片。

  一位觀眾說:“在電影過半的時候,我在等著電影裡會出現點什麼意料之外的故事。”比如,當看到醉漢摔倒在雪地裡,想著他可能不會再站起來了﹔當看到朝聖路上遇到暴風雪,想著這群人必會度過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當看到朝聖路上車來車往,想著也許下一秒鐘,會有慘烈的一幕。尤其是看到青春期的藏族少年和拉薩城裡的洗發小妹相遇,心裡想著肯定會留下一段風花雪月的故事。

  然而,都沒有。

  從大雪紛飛,到春暖花開,小溪潺潺,夏日炎炎,最后又見大雪紛飛,朝聖者依舊如故,他們只是往前走著,保持一個虔誠的匍匐的姿態,磕長頭讓黝黑的臉上唯有額頭一處因掉皮而變白。當朝聖隊伍拖拉機車頭被路上的車輛撞壞,沒有出現爭吵,司機說車上有人等著急救,於是眾人提醒了司機幾句后就放他走了。遇到淺淺的溪流,大家相視看了一眼,就脫掉厚重的衣服,照樣一路磕頭過去。旅途上錢不夠花了,就去打零工,賺得旅費后繼續上路。

  《岡仁波齊》中有生有死。朝聖途中,孕婦忽然臨盆產子,生下孩子之后繼續上路,朝聖的隊伍中有了嬰兒的啼哭聲。“這是真的,沒有刻意設計。”張楊說。

  影片中還有一個片段,年邁的老人在某天清晨離世,眾人把他葬在“神山”的懷抱,沒有痛哭隻有祝福,然后繼續趕路。張楊說:“這個情節是整個影片中唯一一處安排的劇情,因為他們對於生死的態度不一樣,我希望這個小小的朝聖隊伍中,能容納盡可能多的人生樣貌,出生,死亡,受傷,每天的聊天和祈禱、磕頭,這是人類都會遇到的事。”

  “神山”岡仁波齊山腳下,空曠的雪地上,幾個人依然行進在朝聖的路上。當畫面定格,電影結束,朴樹的歌聲響起:你在躲避什麼/你在挽留什麼/你想取悅誰呢/你曾經下跪/這冷漠的世界……

  有的電影院裡,出現這樣的情景:很多人還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聽著朴樹的歌,不願離去。

  張楊說:“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我也拍過比較商業的電影,《岡仁波齊》讓我回到內心,拍與自己內心相關的東西。今天取得這樣的票房成績,沒有太大驚喜,因為我拍攝的目的不是要去贏得票房,這就是個小眾的東西。我相信觀眾有他們的判斷力,需要市場有不同的電影出現。”

  從影片2013年11月拍攝完成至今已經3年半,這些朝聖的人們,現在過得怎麼樣?他們還能回到過去的生活嗎?

  不久前,攝制組帶著這些疑問,又回到了普拉村,探望了這群朝聖的人——

  張楊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屠夫江措旺堆在磕頭之后,腿腳比以前利落了,不再殺牛宰羊﹔尼瑪扎堆一家沒什麼變化,楊培爺爺依舊在山上放羊﹔斯朗卓嘎依舊放牛砍柴做家務,普通話退步了,目前沒有生育﹔在朝聖路上生下孩子的次仁曲珍又生了第二個孩子,如今大兒子丁孜登達已經3歲多了﹔仁青旺佳由於身體原因,仍然在家放羊,見過世面之后,他更成熟了﹔達瓦扎西離開村庄,到大理、拉薩打工至今……

  “他們跋涉於朝聖路上,就如同我們去聚會、去超市、去打牌、去散步。朝聖后,他們依舊保持著原有的生活狀態,該放羊的放羊,該務農的務農。反倒是我,完成了內心一次電影的朝聖之旅。”張楊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