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編採探索

地方媒體如何講好精彩故事

朱勝偉
2017年07月11日14:04 |
小字號

好新聞要學會和善於講故事,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使報道更具傳播力和引導力,使新聞的可信度和接受度更強。但講什麼、怎麼講、怎樣講好,卻是必須要解決好的問題。在認真學習2016年度浙江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后,筆者發現,《一個小鎮的鳳凰涅槃》《“乞討媽媽”楊再玉:再苦再累也要帶好孩子,等他回家》《“嘉興互聯網之光‘變形記’”系列報道》等3篇獲獎作品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和方向。

講好故事要找准特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城市元素。從近年來的一些獲獎作品來看,正是作者找准了地域特色,在充分挖掘地方元素的基礎上做好新聞報道,最終成為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好故事。而地域特征和城市元素,正是新聞報道的“富礦”,一旦深挖進去,定能收獲更多不一樣的故事。

圍繞世界互聯網大會,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策劃和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也獲得了不少新聞獎項。去年11月1日起,《南湖晚報》推出了《“嘉興互聯網之光‘變形記’”系列報道》,該組系列報道在文本設計上十分新穎和巧妙,有樣本、有故事、有延伸、有思考。每篇報道以故事為切入點,將世界互聯網大會帶來的“互聯網+”變化融入其中,見人、見事、見變化。

同樣,《溫州日報》立足中國改革先行地、民營企業之都等城市元素推出的《敢為天下先——改革開放30周年大型連續報道》《民企突圍的溫州報告系列報道》《十問溫州發展》等,《金華日報》立足“一帶一路”中的特殊地位推出的《馬德裡迎來首趟“義新歐”貨運班列》《約旦小伙穆罕奈德和中國姑娘安家義烏 “花”餐廳完美詮釋中國夢與阿拉伯夢》等報道,《湖州日報》圍繞生態文明等地域特色推出的《“生態+”系列報道》等均收到了不錯的反響,在講好故事的同時唱響了地方“好聲音”。

講好故事要以小見大

所謂以小見大,就是要讓“一滴水看見太陽的光輝”,通過基層實踐的“點”,反映全國性的“面”。而要找准這個“點”,就必須具有全國視野,在吃透中心工作或重大主題的背景、意義和核心訴求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圍繞中心推進工作的創新舉措和生動實踐,使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一個小鎮的鳳凰涅槃》是《杭州日報》推出的一篇策劃了近半年的調查性報道,它以故事的形式相互交織地進行了很好的場景陳述,這個曾經的工業重鎮在經過艱難的“重生之路”后,最終成為“樂水小鎮”。該報記者在講好這一故事時,透過3個普通人的親身經歷來反映小鎮的“浴火重生”,寓宏大題材於日常性敘事中,在細節和小故事中展現主題的重大、細致和質感,折射的也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意義。這種解構宏大主題的個體敘事方式,給了讀者更為真實和直觀的認知,描繪了一幅更具真實感的新圖景。因此,講故事是一種手段,根本目的就是以小見大。

任何新聞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其所呈現的可能就是一個新聞事實的“剖面”。因此,要表現宏大主題就應從小處著手。當然,以小見大並不單單指基層的實踐,也應在講述故事時注意挖掘讓人印象深刻、真實感人的細節,從而在細節呈現和情感共鳴中弘揚時代精神。

講好故事要情真意切

講好故事,在突出具體人物和曲折情節的同時,還要注重情感上的把握,要在故事中情真意切地表達。也就是說,要通過“情景再現”深挖蘊含在其中的內心情感,讓真實的畫面去感動和觸動人心,從而使報道大眾化、生活化,更具人情味,從而拉近讀者與報道主題的距離,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貼近性。

《金華日報》的報道《“乞討媽媽”楊再玉:再苦再累也要帶好孩子,等他回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由於家人的不接納,無家可歸的楊再玉獨自帶著剛滿月的兒子,從貴州老家來到義烏。當時,她的丈夫因涉嫌搶劫被關押在義烏市看守所。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讓他在獄中安心改造,用完出門時母親偷偷塞給的900元錢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楊再玉隻好帶著幾個月大的孩子艱難度日……

在講述故事時,“乞討的過程”“沒錢坐車時”“一封回信”等一系列“場景再現”,很容易讓讀者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從而收到娓娓道來的效果。然而,報道並沒有止步於此,《金華日報》在之后還聯合多部門開展救助,並參與籌建了省內首個專門幫扶貧困服刑人員子女的公益創投項目,報道主題由此得到升華。

(作者單位: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責編: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