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編採探索

報道語言要創新而不“媚”新

王秀珍
2017年07月11日15:03 |
小字號

對許多媒體而言,報道語言創新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僵化的語言、刻板的表達方式,越來越難以被讀者接受。那麼,為什麼一些媒體的報道語言突出存在老化、僵化問題呢?

首先是因為思維僵化。隨著國家發展進步,現代化進程加快,社會的多元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公眾的表達渠道也越來越多。在這種形勢下,媒體報道就必須轉變思維。一些媒體不能完全適應新情況,依然用單一的目光俯視多姿多彩的生活,這就難免遭到讀者的厭棄。因此,報道語言創新首先是思維方式的創新,要通過對多元觀點的關注來提高報道的新鮮度和靈活性。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媒體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要有引領和引導輿論、促進國家改革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立場和態度。

其次是因為調研不深。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凡是深入生活的報道不可能是生硬僵化的。尤其是隨著現代生活越來越豐富,社會運行越來越復雜,一條新聞往往牽扯多個相關方,一個問題往往存在復雜的原因,如果採訪者秉持探本溯源的精神,有著摸清來龍去脈的韌勁,寫出來的報道必然生動活潑。

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採訪者調研並不深入。他們或是觀點先行,只是把採訪作為尋找支撐觀點素材的過程﹔或是沒有窮根究底的追求和精神,採訪浮皮潦草,滿足於走馬觀花﹔或是對復雜的境況缺乏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因此,無論何時,扎實的調研都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媒體職業化、專業化的重要標志,即便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也是如此。

再次是因為創新精神不夠。一些媒體有自己的老話套話、習以為常的標題格式和行文方式,時間一長,就成了八股一樣的存在。比如制作標題,經驗介紹習慣用“……的啟示”,負面現象習慣用“警惕……”﹔再比如,行文習慣於“三段論”:首段陳述現象,中段剖析原因,末段提出建議。這些手法,本無可厚非,用得恰當也是很好的,但無論什麼想法,一旦成了擺脫不掉的套路,就難免讓人厭倦。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生存面臨嚴峻挑戰,與時俱進創新報道語言刻不容緩。在這一過程中,傳統媒體從業人員要轉變思想,實現兩個轉變。

其一,提高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媒體從業人員要增強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增強判斷能力,敏於發現問題、尋找獨特的報道切入點。同時,要扎實調研,用雙腳和汗水寫出帶著露珠的報道。

其二,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時代在變化,讀者的需求也在變化,要根據這些變化不斷推陳出新,改變敘述方式和報道語言等。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報道要主動對接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需求,用新媒體元素改造傳統敘述方式,要主動與新媒體報道形式實現對接,與新媒體終端加強融合。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報道語言必須有所變化,但目前一些媒體在這方面有些偏差,他們把挪用網言網語作為報道語言創新的方式方法。有些網言網語確實鮮活生動,體現了語言的自我革新和自我發展,不過網言網語可謂泥沙俱下,參差不齊,網言網語中的粗鄙化現象也很嚴重,雖然語言有自我淨化的功能,但在社會轉型期,人們難免存在浮躁情緒,一些粗鄙化語言成為宣泄情緒的出口,造成其在一段時間內的流行,讓社會文化染上了一些粗鄙化色彩。

對此,媒體不能推波助瀾,更不能對這樣的“創新”語言照單全收。對網言網語,媒體要有定力和判斷力,既要吸納其創新元素,也不能輕佻追捧,對創新報道語言要有想法、有定力。

(作者單位:半月談雜志社)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責編: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