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腔調》:高品質的有聲教科書

楊驍
2017年07月12日13:4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腔調》:高品質的有聲教科書

  ▲射擊奧運冠軍楊凌在討論文稿。

  ▲體操奧運冠軍李珊珊在直播間准備。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供圖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主流媒體的示范和引領。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音樂節目中心策劃採制的36集大型系列節目《中國腔調》用文藝的形式,全媒體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風范,在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50多位大師新秀展現聲音魅力

  《中國腔調》系列節目分為傳統音樂、中國曲藝、民間體育、古典詩詞、中國書畫、民間工藝、中國戲曲等七大系列,共36集,每集9分鐘左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音樂節目中心策劃推廣部主任黃莉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音樂節目中心在歷時3個月的策劃採編過程中,採訪了50多位文藝界、體育界、書畫界名家及民間藝人,邀請20多位各界名人參與演播,其中既有國寶級的大師,也有傳承古老藝術的新秀。

  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其中一些是文藝節目比較慣用的樣態,比如音樂、戲曲、古典詩詞等,而體育、書畫、工藝在過往文藝廣播節目中是不容易被表現的,它們大多是以視覺為主要表現手段,極少用聲音表達。黃莉表示,這是難點,同時也是《中國腔調》的創新點。她用山水畫節目舉例,這期節目用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主題音樂帶入,“《功夫熊貓》裡,層層疊疊的大山雲霧繚繞、氣韻生動,就像一幅幅山水畫,讓人一秒進入到關於古老中國的想象。”讓聽眾瞬間就進入到節目設置的主題中,之后再對山水畫藝術進行闡述。

  文藝宣傳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音樂節目中心的主要任務,《中國腔調》以傳承為主線,用文藝的形式展現聲音的魅力,是基本思路和框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音樂節目中心策劃推廣部副主任李歆表示,從策劃、採訪、編輯,到組稿、制作各環節都做到了以文藝形式展現中華文化之美。同時,採制《中國腔調》為年輕的編輯、記者和主持人提供了一次業務訓練的機會,“他們平時接觸更多的是直播節目,雖然直播節目時效性強,但無法像錄播節目那樣精細磨合,年輕同事缺乏這樣的機會。全中心的編輯、記者和主持人都參與到這個節目當中,對大家來說是業務的鍛煉和啟發。”

  從專業敬業精神擔起文化責任

  “無論是節目播講人還是採訪的專家,他們都非常敬業和認真,在推廣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大家覺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都在為此努力。”這也讓《中國腔調》民間體育系列的制作人劉姍姍備受感動。《中國腔調》中的民間體育系列《民族民間體育的“前世今生”》,由莫慧蘭、陳中、楊凌、王麗萍、李珊珊5位體育世界冠軍擔任播講人,大家都表示,希望在推廣體育方面盡自己的力量。

  女子跆拳道奧運冠軍陳中錄制的節目是“鉤強與拔河”,她在節目中說道:“如果把拔河用的繩子看做歷史的長河,一端是今天,另一端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您能想得到嗎?被比喻為‘團隊作戰’的拔河,真正起源於戰爭。楚國和越國,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兩個臨水強國,在江浙一帶的水面上,展開了一場‘鉤強’大戰。鉤強,正是拔河運動的‘前世之身’。”陳中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家通過無數遍地講演,最終完全背下來。

  射擊奧運冠軍楊凌在錄制“彈弓與射箭”節目時,他對文稿中的一處描述產生質疑,及時求証,進行更正,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和精神也感動了音樂節目中心的採制團隊。黃莉表示,這只是眾多播講人中的縮影,“我們在邀請播講人和採訪專家時,隻要說明來意: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他們都非常願意支持和配合,並且全力以赴。”

  借力新媒體立體化傳播

  邀請播講人和專家不是難點,黃莉認為,難點在於每集不能超過9分鐘的篇幅。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把大的主題說清楚講明白,這是一個難題。編輯和制作人用盡可能少的時間,找出最精華的內容來展現,考驗的是能力和水平。而《中國腔調》以新媒體手段傳播,可以彌補廣播的不可視性,通過圖片、視頻的補充讓大家在聆聽節目的同時,更加鮮活、立體地感受到節目內容,有效地提升了廣播節目的傳播價值。

  《中國腔調》新媒體內容在音樂之聲、都市之聲微信公眾號上同步上線,每天單次單條推送,突出重點,同時又展現出不同的特色。例如《傳統音樂》系列凸顯演奏美,排版中加入樂器表演的視頻,讓受眾對箜篌、笙等較為陌生的傳統樂器有了更直觀的了解﹔《中國書畫》系列在排版上選取大量經典名畫,為受眾普及美學知識。

  鄭州聽眾康振偉來信表示:“《中國腔調》節目的圖文音頻,在頻率微信公眾號同步推送,又和傳統廣播的呈現有所不同,具有新媒體特色。可以邊聽音頻,邊看文字,看到著名音樂家的演奏狀態,還能夠聽到鑲嵌在文章中的音樂作品。新媒體傳播是對傳統媒體的再創作、再補充、再完善,能夠讓廣播節目更加立體化。”

  《中國腔調》系列節目從策劃、採訪、編輯,到組稿、制作各環節都做到了以聲音展現中華文化之美,讓聽眾漫不經心、稍縱即逝的收聽感覺淡化了,能夠沉下心來細細品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風范,是一檔普及傳統文化的高品質的有聲教科書。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