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最可能誕生“獨角獸”的行業:人工智能+
全球第一的機器人設計公司Boston Dynamics
在剛剛過去的首屆世界智能大會上,中國工程院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
也是在這次大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最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規劃對指導2030年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進行系統的部署,同時包括與此相關的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
從1956年人工智能(AI)概念在達特茅斯會議上正式確立,歷時一個甲子,幾度沉浮,人工智能再度掀起了一股投資潮和創業熱。在資本、技術和政策的三重利好之下,一場由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震蕩正在發生。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人工智能+”有望成為新業態,而人工智能產業也將成為獨角獸的集中地。
海外科技巨頭人工智能並購之戰
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在圍棋領域的“人機大戰”推動了AI新一波話題高潮,也將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谷歌等科技巨頭公司身上。事實上,為了搶佔人工智能跑道領跑地位,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和英特爾公司早已通過展開一系列的收購暗戰,大魚吃小魚,收購那些在技術方面有獨特造詣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快速聚攏人工智能核心技術。
風投市場調研公司CB Insights的研究報告顯示,2011-2016年,近140家致力於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私企或者創企陸續被國際知名科技企業收購,僅在2016年,就有40多家相關創企被收購。
2013年谷歌收購人工智能領域創業公司DNNresearch,圖為該公司創業團隊
谷歌是其中最活躍的一份子,今年上半年就已經在人工智能領域達成了兩筆收購。最近的一次收購行動在今年的7月13日,對象為一家非常“年輕”的印度人工智能公司Halli Labs。至此,從2006年第一筆收購算起,谷歌近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收購行動達到了18起之多。通過收購,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領先位置迅速站穩腳跟。
2016年是海外科技巨頭收購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數量爆發之年。一向低調處理企業收購策略的蘋果公司,先后收購了Emotient、Turi和Tuplejump三家人工智能公司。英特爾則將Itseez、Nervana Systems和Movidius三家公司收入囊中。Twitter完成了4宗收購項目,最近的一個收購項目是圖像處理公司Magic Pony。亞馬遜收購了具有圖片識別技術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Orbeus。韓國的三星電子也通過收購一家致力於打造開放式人工智能語音助理平台的初創公司Viv Labs,殺入了人工智能市場,這家公司的創始成員曾是蘋果Siri的幕后功臣。
由此可見,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時間裡,將成為科技公司最重要的征戰領域。
除了上述科技巨頭公司的收購暗戰,微軟正在籌建Microsoft Research AI研究院,該研究院將設立在華盛頓州雷德蒙,聚集了微軟近百位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他們將被分為十三個研究小組,專注人工智能領域,創建開發更多的通用學習系統。
BAT領軍 中國謀彎道超車
在互聯網的上半程,全球互聯網的發展幾乎由美國引領,中國的人工智能雖然起步相對較晚,目前正處於人工智能研究爆發期,有望從跟跑轉向領跑。
根據美國2016年發布的《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規劃》,2013-2015年,全球以科學為索引提到“深度學習”的期刊文章的網站數量增加了六倍。2013年下半年,提到 “深度學習”或“深度神經網絡”的期刊文章數量中國首超美國,美國的出版物,或至少被引用過一次的出版物的數量不再領先世界。
與之相應的,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在不斷擴大。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以43.3%的增長率達到了100.60億元,預計2017年增長率將提高至51.2%,產業規模達到152.10億元,並於2019年增長至344.30億元。
國內諸如BAT(分別指百度、阿裡巴巴、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公司,正在試圖通過開放平台對外輸出AI能力,逐漸完善自身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產業鏈布局,而不斷涌現的創業公司將持續在垂直領域深耕。
百度已經將自己定位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僅2016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在公開場合提到500多次AI。2017年7月5日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對外宣布將“All-In”AI。
就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同一天,阿裡推出了首款智能語音終端設備“天貓精靈”。這款智能音箱來自阿裡人工智能實驗室,該實驗室成立於2016年,負責阿裡巴巴集團旗下消費級AI產品的研發。
而據騰訊集團副總裁、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姚星的介紹,騰訊的AI布局基於四個垂直領域: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言識別和計算機視覺。目前騰訊AI部門有50位科學家,200名工程師,未來騰訊的人工智能服務將聚焦內容、社交和游戲三個核心應用場景。
BAT的AI“軍備賽”加速升級擴大了市場對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聚焦,而政府的關注,使得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和開發即將進入頂層設計后的系統推進階段。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被寫入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規劃也即將出台。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及中央網信辦四部委聯合下發《“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政府將支撐各行業領域“互聯網+”創業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引領作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AI將帶來怎樣的沖擊?
今年6月,埃森哲發布了一份名為《人工智能:助力中國經濟增長》的報告稱,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將中國經濟年增長率從6.3%提速至7.9%,其中制造業、農林漁業、批發和零售業將成為獲益最多的三個行業。
“面對人工智能的來勢洶洶,我更多擔心的是這個社會沒准備好。”李開復在今年7月11日亞杰匯創始人俱樂部新書《人工智能》發布會上如此說。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機器人的使用密度韓國最高,每10000個工人中有478個是工業機器人﹔日本次之,每10000個工人中有314個工業機器人﹔中國的機器人使用密度低於平均水平,每10000個工人中隻有36個工業機器人。不過,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機器人需求量正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9年全球40%的機器人供應量會流向中國。
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AI已經無處不在,無人駕駛、金融、醫療、教育等等,隻要有海量數據,AI就能滲入。毫無懸念,未來人工智能將在多個方面影響或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人類也終將因為人工智能迎來更多的挑戰。(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一手好牌工作室 李杉 邱瑟 趙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