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編採探索

用細節說話 讓報道耳目一新

蔣鑫富
2017年07月19日16:09 |
小字號

一篇好的報道除了必須有一根醒目的主線,同時還要有串在主線上的一顆顆“珍珠”。這根主線就是報道的主題,而“珍珠”恰恰是構成主題的具體細節。

細節是報道的“珍珠”

在報紙新聞中加強細節描寫,可以有效地提高報紙新聞的可讀性,提高報紙新聞的整體價值,更直觀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黨建報道表達方式亟待多途徑轉變的當下,做一名善於寫好細節的記者,事關報道“故事化”,故事報道“情感化”引領的大局。報道應該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與用戶坐在一條板凳上“拉家常”,與群眾一起坐在桌前互動聊天。

“其實,他在頒獎前的大半個鐘頭已經到了現場,只是他沒有坐到第一排正中並放有他席簽的位置上,而是悄悄坐在了台后最不顯眼的地方……”這是集中展現浙江省委利用夜學時間,分批召集縣(市、區)委書記進行工作交流的報道中,記者面對面訪談的對象之一。記者眼中的被訪者,溫和而質朴,要寫出他的特點,眼睛無疑是細節的重點。

細節也需精心打磨

有時候,一個細節的命運,也是一戶人家的命運——“小董盡量不去看他手中的棍子和雙腿,但是,他直視人的目光,不躲閃不游移,並透出一股子勁兒,一股站得筆直的人身上散發出的那種勁兒。”細節,可以看出一個人和一個地方的精神氣象,也能看出鮮明的地區差別。

在典型人物報道中,應用好細節描寫是讓人物鮮活起來、故事生動起來、感染力強烈起來的有效方法。“‘我本來是堅決不離開自家老屋的,哪怕隻剩下我一個孤老太,隻要有晒場上的雞呀鴨呀陪我就行了,我是被慧晶這小姑娘給說動的……’今年已經80多歲的潘志強母親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吳家兜。那天,閔慧晶一邊與老人拉著家常,講解著新農村建設的藍圖,一邊給晒場上的雞鴨喂著飼料,終於讓老人點了頭。”記者將鄉鎮干部的“精氣神”聚合在閔慧晶的舉動上,通過她與老人“拉家常”“講藍圖”“給雞鴨喂飼料”零距離親情交流的細節,打通了堵在老人心裡“終老在老屋裡”的舊思想的障礙。

典型細節不應忽視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在傳統紙媒與新興媒體融合過程中,要讓訂戶轉化為用戶並成為粉絲,如何“變原料為精彩原創”至關重要。反之,細節不典型也談不上精彩原創。

從事新聞工作的同仁,對焦裕祿這個榜樣的形象幾乎都深深印在腦海裡。作為傳遞這個縣委書記形象信息的老新聞人穆青,正是靠著對細節的深挖深掘,才將本來不經意的東西,打磨成了典型細節——如“他用左手按著時時作痛的肝部,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的椅靠上……”

如何才能把細節講生動?雜志作為周期較長的平面媒體,其優勢在做報道可向縱深推進﹔劣勢在適應傳統閱讀的對象大多為中老年人。而年青一代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有視覺沖擊力的電視、微博、微信、客戶端等載體上。有鑒於此,浙江共產黨員雜志社在做鄭志湖報道前,專門設計了新的表達方法和表現形式——變過去冗長的篇幅為簡潔明了且帶著體溫的文字。全文1900多字,分3塊內容,特別是通過面對面採訪,記者抓到了“實貨”:構成報道架構的3個核心細節“一把破舊椅子”“兩個新老校區”“校內外的三尺講台”。有了這張作戰圖,行文就有了主動權。盡管擁有豐富的材料和當地媒體的許多報道,但浙江共產黨員雜志社使記者跳了出來,用細節說話,用耳目一新的文字說話。

“我說:‘談談無妨,不是你們說的我都寫上,還要經過一定選擇的。’於是,她告訴了我張在勇結婚找不到房子,旅行結婚沒有出候船室,住陰面房子拿陽面錢等細節。她在會上不說,是覺得這些事顯得張在勇太窩囊。我如獲至寶,覺得這是組成張在勇性格的有機組成部分。”《經濟日報》原總編輯艾豐對細節的運用和苛求更是到了極致的地步,這就是他注重寫細節的目的,正在於表達新聞人物往往所具有的“不等式”個性。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