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日版"深夜食堂"票房一般 如何做中國人的情感夜宵

2017年07月20日06:3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夜食堂”如何做一碗中國人的情感夜宵?

  中國真實的夜宵 大排檔(資料圖)

  日本電影 《深夜食堂2》劇照

  《深夜食堂2》導演鬆岡錠司:沒打算拍高富帥

  陪伴了日本觀眾八年並在國內也有超高人氣的《深夜食堂》系列,如今終於有了在國內公映的機會。電影《深夜食堂2》於本周二上映。導演鬆岡錠司、主演小林薰和主題曲演唱者鈴木常吉也來中國為影片宣傳造勢,然而,影片上映兩天票房隻有640萬人民幣。

  “平等地對待我作品中所有的部分”

  八年前,《深夜食堂》系列開播,迅速俘獲了大批觀眾,片中的經典角色深入人心,而在電影《深夜食堂2》中,這些熟悉的面孔也會一如既往地為大家奉上最動情的表演。

  “深夜食堂”系列中,各色食物都對應了不同的情感和人生。一道美食,一個故事。每一道精致又美味的美食都能讓人透過屏幕流下口水,這也是該系列最吸引人的特質之一。此次影片依舊延續了自己的美食風格,平凡的美食都陪著主人公一起在訴說著自己內心的故事,而在這間小小的食堂內,讓這些在生活中遭遇暴擊的人們相聚,也讓他們的心靈感受到了溫暖和慰藉。

  和《深夜食堂》第一部電影一樣,《深夜食堂2》也是由3個小故事構成。離別與重逢,喪葬和婚嫁,圍繞的仍是這些人生無法逃離的主題。鬆岡錠司坦言自己在創作的時候,會刻意不去想自己更喜歡哪一個故事,因為一旦內心有了偏袒,那麼“一定會影響到我的創作,會影響到我公平公正對待當中所有的部分”。為什麼選擇3個故事的結構而不是一個單獨的故事,鬆岡錠司表示:“之前在創作劇本的時候,我們也嘗試過說想做一個完整故事的劇本,但發現無法很順利地寫下去,因為原著漫畫本來就是一個個的短故事,每一個故事圍繞著一個料理展開——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小故事放大成兩個小時,節奏會很慢,觀眾大概也會覺得很厭倦吧?”

  “用料理描述人情味”

  《深夜食堂》和一般的都市電影不同的是,影片一直關注的是小人物的生活,甚至更多的是一些邊緣人物。在《深夜食堂2》中,有因工作情感雙重打擊、心情低落時就會穿“喪服”減壓的都市白領,因為愛上了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女人而與母親發生沖突的青年打工族,還有始終無法走出拋夫棄子陰影的老婦人,等等。

  關於這樣的人物設定,鬆岡錠司坦言,這是主創們一開始就已經定下的基調:“《深夜食堂》和大家走過也有8年了,兩部電影、40集電視劇。其實從一開初,我們就想為一些人加油助威。哪些人呢?是那些生活得很艱苦,但還是在很認真努力生活的人。我們不想去拍那些高富帥,隻想拍攝一些生活在底層,卻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可以熠熠生輝的人。”說到這裡,鬆岡錠司還強調:“一個故事,就是一道老板為專門的一位客人定做的菜﹔對我來說,這道菜,就代表著這個客人的故事。我們當然希望能通過料理來描述人生,以及大家都最看重的人情味。”

  “八年之痒,找到了食堂的突破口”

  導演鬆岡錠司笑稱,小林薰和小田切讓是這部電影的幕后大功臣,他介紹自己能擔任這個系列的導演,是小林先生交給他的。

  小田切讓在片中只是客串了一個警察,將這樣一個萬人迷放到這樣的位置上,鬆岡錠司打趣說,那是因為“小田太忙了”。但他立刻又換上認真表情,說起了小田對《深夜食堂2》、對自己的幫助——“其實呢,一部電影要想完,往往都是命運多舛、波折不斷的。我也有遇到過,而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對大家說,‘不如我們一起來做這個電影’,大家就跟過來了——這個帶動了所有人的,並且一直在鼓勵我的人,就是小田切讓。”小林薰開玩笑說自己和其他演員和導演都度過了“八年之痒”,但還是選擇了繼續合作,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有了一種質的變化,或許可以這麼說,在原本所待的空間裡,一直找不到出口。突然之間,在自己內心深處就找到了。當走出食堂的時候,向著突破口,勇往直前,繼續前進”。(記者 肖揚)

  文化旁白

  有一道菜叫“回鍋現實主義”

  盡管《深夜食堂》中國電視劇版遭到了批評,而日本電影版的《深夜食堂2》暫時沒有獲得靚麗的票房,但是“深夜食堂”現象對中國電影創作來說,是值得思考的。

  其實,“深夜食堂”講故事的套路,原本是中國人所擅長的:以普通人的現實生活反映整個社會與時代的現狀。而敘事模式也沒有逃出中國電影傳統的現實主義“影戲”風格。

  縱觀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從最早的《勞工之愛情》到謝晉的《舞台姐妹》及至第四代導演的《鄰居》等電影,無論故事長短,觀眾都可從劇中人看到自己,從故事看到社會,從電影中所展現的“命運”來看我們未來之命運。

  遺憾的是,這種現實主義“影戲”的創作之路一度中斷,無論是“影戲”還是現實主義,最終讓位於所謂的實驗,所謂的個人化。但是當建立在文化反思和批判基礎上的第五代電影,當建立在純粹個人視角的第六代電影以及各種不知道怎麼說話的偽實驗電影都無法贏得大部分觀眾的時候,中國電影是否應該重新地回望中國電影歷史,回望中國當代社會的發展史呢?用一句“勤行”(餐飲業)的話來說,菜都涼了,您不得回回鍋嗎?

  今天中國影視創作整體上來說,對於人類和社會生活之未來,缺乏前瞻性﹔對於我們的文明和傳統,又缺乏深刻的符合時代的理性分析和反思……那麼,中國影視創作的文化底蘊到底在哪裡呢?是在IP裡?是在票房裡?在播放率裡?還是在傲嬌的導演和水汪汪的“鮮肉”裡?

  我們隻有“現實”這一條路了。可是“現實”不是僅憑個人經驗就能掌握的,更不是幾個自認為聰明的小文人編劇坐在咖啡館或者臥室裡就能夠品到和“夢”到的,同時,現實,更不是隻有婆媽、厚黑……

  現實,需要創作者走到老百姓的生活裡面去,那裡沒有胭脂沒有粉兒,沒有造作的酥胸廉價的眼淚,有的只是一首用鍋碗瓢盆奏響的時代進行曲。每一位影視創作者都希望自己有情懷、有品格,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這些情懷、品格,不是小資小調,不是隻靠看國內外的優秀的文藝作品就能獲得的——走兩步,你敢走兩步嗎?

  或許,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裡,走進大眾的生活,吃一口“回鍋現實主義”,我們才能找到生存的樂趣和回味。(水滿則溢)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