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從二次元動畫到紀錄片 "紅色"影視作品重讀歷史

2017年07月21日06:4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藝,心紅色

  周恩來總理侄女周秉德(右)、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將軍(中)、李聚奎上將之女李衛雨(左)

  這是一個充滿“紅色”的季節。無論銀幕還是熒屏,一系列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紅色依然,但是創作者卻運用了新的表達方式,或者新的視角,新的理念,試圖站在當下去重讀這些歷史,賦予他們這個時代的新意義。

  或輕鬆,或沉重,或溫暖,或冷峻,或過去,或現在,或如革命戰士的犧牲,或如慰安婦的苦難,藝術家們以種種的創新去澆灌他們心中的那塊熾熱的紅色。

  建軍

  拍成動畫片 “南昌起義”也能“二次元”

  “禿子讓我們打前戰,扭頭就賣隊友。老紙不干了”﹔“禿中有兔,兔中有禿”……這些充滿現代感的語言來自於新近完成的7分鐘動漫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之南昌起義》。

  最近,這部具有當下流行的“二次元”風格的革命歷史題材動畫片迅速在網絡走紅,並引起熱議。

  該片由中共南昌市委宣傳部、南昌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提供史料並指導完成,由陸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電視藝術中心聯合出品。

  “二次元”風格下的歷史再現

  動畫片講述的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如何在南昌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並建立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的故事,弘揚了八一南昌起義革命精神。

  隻不過,在這個充滿“二次元”風格的動畫片裡,無論革命志士還是反動軍閥,均以兔子的形象出現。

  片中,中華大地被稱為“種花家”,而參與起義的革命志士都化身為“萌兔”,而反動派則化身萌禿。這也增加了眾多觀眾的興趣,他們紛紛猜測這些“二次元”風格的動畫萌物都是哪些歷史人物的化身。

  例如,頭戴棕熊面具的兔子,有網友猜測可能是當時共產國際在中國的代表,當時人稱加侖將軍的蘇聯元帥布柳赫爾。而面對“禿中有兔,兔中有禿”局面而前去廬山療養的則有可能是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軍長的張發奎。

  “這部片子好壞姑且不論,至少,它讓我不得不先去重溫一下這方面的歷史材料。”一位觀眾說。

  “送給小孩子最好的愛國教育”

  據悉,《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之南昌起義》在7月13日上線后,立即引爆網絡,僅在視頻網站bilibili上就已經播放134萬余次。

  而網友的評論更是鋪天蓋地,其中,微博網友熙熙miaomiao評論道:同志們,送我上去,這系列動漫我追了三季了,簡直太好看啦!!!真是給小孩子最好的愛國教育啦!讓他們看一看先輩們是如何為我們打下這片江山,守護這片江山的。此生不悔入華夏,來生還在種花家。

  網友“今夜有大風雪”則表示:這種形式蠻新穎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

  “一都阿叔”表示:作品以“萌萌噠”的二次元動漫風格,講述中國共產黨如何在南昌打響武裝反抗反動派的第一槍,並建立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的故事,弘揚八一南昌起義歷史英雄革命精髓。(記者 郭懷毅)

  井岡山

  《你從井岡山走來》

  開國將帥后代重燃“星星之火”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衛視《檔案》欄目制作推出6集大型系列紀錄片《你從井岡山走來》,將從8月1日起在北京衛視每晚21:18播出。該片聚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力量以井岡山為搖籃,在艱苦卓絕的對敵斗爭中不斷聚攏星火、發展壯大的革命歷程。

  該片邀請到22位開國將帥和革命先烈的后代擔任“特邀講述人”。他們的講述串聯起紀錄片的敘事脈絡,他們的講述也鉤沉起家國記憶。昨天下午,在該片盛大開播儀式上,周恩來總理侄女周秉德、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朱德元帥外孫劉建等井岡山親歷者后代到場。

  獨特視角賦予宏大主題新鮮感

  《你從井岡山走來》中記錄了這樣一段對話,1928年時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跟戰士們一起挑糧上山。在山頂休息時,毛澤東問戰士們:“你們站在這兒能看到哪裡?”戰士們說能看到湖南和江西,毛澤東卻說:“我們是共產黨人,共產黨人應該要看得更遠,我們要在井岡山看到全中國,看到全世界。”

  作為獻禮建軍90周年的主旋律紀錄片,《你從井岡山走來》在宏大主題中找到了獨特的視角,全片以人民軍隊的建立為主線,卻以更加高遠的立意,闡釋了黨、軍隊和人民之間的關系,從井岡山上的強軍夢瞭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紀錄片系統回顧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通過信函、日記、回憶錄等珍貴的一手資料,對“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黨指揮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論述進行了溯源和解讀,展現了我們的軍隊是如何從井岡山走來的。

  紀錄片中提到的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在江西客家方言中,蘇維埃的“埃”就是“我”的意思,生活在井岡山根據地的鄉親們,雖然不知道蘇維埃是什麼意思,但他們永遠記得蘇維埃政府就是“我的政府”。

  生動故事為歷史注入溫度

  《你從井岡山走來》創作團隊通過對黨史、軍史的檔案研究,通過對方志和傳記的檢索,通過對日記和回憶錄的查閱,通過對近百位歷史親歷者的採訪,積累起豐富的、有史可依、有檔可查的歷史故事,不僅彌補了井岡山革命時期影像檔案稀缺的客觀現實,還為紀錄片注入了豐富的精神和情感。

  創作團隊從史料中梳理出了36個具有典型性且內容飽滿的真實故事。例如1927年,時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參謀長的何長工,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夜晚,在一盞馬燈的微光中,親手設計出了第一面中國工農革命軍的軍旗。何長工秘密地找到老裁縫梁幼陶,請他連夜趕制出一百面軍旗。要知道,在那個白色恐怖蔓延的時局裡,連新娘都不敢穿上紅色的嫁衣,但何長工手中的紅旗圖樣深深震撼了梁幼陶,於是經過老裁縫晝夜不停的縫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中第一次飄揚起了鐮刀斧頭的紅色旗幟。

  開國將帥后代擔任特邀講述人

  從實景拍攝到虛擬植入,從復現歷史場景演繹到雙時空雙講述人交錯,《檔案》裡這些電視語匯的創新,在紀錄片《你從井岡山走來》中得到了又一次的升級。該片邀請到22位開國將帥和革命先烈的后代擔任“特邀講述人”,他們從祖輩或父輩的手中接過了高高飄揚的旗幟,也接過他們親手鍛造的“井岡山精神”。

  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將軍,回憶父親提到過的關於毛委員的故事。1927年10月,工農革命軍在大汾遇襲,部隊被打散,毛主席到老鄉家要了一些米飯和咸菜,沒有筷子就和戰士們一起用手抓著米飯吃。吃完以后,毛委員站上牆頭說道:“願意革命的跟我站在這兒”。

  鏡頭中的每一位講述人,如今已是兩鬢斑白的老同志,他們在攝影棚中一錄就是五六個小時的時間,但每一次錄制,都傳遞出從容的姿態、堅毅的目光和澎湃的情懷,這是井岡山精神在他們身上的體現。(記者 楊文杰)

  抗日

  眾籌一部紀錄片

  為了二十二位“慰安婦”

  關於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幸存中國“慰安婦”的紀錄片《二十二》將於8月14日上映。昨日導演郭柯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他在2012年開始接觸慰安婦題材時,中國內地有32位“慰安婦”幸存者,2014年拍攝這部紀錄片時尚有22位在世,而目前,幸存者隻剩9位了。

  將歷史的碎片打撈起來

  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20萬中國婦女被迫淪為日軍的性奴隸。2012年,郭柯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介紹慰安婦韋紹蘭老人的文章《一個慰安婦生下的日本孩子》,於是便開始了這個題材的創作。

  紀錄片《二十二》從2014年1月至7月陸續在中國五個省、二十九個不同的地區記錄全國各地的“慰安婦”幸存者。通過與這些老人的深入交流,影片突破了歷史資料和証據收集的局限性,從客觀、人性的角度,記錄這群幸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 影片通過對這些老人適度地靠近,用客觀的鏡頭,將歷史的碎片一點點打撈起來,把那些行將逝去的事實鐫刻成永久記憶的“墓碑”。

  眾人相助 度過“九九八十一難”

  慰安婦題材的電影似乎總是要經歷磨難。去年,一部名為《鬼鄉》的韓國慰安婦題材電影成為話題之作,其幕后也充滿心酸,影片電影劇本2002年即已寫完,因無錢一直停滯不前,最終靠著75000人的眾籌,影片才得以拍攝。韓國導演趙正萊說:“《鬼鄉》能拍出來,到能上映,再到現在得到觀眾的認可是個奇跡。”

  如今,這部中國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二十二》在整個拍攝過程也遭遇到了重重困難,郭柯用“九九八十一難”來形容。據悉,影片將近300萬的拍攝成本是依靠31850位眾籌者籌集而來的,其中100萬的啟動資金是演員張歆藝慷慨地借給郭柯的。

  導演郭柯對於所有施予援手的人充滿感恩。他表示,自己與張歆藝一共也沒見過五次面,但是,張歆藝聽到他在關注中國慰安婦群體時,立刻慷慨解囊。郭柯還透露,管虎導演、演員馮遠征等影視界人士在聽說這部紀錄片之后也通過錄視頻的方式表示了支持。在該片的片尾,長長的字幕都打上了眾籌者的名字以示感謝。

  “不靠這個項目賺一分錢”

  紀錄片《二十二》中含有導演的一顆“慈悲”之心,導演並沒有去渲染苦難,沒有去逼問老人們去講述任何駭人的情節,且整部紀錄片沒有刻意的技巧。郭柯表示,自己在這些老人面前問不出殘忍的話題,他想把對這些老人的傷害減到最低,讓她們的家人也能坦然面對這部紀錄片,“我拍攝時沒想過公映,隻希望她們能被更多人知道。”

  郭柯表示,這些老人實際上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苦難,他也不想把慰安婦浮躁成蒼老的黑白片。為此,郭柯特意將這些老人的笑容做成手繪海報。郭柯還表示,影片的所有票房都會捐給中國慰安婦的相關研究機構,“我不會靠這個項目賺一分錢。”

  不過,影片在上映后也許會在排片上遭遇忽略,對此,發行方人士表示,隻希求有1%的排片量,能夠吸引20萬觀眾走進影院——20萬,是日本侵華戰爭中,中國婦女淪為“慰安婦”的數字。不過,讓導演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全國已經有27家影院主動要求排映《二十二》。(記者 肖揚)

  新時期

  《深海利劍》:

  90后新潛艇兵的成長史

  首部反映中國潛艇兵的軍旅巨制《深海利劍》將於7月27日登陸北京衛視品質劇場。導演趙寶剛“逆市場而行”,選取了海軍潛艇題材,拍攝鮮為人知的海軍軍隊生態。在影視中展現我國的強軍夢更是導演趙寶剛認為必須要有人承擔的社會責任,需要有人去發現潛艇兵的難和苦,去把潛艇兵們不畏艱難的精神傳播到大眾身邊。

  《深海利劍》有別於趙寶剛之前以都市青年的生活、情感、奮斗為主線的青春系列作品。這部劇反映的是新一代90后潛艇兵的成長史。

  在談及這部劇具體的拍攝感受時,一個“難”字表達了趙寶剛對這部劇的概括。為了真實還原中國最新型潛艇的內部構造,趙寶剛導演選擇了“真實潛艇+場景搭建”結合的方式進行拍攝,斥資在北京房山區搭建了一艘實景潛艇,共分建六個艙室,都是按照真實海軍部隊的“新型潛艇”進行還原,艙室內密密麻麻的儀表、儀器、線路、管道十分復雜。

  而《深海利劍》其他的部分戲份都是在真實的軍用潛艇中拍攝的,由於潛艇有作戰任務,所以劇組一切行動都要和部隊配合,也被笑稱這部戲的“男主角”其實是潛艇,需要隨著它的“檔期”來進行拍攝。由於潛艇內空間非常狹小,劇組300多號人在潛艇中的調度成為了重中之重,既要保持拍攝的正常進行,又不能因為工作人員太多而損壞潛艇內的精密儀器。劇中有很多鏡頭都是從上到下俯拍的,潛艇中各艙室主要是通過一個狹窄的圓形艙門來連接的,拍攝演員從這裡通過的戲就顯得非常擁擠狹窄。由於既要給大家真實展現中國潛艇兵的作戰訓練和日常生活,又需要符合導演趙寶剛對畫面唯美程度的要求和對藝術的一絲不苟,拍攝過程可以說是經歷了“千難萬險”。

  為了能夠更加真實地體現90后潛艇兵的成長歷程,趙寶剛再次大膽起用一批90后新人演員。在劇中,高旻睿飾演心算天才盧一濤、劉璐飾演才貌雙全的心理教官金子晴、王陽飾演鐵血柔情的教官尚堂,還有徐揚演繹的熱血戰士姜耀等等,他們為觀眾們帶來了性格各異的熱血潛艇兵形象。

  在《深海利劍》中飾演男主角盧一濤的新人演員高旻睿,今年才剛滿20歲,在拍攝的時候還在上海戲劇學院讀大一,這部戲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部電視劇。他雖然年紀小,但是敬業程度不比老戲骨們差。在拍攝中高旻睿突發闌尾炎,在拍攝計劃非常緊張的情況下,他做完手術隻休息了七天就繼續參與到拍攝中。由於恢復時間不夠,傷口沒有完全愈合,在進行一些大幅度動作的時候,傷口經常會有二次傷害,但高旻睿依舊憑借著過人的天賦和不畏艱辛的精神,將盧一濤這個角色演得十分到位,劇組中不少工作人員也紛紛稱其為“小戲骨”。

  高旻睿坦言:“演戲時我們真的是把自己當做一個潛艇兵,會從士兵的角度去想問題,雖然我們年輕、有個性、時不時還會有些小叛逆,但是一穿上軍裝,站進隊伍,我就想要保護好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這也許就是一個年輕潛艇兵的熱血吧。”(記者 楊文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