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試映獲好評 拍年輕人喜歡的主旋律電影

由劉偉強執導、韓三平任總策劃兼藝術總監、黃建新任監制的《建軍大業》提檔至7月27日14時上映,獻禮建軍90周年。
影片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為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建軍大業》在網上未播先熱,由於請了大量當紅年輕偶像飾演開國將軍,發布的定妝海報又與歷史人物原型出入較大,引來不少爭議。近日,該片在各地試映,卻獲得壓倒性好評。有觀眾表示,無論從劇情、表演還是大場面來看,《建軍大業》都是近期最值得一看的電影。
從海報揭曉時的不被看好到試映后的口碑逆襲,在《建軍大業》的上海發布會上,主創所道出的幕后辛酸恰恰揭示了“主旋律”影片在當下的艱難生存探索和轉型。
拍年輕人喜歡的主旋律
“晚上會去看電影嗎?”記者從《建軍大業》上海發布會現場離開,正撞上“疑似”匆匆趕去洗手間的劉偉強。“一定要去看噢。”他一邊走一邊回頭叮囑。
事實上,剛剛在發布會現場,劉偉強上來就問媒體:“你們看過電影了嗎?”聽到底下回應聲寥寥,他起身假裝離席,而后笑著解釋:“我特別希望所有媒體在發布會前都看過電影,即便沒有,也最好是看過電影之后才發稿。看過之后,才知道這部電影有多好看。”在飾演毛澤東的劉燁眼裡,這是導演對作品自信的表現,“有自信的劇組才會問你們看過沒有”。
在過去的路演和試映中,觀眾都反響強烈,紛紛表示《建軍大業》跟不少主旋律作品不同。其實,觀眾對主旋律電影一直有“不好看”的偏見。如何破掉偏見,電影創作者一直在摸索。早在籌拍《建國大業》時,導演黃建新、韓三平就商量,能否利用圈內人緣尋找40位明星出演,沒想到最終聚集了170多位明星。談到用明星的初衷,黃建新坦言,這和“關注度經濟”有關。此前,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胡曉軍也指出,正如不少電視劇、舞台劇都紛紛推出明星版的主旋律作品,主旋律電影大膽選用年輕偶像演員飾演,也有擴大商業性、觀賞性等考量。但明星多了,難免分散焦點。《建國大業》在當時曾被戲稱為“‘50后’看歷史,‘80后’數星星”,而出場人物太多、故事太急,也引來“主旋律作文流水賬”的詬病。
作為中影集團投拍的“建國三部曲”的第三部,《建軍大業》延續前兩部“眾星演繹革命先驅”的風格。不過,與前兩部“編年史”式的展開不同,《建軍大業》人物集中、主次分明。黃建新說:“相信這個戲數星星的擔憂會少很多。”
有趣的是,以《古惑仔》《無間道》等影片為人熟知的香港導演劉偉強腦中並沒有“主旋律”的框子。韓三平曾表示:“我們始終在解決一個問題,把主旋律電影拍得好看。”拍出一部讓年輕人喜歡的電影,這也是他將指揮棒交到劉偉強手上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不分題材,而是看可不可以有好的發揮空間。他們找我執導就是要打破這些,用我的電影手法,讓它更好看一點。拍一個讓觀眾覺得好看的電影,票房就會好。”
劉偉強把所有拍南昌起義的電影看完后,發現過去的電影中隻注重表現我軍正面人物,而表現對立面的力量不夠。於是,《建軍大業》 加入了由周一圍飾演的南昌守備團團長陳峰,他誓死不投降,死后,賀龍還向他敬禮。盡管這是反派,卻在串聯、烘托情節中起了重要作用,周一圍的表演也引來觀眾普遍認可。許多偶像劇感十足的鏡頭,也是劉偉強的獨特發揮,有觀眾稱“這是主旋律?這根本是中國版的漫威!”
拍出真情實感,注重人性自然表達等也是主旋律片為吸引年輕人而改變的。在《建國大業》中,既有蔣介石父子關系的戲份,也有領袖們在勝利后醉酒狂歡的失態。“其實年輕觀眾最想看到的是真正能打動他們的溫情,比如《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動》都是期待值不高、后來口碑逆襲的主旋律作品,這証明,主旋律片子一樣可以有市場。主旋律電影要有自信。”黃建新說。
《建軍大業》同樣注重由英雄人物的自然人性流露,而不是用臉譜式的謳歌來感動觀眾。片中有一段毛澤東和楊開慧分別的戲,這場戲劉燁拍了兩個版本,一場是哭的,一場是不哭的。“當時毛主席轉身要走,他的孩子在背后喊他。我自己也有孩子,覺得這時眼中應有淚水,但又覺得毛主席應該不顧兒女情長,所以不能有淚。但導演說,你別管自己演的是誰,這是父親和孩子的分別。”最終,電影裡使用了哭的鏡頭,因為更真實、更人性。劉偉強說:“毛澤東和妻兒分別的那場戲,也真正感動了我。”
年輕演員經歷“戰火洗禮”
看過《建軍大業》的觀眾說,從來沒有一部電影把共產黨員拍得這麼帥氣。
歐豪、劉昊然、馬天宇、張藝興、李易峰等帥氣的偶像演員在引來關注度的同時,也遭遇了對形象和演技的質疑。“我們當時看歷史照片,就覺得帥哥好多,而好多人是留洋歸來,文化層次很高,他們那麼有理想、有氣質,選的演員是和他們的氣質對等的。”黃建新說。正如此前有評論家指出,對於年輕偶像演員不能一味抹殺,應給他們通過參演主旋律片成長的機會。
能夠出演主旋律影片中重要歷史人物,對年輕偶像演員來說,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信任。參與《建軍大業》的不少年輕演員都將此視為幸運,也通過努力和拼搏讓導演和監制感慨“沒有選錯人”。
飾演林彪的馬天宇第一次接觸主旋律題材,“我每次進組的時候覺得壓力好大”。接到這個角色時,馬天宇害怕了好幾天,為了戰勝自己,他花了很多工夫查資料,去了解林彪在東北那一場戰役中是怎麼能打勝仗的。“在拍的前一天晚上看劇本,我就給自己心理暗示,要把自己放在情境和角色當中。以前演戲的時候都不覺得每一場戲演完了會很累,但這次每一場戲拍完我都會覺得很累。當你真的投入進去,其實身體上是不累的,更累的是精神上。”
歐豪飾演的葉挺是一位“戰神”,在戰場上,仿佛子彈都躲著他走。有著舞蹈基礎的歐豪在戰斗的狂放中加入一種舞蹈韻律,讓這位葉挺更顯帥勁。
飾演粟裕的劉昊然有場騰飛起來越過南昌城街道揮刀砍斷敵軍士兵胳膊的戲,背后有20個炸點,“我也算是被炮火洗禮了”。為了演好粟裕,劉昊然先在筆記本裡把所有角色的年紀全部列出,“必須要搞清楚他們之間年紀和職務的差距,包括片中有一些國民黨軍官,我也上網查他們當時是什麼職務,具體都是在做些什麼”。
為了表現逼真的戰爭場面,《建軍大業》中爆破戲份非常多,這也是最讓劉偉強擔心的。每次“炸”完,他都立刻站起來問:“有沒有人受傷?”為了保証每場戲按時完成和自身安全,年輕演員必須記住每一個炸點,馬天宇在拍一場奔跑的戲時,身后有100多個炸點﹔飾演陳賡的梁大維因為沖得太猛,忘記了前方半米有炸點,怒吼著向前沖,結果鼻子、眼睛、耳朵都進了塵土,嗓子也啞了。拍完這場戲,也讓他對陳賡大將更加敬重。
作為劇中為數不多的“70后”,劉燁笑稱:“我在這裡面其實算是小前輩了。”他回憶,自己准備戲時經常和劇中大量的80后、90后演員聊天,“看著他們,想著自己當年也是新生代,挺好的。這是特別健康的一種發展。我跟每個人都聊過,他們是抱著特別大的熱情來演《建軍大業》的,都覺得這部電影的意義太大了,而且他們每部戲都是挑大梁,特別火,但在這裡可能沒有台詞,或隻有一場戲。這些孩子的精神我也特別喜歡。”
開拍之前,幾乎所有演員都會進組軍訓,練習正步、跑步、持槍、射擊等基本的軍事素養。38℃的高溫天,在八一廠的場地裡,有兩三個人都中暑了,但第二天還接著來,每個人都表現得非常敬業。
提到年輕偶像演員,大家往往都會想到天價片酬。但黃建新透露,在《建軍大業》裡,“偶像們”都是為了創造人物來的,為了演一次心目中想要演的角色,並不介意片酬高低。“這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很偉大的人,對每個演員都是有吸引力的。有人問我,在片酬上他們是不是做了無私的奉獻?我說是。”
劉偉強帶領年輕演員圍讀劇本很多次,告訴他們,飾演的人物要跟從前銀幕上展現出來的他們完全不同,要投入想法去演。“我不想他們被演得很悶,因為那時候他們是年輕人,有活力的一面。我覺得應該要有這些精神面貌給觀眾看。”
黃建新認為,英雄都有當代屬性。《建軍大業》裡的這些年輕人有理想、勇於付出、犧牲自己,但在如今的90后眼中,和他們的價值觀是否會有出入?開始,主創們有所擔心,但沒想到,幾次試映中,看著年輕演員們不顧性命的熱血拼搏,年輕的觀眾們哭了。尤其是影片最后留下200人為其他戰友斷后的情節,更是讓觀眾看到淚奔。許多觀眾表示,讓他們感動的是那種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這種支撐起民族和國家的英雄力量,讓年輕的觀者和演員從內心點燃信仰。(鐘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