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銀幕數量超北美 電影市場步入發展快車道
制圖:沈亦伶
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隨著年初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每年引進的美國分賬大片由20部增加至34部。對於愛看美國大片的觀眾來說,每年能多看到14部美國大片,無疑令人歡呼﹔但對於中國電影行業來說,面對在全球范圍內勢如破竹的美國大片,是否還能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間呢?
2016年,共有102部進口影片在國內上映,最終國產片取得了58.33%的市場份額,美國影片僅佔33%。中國電影在開放的格局中,打破了美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上平均佔據75%以上份額的絕對優勢,為世界電影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為中國觀眾樹立了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信心。
創作者與觀眾同構市場新形態,國產佳片看不完
十八大以來,國產影片票房不斷刷新紀錄:2012年底,中小成本喜劇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首次將單部國產影片票房推至10億元以上﹔2013年春節,《西游降魔篇》將票房紀錄刷新為12億元﹔2015年暑期檔,《捉妖記》憑借精彩敘事和高工業技術規格贏得觀眾的喜愛,票房高達24.38億元﹔2016年春節,科幻影片《美人魚》吸引了9200多萬名觀眾走進影院,至今仍保持著33.9億元的票房紀錄……
高票房的背后,是觀眾對國產影片認可度的提高,也是觀眾對觀影消費體驗的贊譽。熱門影片之外,呈現在大銀幕上的中國電影越來越多元化:《白日焰火》《百鳥朝鳳》等藝術類電影體現了中國電影不竭的創新活力﹔《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動畫電影,引發了難能可貴的“自來水”現象……豐富的樣式、日益攀高的藝術質量、不斷升級的工業水准,中國電影的蛻變由何驅動?
“電影界不斷深化產業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降低准入門檻,電影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和激發。”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說。
2016年8月,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兩大國有電影企業在10天內連續上市,國有電影企業與資本市場的聯姻進一步深入﹔與此同時,新興民營電影企業大規模涌現,成為我國電影產業的重要支柱﹔阿裡巴巴、騰訊、百度等新型互聯網公司紛紛成立電影制作機構,以互聯網思維融入電影業。
據統計,中國電影創作生產領域的投資主體已接近2000家,有持續創投能力的創投主體超過500家,有力改變了新世紀初期以國有電影企業為基本主體的單一模式。2012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生產電影故事片700部,2016年達到772部,故事影片產量穩居世界三甲之列。
多類型、多樣化、多品種的創作格局,需要有充足的優秀電影人才儲備為支撐。近年來,各高校、協會和部門陸續推進“扶持優秀青年電影劇本計劃”“青蔥計劃”等人才培養項目,使得一大批優秀青年電影人脫穎而出。《戰狼》《北京遇上西雅圖》《滾蛋吧!腫瘤君》等若干部高票房的國產片均為新生代電影人作品。
基礎設施助推市場拓展,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
幾年前,人們還難以想象,自己家附近就有好幾家電影院,而電影院每周都有好幾部新片上映,可以在任何想看電影的時候,走進自己喜愛的電影院,看到風格、類型完全不一樣的新電影。今天,這一切已經成為國內大大小小的城市中人們文化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近5年來,我國電影市場保持穩定健康發展,電影票房以平均每年淨增100億元的速度上升,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發展的主引擎。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92.83億元,比2012年增長188.66%。
自2012年開始,我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與美國市場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據統計,2012年我國市場為美國的25%,是第三大市場的1.125倍,2016年則達到美國的70%,是日本的3.3倍。
電影基礎設施建設的突飛猛進,為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提供了現實基礎。2016年底我國銀幕數為41179塊,是2012年的2.14倍,平均每天新增銀幕19塊,超越美國成為銀幕擁有數最多的國家。截至2017年3月,我國銀幕數達到44489塊,超過整個北美地區,從市場容量上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移動互聯網時代,面對移動終端帶來的便捷視頻消費,如何才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為觀眾營造隻有在電影院才能享受到的視聽體驗,無疑是最重要的。
當前,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全面實現數字化放映,其中3D銀幕38377塊,佔銀幕總數的86.26%。此外,新一代高規格影院建設也正在推進,IMAX、中國巨幕、ALPD激光放映、中國多維聲、杜比影廳等技術的應用得到推動,使這些影院在放映技術上居於世界領先位置。目前,巨型銀幕(IMAX和中國巨幕)總數已達616塊,其規模世界第一。
城市觀影消費水平提高了,邊遠基層群眾的觀影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2015年,我國實現了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目前縣級影院銀幕數已達17720塊,佔總數的39.83%,影院建設實現了大中小城市全面覆蓋,結構布局更加合理。
互聯網時代借力行船,新業態帶來新體驗
曾幾何時,到電影院看場電影對觀眾來說無異於一項“大工程”:要提前到好幾家電影院查看正在上映哪些影片,都有哪些場次﹔找到了合適的電影院和影片,還要趕緊買票,否則臨到開場前再買,很可能票就賣光了,或沒有合適的座位……而如今,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隻要打開手機上的購票軟件,這一切都可以輕鬆搞定。
據統計,2016年互聯網售票已佔到我國76%的市場份額,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電影票價體系,有效地擴大了觀影人次。貓眼、格瓦拉、微信電影票……已經成為消費者再熟悉不過的購票平台。
此外,基於各大互聯網購票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功能,也為電影行業更好地了解觀眾消費行為和市場趨勢提供了切實可循的數據結論和建議策略。通過互聯網鋪就的渠道,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意識到,隻有了解和尊重觀眾的需求,才能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並且以高效的方式進行宣傳營銷,實現觀眾和電影行業的雙贏。
互聯網+電影,還體現在網絡IP豐富創意來源、互聯網企業參與創投、利用網絡社交平台進行電影營銷等多個方面。“幾年間,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各個傳統行業帶來的挑戰,曾一度讓人們談‘網’變色。但實際上,中國電影產業在移動互聯網發展浪潮中借勢上行的經歷已經說明,開放積極的心態,不僅可以為傳統文化行業的發展贏得生存空間,更能為其培育新業態帶來新機遇。”騰訊影業副總經理陳洪偉說。(記者 劉 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