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8期

新媒體環境下“交流的無奈”

——以微信群聊和朋友圈為例

代衛
2017年08月01日15:07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催生出新媒體的繁榮,各種新興的社交軟件也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層出不窮。本文以微信朋友圈為例,探討在自媒體大行其道的當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沖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之后,是否形成了一種更加和諧的交流模式。不論是社交軟件還是其附加功能的延伸,在新媒體主宰的時代,“交流的無奈”都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

關鍵詞:朋友圈﹔微信群聊﹔交流的無奈

麥克盧漢提出過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概念——媒介即訊息。其含義是說媒介本身才是那個時代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訊息,而非經由傳播的信息本身。因為新傳播工具的性質以及它所帶來的可能性常常會在某些程度上推動社會變遷,甚至是引起社會變革。

用麥克盧漢的話來理解今天的媒介社會,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指數成倍增長、傳播工具與傳播手段不斷革新的信息化時代。

新的傳播工具與社交工具層出不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最初的面對面交談,到后來的遠距離有線電話聯系,再到今天的無線、可視化語音交流把世界各地的人聯系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到底是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

一、新媒體及其互動生態

20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在數據傳輸領域逐漸取代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並慢慢地進入人們的視野。互聯網的出現使世界各個角落得以聯系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到了21世紀初,互聯網迅速發展,漸漸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新媒體的出現

關於新媒體,不同的人給出過不同的定義,業界對新媒體一詞的含義之爭也是眾說紛紜。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說:“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的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①

不管眾多學者對新媒體持怎樣的觀點,我們都應該知道,所謂的新媒體其實就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一種新的信息傳播與接收的方式。新媒體的概念不斷發展變化,隨著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它的外延也不斷擴大,網絡、數字化與信息內容本身的融合,給新媒體披上了一層多彩的外衣。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臻完善,我們更應該明確:新媒體作為各種新興技術的疊加,“融合”是新媒體技術最大的特征,在某些程度上說,互聯網可以算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新媒體”。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催生出新媒體情境下對於互聯網的討論,正是由於互聯網給人類帶來的極大便利才使得新媒體能夠成為焦點。回到新媒體本身,科學技術的極大成熟、消費群體的與日俱增、國家對於新的信息傳播發展平台的扶持等等各種因素,為新媒體成為公眾話題熱點提供了可能。

當手機、平板電腦、Kindle等新興的掌上移動媒體出現於人們生活中的時候,其帶來的娛樂與休閑體驗,又讓我們對新媒體的概念又有了新的闡釋與理解。

(二)社交媒體的興盛

社交媒體的出現是“后互聯網時代”發展的產物,因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完善,使用和依賴互聯網的人群越來越多,正是這樣一種潛在的巨大消費能力使得互聯網脫離本身的發展局限(早期應用於軍事和情報領域並不對平民開放),最終演化為社會化的信息資源共享平台。

從早期的個人日記分享平台Blog(博客)到后來出現的基於個人的信息發布平台Twitter,再到真正的對話社交軟件Facebook(臉譜網),社交媒體的發展日趨成熟,其在滿足用戶日常需求方面也越來越完美。

在中國,早期的開心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朋友聯系在一起,到后來的人人網,進一步開發出找朋友的功能,一度成為最受大學生群體歡迎的網站。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社交軟件此起彼伏,然而能站住腳跟的並不多。

今天的中國社會,在社交領域,QQ、微信和微博無疑是用戶規模最大、日常使用最為頻繁、可玩性最高的三種社交軟件。它們不僅滿足了我們與人溝通的需求,更滿足了我們跟其他人分享生活的需求。

微信平台上,形成了基於血緣、地緣、業緣和趣緣等大大小小嵌套在一起的網絡社群,社群互動在增強成員內聚力、達到一呼百應的社會集群效應的同時,也讓微信變得更加私有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用戶參與度。

二、微信群聊與朋友圈分享

2011年最早的測試版本推出以來,經歷6年時間的發展,微信早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工作、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微信。

微信群聊、微信群語音與群視頻、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等下屬生態的開發,使得微信不僅讓我們與遠距離的人更近,更讓我們有私人空間來經營自己的小世界。

(一)群聊的喧嘩與無奈

群聊是微信開發的一個小功能,它的一個主要作用是讓眾多的人可以在同一個用戶界面下聊天,方便及時,互動性很強。

工作上,群聊可以讓我們在同一個網絡空間進行工作討論和資料共享﹔生活中,群聊讓我們同時和多位好朋友聯系在一起。特別是搶紅包功能的開發,讓微信群聊功能空前活躍起來,一時間,微信搶紅包成為大家茶余飯后討論的熱門話題。一分錢、一毛錢的收獲都可以讓很多人前仰后合。

群聊喧鬧的背后,是更多的沉默和麻木。網絡空間本就是一個擬態的環境,線上與線下,形形色色的人表現各不相同,網絡的欺騙性讓群聊變得更加神秘。隱藏在手機背后的是一個個滿是生活氣息的人,又怎是群聊的三言兩語可以囊括的。群聊的隱匿性更是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測,群聊空間裡看似熱熱鬧鬧的聊天,實則充滿了對未知人群的冷漠與嘲笑。

群聊很多時候是被利益化了的空間。在一個很久沒有人說話的群聊空間,每一個人都不知道群裡的其他人是否在線,此時如果發一個紅包,卻幾秒鐘內便被搶光。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在群聊中被玩笑般地一帶而過,各種關於發紅包、搶紅包的語言爭論充斥在群聊之中。喧嘩過后,卻是交流與溝通上的無奈。

(二)朋友圈分享的貌合神離

微信出現之前,很多人在QQ空間分享自己的心情,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QQ空間是一個公開的內容分享平台(除非空間主人設置權限),動態的發布和評論都是透明公開的,好友的動態下如果看到其他人(非好友)的評論還可以互動,甚至互加好友。QQ空間較高的開放程度給了很多人結識新朋友的機會。

在朋友圈,個人的隱私權被保護得更好,動態的發布陌生人是看不到的﹔除此之外,非共同好友的評論也被自動隱藏。朋友圈將好友與非好友隔離成兩個獨立的空間,互相交流的無奈更加明顯。

“不看他(她)的朋友圈”“不讓他(她)看我的朋友圈”以及標簽的建構等多種隱私設置模式,將自己與他人分割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分享在朋友圈的內容往往是自己某一個角度的展示﹔可見與不可見的邊界劃分讓朋友圈變得更加不真實﹔貌合神離的朋友圈分享讓我們與朋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

微信朋友圈漸漸模糊了用戶的性格邊界,也模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卻劃清了好友與非好友的界限,劃清了自己的小世界與這個大世界的界限。

朋友圈到底是關系的日益密切,還是友誼的分崩離析?

三、結語

在經濟與科技都不發達的早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是依托面對面的溝通和信件上的往來。面對面的交流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想法,信件是情感的寄托,是一個人感情在紙上的書寫。

互聯網與新媒體以及社交網絡橫行的當下,傳統的人際交流早已經變了味,原汁原味的情感流露經過電波的傳遞而失去了它所代表的原始意義,電腦、手機上的文字交流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人與人的溝通逐漸變成了一塊屏幕對另一塊屏幕的互動。

微信朋友圈本應是個人生活的展現與人際互動的絕佳平台,卻因為“交流的無奈”而漸漸演化為個人solo的舞台。

面對這樣一種新媒體互動的無奈,我們更應該回歸交流最本質的含義——人與人情感聯系的粘合劑。“隻要表意的載體不遮蔽我們的眼睛,我們就能夠洞悉彼此的心靈和頭腦,真正的交流就是可能的。隻要我們像天使,有透明的肢體和思想,不能交流的悲嘆就會煙消雲散。”②

注釋:

①張艷萍.淺析中國新媒體發展及趨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11).

②[美]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華夏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