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學方言談趣聞玩游戲論歷史

2017年08月02日07:0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聞營裡有群快樂的兩岸大學生

第二十五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營員在故宮合影。張元融/攝

  7月13日晚,半年沒見的寇紀美和楊雅芸一直聊到凌晨兩點。寇紀美枕邊的櫃子上擺著一對耳釘,其中一枚的花樣是宮崎駿筆下的龍貓,另一枚是《龍貓》中的另一個角色“黑小鬼”。去年寒假,寇紀美隨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到台灣參訪時第一次見到楊雅芸,兩個女生很快熟絡起來。寇紀美的那對龍貓耳釘就是楊雅芸陪她在台灣夜市上買到的。

  楊雅芸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學生,寇紀美則來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這個暑假,她們和另外5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大學生一起,參加第25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2004年8月,中國記協、台灣中國新聞學會和世新大學共同搭建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這一未來新聞人交流平台。新聞營每年舉辦兩次,每年寒假,兩岸大學生共同到台灣交流,暑假則在大陸參觀媒體和祖國的歷史文化勝地。今年夏天,兩岸未來新聞人來到了北京和浙江。

  寇紀美第一次隨新聞營前往台灣前,心裡不免有些擔心:“和台灣的同學交談時,會不會有很多注意事項?會不會沒什麼共同語言?”到了台灣她才發現,這種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台灣姑娘楊雅芸看過的大陸綜藝節目和偶像劇比寇紀美還要多,說起《奔跑吧》《中國新歌聲》和《楚喬傳》來如數家珍。楊雅芸偶然哼唱起的流行歌曲,寇紀美可以馬上接出下一句,她們一起唱大陸明星迪麗熱巴的《舍不得》,也一起唱台灣歌手弦子的《舍不得》,唱周杰倫的《晴天》,也唱趙雷的《成都》。

  “來到大陸以后,我看到的是台灣和大陸的相同點。”世新大學的張元融說,“我們有相同的歷史和文化,我們使用相同的語言。”雖然沒有到過浙江,但張元融一直有種奇妙的熟悉感,對他來說,無論是前往錢塘江畔,還是參觀徐志摩故居,都像是一次尋根之旅。

  據中國記協台港澳工作部交流處處長陳建平介紹,每屆新聞營都會選出一部分曾經參加過上屆活動的“老營員”,還會在兩岸高校中選擇一批“新營員”。“‘老營員’帶‘新營員’,可以讓同學們盡快熟悉起來。”陳建平說。兩岸的大學生相處還不到1天就打成一片,吃飯時大家一起在餐桌上玩“傳筷子”“狼人殺”“大冒險”等小游戲,玩得不亦樂乎。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施鈺告訴筆者,“台灣腔”的感染力太強,相處幾天下來,就像親臨台灣偶像劇的拍攝現場,大陸的同學說話多多少少都帶點兒“台灣腔”。“平時我們都覺得東北方言特別容易‘傳染’,但現在我們組裡來自東北的營員都已經有台灣口音了。”來自台灣銘傳大學的張茜怡則最愛學說北方話,幾天下來已經把南方人不擅長的“兒化音”練得爐火純青。“有一次她問我‘廁所在哪兒’。作為一個浙江人,我覺得她這個兒化音比我發得好多了。”施鈺笑著說。

  陳建平告訴筆者,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肩負著雙重使命,一是兩岸年輕人的交流,二是兩岸未來新聞人的交流。“海峽兩岸新聞類院系學生之間的交流有特殊的意義。新聞行業影響整個社會,比其他領域更有帶動作用和示范作用。新聞人領域的交流,除了增進這一批營員彼此之間的感情、讓他們本身對對岸的認識更加客觀和公允外,未來媒體人的報道抱有客觀和善意,還能讓兩岸的老百姓透過這些新聞人的筆或鏡頭看到對岸的真實樣貌,能夠更好地增進兩岸百姓之間的相互了解。”陳建平說,“我們希望一期新聞營影響的不只是這60位學生,而是兩岸數以萬計的讀者和觀眾。”

  7月17日,張元融隨新聞營從浙江前往北京。這是他第一次乘坐火車臥鋪。晚上9點半,車廂剛剛熄燈,張元融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邵宇航、施鈺打開下鋪的小夜燈,繼續輕聲聊著參訪的見聞。參觀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后,張元融的第一感覺是“酷”,第二感覺是想留下來實習。“在台灣見不到這麼大規模的電視拍攝中心,但大陸的電視台可以做出真正的‘大場面’。”張元融從中看到的是大陸市場巨大的規模,“這裡有真正的大制作,如果浙江廣電集團招收台灣的實習生,我當然是搶破頭也要來。”

  施鈺沒有去過台灣,她對張元融描述的台灣媒體很感興趣。“張元融講到台灣有一家新媒體的運營方式非常有意思。那是一家非營利性質的媒體,隻做深度報道。特別之處在於它的資金來源是捐款,並且設有專門審查所有捐款來源的部門,必須保証捐款來源不會影響記者的立場。”了解新聞業的新嘗試,讓施鈺覺得很長見識。

  暑假開學后,寇紀美即將升入大四,她正面臨著人生重要的選擇——畢業后是步入工作崗位,還是到國內或國外的大學繼續深造。“越是這種迷茫的時候,越應該出來看看。多看看新聞行業的前沿,多和同齡人聊一聊,才不會閉門造車。”

  楊雅芸一直想來大陸作交換生,但沒來新聞營前,直到大四她都沒有邁出這一步。“聽我的學姐說,大四的畢業設計做好以后可以申請延畢一年,到大陸來交流。”現在楊雅芸已經開始為一年后的交換做打算。

  兩岸大學生走到一起,就有說不完的話。邵宇航和張元融提起台灣的文化名人蔣勛和他對《紅樓夢》的見解,話匣子一下被打開﹔施鈺和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的林方韋說到兩人都看過“三言”“二拍”《封神演義》,激動得又拍大腿又握手﹔圍坐在一起討論兩岸新聞行業共同面對的困惑、轉機和挑戰時,所有人的情緒都一樣時而低落、時而興奮。參加過兩屆新聞營的寇紀美告訴筆者,營員在這裡收獲的不隻有知己,還有畢生的愛人。“新聞營還有一個外號,叫‘脫單營’。每屆新聞營都有幾對牽手成功,還有的成了一家人,有一位大陸男生和一位台灣女生已經結婚了。”寇紀美笑著說。(廈門大學 畢若旭)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