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對話世界大師,揭開信息圖五大疑問

讀報君 研究事兒
2017年08月03日14: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數據新聞是大數據時代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分析、解讀數據能力的高低,已經成為媒體產品能否獲得高點擊率、高認可度的關鍵因素。

然而現實中,對於認識和使用信息圖,人們的理解各不相同,今天,讀報君帶著五大疑問,為您介紹剛到中國不久的一位大人物——世界級信息圖形設計大師胡安·韋拉斯科(Juan Velasco)。

胡安曾多次獲得新聞媒體視覺設計協會(SND)和Malofiej獎項(包括Malofiej 2013最高獎——最佳展示大獎),以及來自出版設計協會(Society of PublicationDesign)和美國圖形藝術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Graphic Arts)的眾多榮譽。在《紐約時報》視覺設計團隊工作的5年間,他獲得過普利策獎的提名,后來又在《國家地理》雜志工作9年,參與了大量優秀信息圖的創意設計工作。

此次來到中國,胡安先后在人民日報社和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參與了兩場對話,擔綱現場翻譯和對話嘉賓的,是人民日報媒體技術有限股份有限公司視覺總監吳鶯。在介紹視覺工作經歷和典型案例的同時,胡安還與中國的同行們進行觀點碰撞和經驗交流。讀報君全程參加了兩場對話,在傾聽、討論和思考中有不少收獲,這些問題,或許您早有正確答案,或許您可從文中得到新知,歡迎多提寶貴意見,推動信息圖在融媒時代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使用,讓設計走近新聞,讓新聞更加精彩。

問題之一:

visualization,“可視化”還是“視覺化”?

英文“visualization”在引進中國的時候,被翻譯成“可視化”,有人認為,人眼所及的物體,都是可視的,“visualization”強調的是將信息進行視覺轉化的過程,因此,用“視覺化”會更加准確。

這個問題,顯然不需要胡安來回答。在聽過他對信息圖的理念解讀后,讀報君對“可視化”還是“視覺化”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我們不宜過度曲解漢字本身的含義,一來呢可視化這個詞,人們已經約定俗成,二來呢可視化中的“可視”,本身也含有“讓某事物以更好的視覺形式來展示”的意思,不僅有“視覺”的含義,還用“可視”這個詞,對“化”所要達到的效果進行了界定,正如我們常說的“可讀性”一詞,並不單單指某篇文章能讓人讀下來,而是重在強調文章寫得引人入勝。既然說者很明白,聽者也能懂,那麼“visualization”該如何翻譯,自然就有了答案。

胡安團隊作品《石油飢渴》用簡潔的色彩表現中國石油消費量的變化

問題之二:

信息圖和數據可視化有何區別?

信息圖和數據可視化,都是基於數據制作的圖形,我們日常看到的各類或繁或簡的圖表、圖示,究竟哪些屬於信息圖?哪些屬於數據可視化?讀報君也曾經一頭霧水。

胡安認為,信息圖和數據可視化的邊界並不清晰,主要取決於圖形所要傳達的重點是用數據敘事還是僅僅為了展示數據。在他看來,信息圖是用來講述一個視覺故事,設計師需要明白自己要講述什麼樣的故事,然后再按照視覺規律一步步實現設計意圖,是將新聞價值進行可視化呈現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而數據可視化更像是幫助人們探索數據本身的一個工具,著重對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強調。

讀報君覺得,可以把信息圖理解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它需要以一定的數據為基礎,但重點是把觀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受結合起來,在圖形中融入故事情節,來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而數據可視化,則只是為了以可視化的形式,來強調數據的價值,重點是“化”的過程,目的是讓數據不枯燥。

胡安團隊作品《探索五十年》解釋人類衛星技術的進步

問題之三:

信息圖制作步驟有哪些?

信息圖的制作,並不是一個從文字信息到圖形語言的簡單轉化,據胡安介紹,在《國家地理》雜志工作和在報紙的工作方式大有不同,一個項目有時會耗時一兩年才能完成,需要和考古學家,科學家一同調研。

第一步,要解決兩個“好”字。一是好計劃。制作之前,要有一個整體的計劃,確定表現主題、人員分工、採訪安排等。二是好機制,一個作品通常是由一個團隊來完成,並確保設計師在團隊中有主導作用,好的機制,對於創意的實現和作品的完美表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紐約時報》和《國家地理》雜志,各自都有專門的視覺設計部門,由視覺專家作為部門的負責人,設計師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設計做到獨一無二。

第二步,選擇能夠更好實現創意的信息圖類型。最常用的是圖表,此外,還有3D圖、手繪+軟件修飾、照片、材料組合、逐幀顯示等。

第三步,進入作品創作階段。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對復雜的故事進行總結和梳理,把其中的重點信息進行鏈接並清晰化,然后找到其中最為關鍵的信息作為切入口,再通過構思,尋找到有效講述的方式,對或抽象或復雜的話題進行視覺表現。

胡安團隊作品《帝國的軍隊》用三種視圖表現兵馬俑的場景

胡安還特別強調了如下三點:

一是創意的重要。制作信息圖,最重要的還是創意,好的創意能夠讓故事更出彩。

二是手繪的意義。手繪是表現創意的最重要方法,制作信息圖,最好是先通過手繪表現,然后再用軟件制作。設計師在新聞現場,不僅知道哪些地方值得表現,還能夠迅速把新聞現場畫出來,這樣在制圖的時候就非常快,能夠抓住關鍵信息,而文字編輯一般並沒有精細的視覺思維。

三是設計師主導。創意是被設計師想出來的,設計師不能被當做新聞產品的一個工具,他們的作用要得到正確的認知。在不少媒體,設計師是處於輔助地位,由編輯告訴設計師來做什麼,而在《紐約時報》和《國家地理》雜志,大量的創意是由視覺設計部門的視覺專家提出,設計師對於作品創意有著主導權,視覺團隊也不是為服務文字報道組建。《紐約時報》一大早就會開採前會,設計師有權決定當天報紙適合發什麼信息圖,然后再搜集資料、做出研究,他們不僅要擅長視覺表現,還要具備一定的新聞採編能力。

讀報君覺得,這三點中又包含兩層含義:

一是對設計師自身的要求。現實中,不少設計師看到創意無限的設計作品時,會在贊嘆不已的同時,產生望塵莫及的感覺:這個作品要一兩年才完成,太耗時﹔那個作品需要從N個部門、N多專家那裡獲得一手資料,太難……之所以犯難,是因為創意的缺失,胡安強調創意和手繪的重要,為的就是解決認識層面的問題,一個好的設計作品,必然是從一個好創意出發,從簡到繁,再由繁至簡。現在不少軟件生產商專門為制圖設計了軟件,有些網站還有很多共享資源,可以供設計師使用,這都為創意的實現提供了無限可能,也讓信息圖制作的費用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

二是對設計師地位的強調。在《紐約時報》這樣的國外主流媒體,對於設計師在視覺設計中的主導地位,媒體內部有著廣泛的共識,設計師的創意能被充分尊重。反觀國內媒體,這樣的共識遠未達成,在新聞流程中,設計師還只是作為一個工具來看待,經常按照別人的創意來實現一個作品,而事實上,設計師才是最有創意的人。

胡安團隊作品《解剖速度》揭示了獵豹這一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之謎

問題之四:

設計團隊的人員組成和職能是什麼?

好的創意可以屬於一個人,但是好的信息圖,大多非一人之功。

視覺設計團隊是一個跨專業的靈活團隊,胡安所在的設計團隊由三四十人組成,在這個團隊中,不僅有設計師,也有程序員、動圖制作師、視頻人員和編輯,還有專業的研究人員。

在《國家地理》雜志,他們會因為某個項目成立專門的工作組,項目一旦結束,工作組就解散,項目不同,工作組的成員也會不同,他們是為作品而生。

設計團隊的職能主要有五個方面:

參加策劃和編輯會議﹔接受工作技能培訓﹔為圖形設計提出創意﹔收集並研究相關信息﹔撰寫並編輯圖形設計中的文字部分。

讀報君覺得,在充分尊重設計師創意的前提下,由不同專業背景人員組成的團隊,既能讓創意的技術實現不再成為難題,同時也因為靈活的項目組機制,充分調動團隊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產品的高質量提供了最大可能。這樣的工作機制,類似於一些企業中採用的工作室模式,靠團隊的力量和精細化分工,達到“興之所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問題之五:

花花綠綠的圖形會不會影響新聞信息傳遞?

信息圖是為傳遞新聞信息服務,有人對這些花花綠綠的圖形是否會影響新聞信息的傳遞也產生了困惑。胡安認為,信息圖應該傳遞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漂亮的信息,如果過度強調圖片是否漂亮,是對信息圖的一種誤解。視覺是有意義的,而不是單純的裝飾。比如有些設計,通過把圖標拉大、數字變大等方式來實現,這樣的圖片,就不能稱為信息圖,它只是版面的裝飾,除了好看以外並無太大意義。

用這樣的圖來解讀新聞,胡安的態度是否定的

讀報君覺得,把圖片做的花花綠綠,是在視覺設計中一種極為錯誤的做法,信息圖傳遞的是信息,而非單純的視覺沖擊。優秀的信息圖設計,講述要完整,內容有起伏,圖片會說話,表達要生動。追求視覺沖擊力,只是表達的一種方式,設計師需要根據傳播介質的不同,用最為合適的視覺語言來表達想讓受眾知道的內容。

胡安團隊作品《活力的世界》再現地球運轉的動力之源

據權威統計,2016年中國網民數量達7.31億人,其中手機網民數達6.95億人,佔比95.1%﹔預計2017年中國網民規模將接近7.6億人,手機用戶佔比98%。近年來,移動端用戶對信息圖的需求大增,前景非常廣闊,正如《紐約時報》首席執行官馬克·湯普森所說:未來新聞競爭的成敗,完全取決於在智能手機上的得失。

信息圖在移動端的傳播,會受到介質尺寸的制約,又因其多媒體屬性,為信息圖的多樣化展示提供了無限可能。比如,同樣的信息圖,在紙媒上呈現時,可以用相對復雜的圖形、文字等元素表現,但是在移動端上呈現時,就不能把紙媒上的圖形進行照搬,而應該用更為簡潔的元素來展示,顏色選用也不宜過多。而在紙媒上無聲、靜止的信息圖,到了移動端,又可以增加動態、音頻、視頻等元素,提升閱讀的趣味性。

中國的設計師在某些方面還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中國特有的H5、信息長圖等,經常成為微博、微信乃至朋友圈的爆款,出彩設計讓國外同行贊不絕口。在強調可視化閱讀的今天,這些新探索,也讓信息圖更多地走近公眾,成為人們在享受閱讀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大菜”。

撰稿/統籌:王向令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